一種碎屑巖油氣藏開發單元劃分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碎肩巖油氣藏開發單元劃分方法,屬于采礦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油、氣作為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其總儲量是有限的,在油氣藏開發過程 中,合理有效時間內取得最好的開發效果(最大采收率)是其核心目標。然而,如何合理、 準確評價油氣藏的開發效果,在方法上已經取得相對一致,但在評價尺度上,現有的劃分方 法在油氣藏開發應用中并不是很理想。
[0003] 評價油氣藏開發效果時,目前主要是在單井、流動單元、開發層系和油氣藏等幾個 尺度上進行。按單井進行開發效果評價是目前最小的評價單元,該方法雖然細致,但對缺少 測試資料,特別是試井、產剖、剩余油飽和度測試等資料的情況下,以單井為單元進行開發 效果評價缺少可靠依據,且以單井為單元進行開發效果評價可能導致同一個滲流場被人為 切割,造成評價中的"誤判"。按層系或油氣藏進行開發效果評價,對認識油氣藏整體開發 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對油氣藏剩余油氣聚集區的認識則明顯缺乏,而尋找剩余油氣富集 區是展開提高采收率措施的必要步驟。目前使用最多的評價單元為流動單元,流動單元是 介于單井與油氣藏之間,由儲層砂體間物性、巖性界面及封閉斷層所分割出來的儲層單元 體。其定義有很多,但總的來說,流動單元是具有相似的巖石物理性質(包括孔隙度、滲透 率、非均質性等)并使流體連續流動的儲集層段。流動單元劃分方法在地質上具有充足的 依據,且目前各油田應用很多,但是,流動單元的劃分主要參考了靜態地質參數,而缺乏考 慮井網部署、水動力條件變化及開發過程中開發方式轉變等開發因素,因此按流動單元進 行開發效果評價,其評價結果只能發現動用較差的儲集層段,但層段內剩余油氣的分布則 不清楚,同時,也會造成局部區域開發效果評價結果與真實情況的偏差。
【發明內容】
[0004]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碎肩巖油氣藏開發單元劃分方法, 從油氣藏動靜結合的角度出發,考慮儲層地質、斷層、水動力、生產井網及單井產率等因素, 提出在碎肩巖油氣藏開發中,以開發單元為基本單元進行開發效果評價,該評價尺度在油 氣藏開發評價中更為合理、準確。
[0005] 本發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碎肩巖油氣藏開發單 元劃分方法,將注采井網信息已知的油氣藏進行縱向劃分和平面劃分,以將油氣藏劃分為2 個以上開發單元,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06] (1)依據油氣藏開發層系的劃分方法,對油氣藏進行縱向劃分,使油氣藏在縱向上 劃分為一個或兩個以上油組;
[0007] (2)對油氣藏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平面單元的劃分:
[0008] (2-1)獲得靜態連通性關系:根據注采井網信息中的各砂體的砂體類型、發育狀 況、以及、厚度判斷相鄰砂體是否連通,最終得到儲層內砂體的個數以及相鄰砂體間的連通 關系;
[0009] (2-2)獲得動態連通性關系:
[0010] 判斷相鄰的注水井與生產井是否連通:若注水井注水時生產井井底流壓回升、注 水井停止注水時生產井井底流壓下降,則該相鄰的注水井和生產井連通性好;判斷相鄰的 生產井與生產井是否連通:若一口生產井投產時相鄰生產井井底流壓下降、其中一 口生產 井調整工作制度后相鄰生產井井底流壓下降或上升,則相鄰生產井間連通;
[0011] 根據井間動態上連通則靜態上連通、井間靜態上連通動態上不一定連通的規則, 進行動態連通性與靜態連通性之間的相互驗證,結合靜態連通性關系和動態連通性關系進 行判斷,得到儲層的滲流場范圍及主流線位置;
[0012] (2-3)根據儲層的斷層信息,判斷斷層性質:如果斷層是封閉的,則過斷層的滲流 場要繞行,且當斷層長度超過滲流場橫截范圍時,該斷層成為該滲流場的封隔邊界;如果斷 層是開啟的,則斷層起到擴大滲流場范圍的作用,滲流場穿過該斷層;儲層的斷層信息已 知;
[0013] (2-4)判斷水動力性質:根據油氣藏的沉積相、儲層物性、非均質性分布和注采井 網注采關系,判斷滲流場的優勢波動方向,得到注入水、邊底水的水進路徑;油氣藏的沉積 相、儲層物性、非均質性分布已知;
[0014] (2-5)對于相互連通的生產井與生產井,通過計算相鄰生產井產出量比例,確定滲 流場邊界位置,滲流場邊界靠近產出量較小的生產井,滲流場邊界位置確定使油氣藏在平 面上劃分為2個以上開發單元。
[0015] 本發明基于其技術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 本發明開發單元的劃分結合了油氣藏動靜態資料,以開發中的滲流場為單元進行 的開發單元劃分更加符合油氣藏的實際生產。在本發明基礎上進行的碎肩巖油氣藏開發效 果評價更為合理,剩余油分布更明確、可靠,對油氣藏下步生產措施的實施以提高采收率更 具有指導意義。
【附圖說明】
[0017]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0018]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砂體剖面對比圖。
[0019]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砂體對比剖面中相關井的平面分布圖。
[0020]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注水井與生產井間動態連通性分析過程圖。
[0021]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生產井與生產井間動態連通性分析過程圖。
[0022]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11±油組滲流場分布范圍及主流線分布圖。
[0023]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中IIt油組滲流場分布范圍及主流線分布圖。
[0024]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中11±油組斷層對開發單元范圍限制圖。
[0025]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中IIt油組斷層對開發單元范圍限制圖。
[0026]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中11±油組開發單元劃分結果圖。
[0027]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IIt油組開發單元劃分結果圖。
[0028]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11±油組流動單元劃分結果圖。
[0029] 圖1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IIt油組流動單元劃分結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