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巷道和工程技術中的支護問題,具體為一種新型中空注漿錨桿。
背景技術:
自1912年來,德國謝列茲礦最先采用錨桿支護井下巷道以來,錨桿支護以其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成本低和對工程適應性強等特點,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我國世紀工程--三峽工程,其大壩施工中使用了大量錨桿(索)維護開挖的邊坡、巖壁。
根據錨桿的錨固方式,錨桿可分為機械式錨固和粘結錨固兩類。其中機械式錨固的缺點是鉆孔中的錨固端較短,在高應力區容易導致巖層破壞和錨固劑松動,錨固力一般偏低,但其具有安裝迅速,可即時達到承載力等優點。中空注漿錨桿作為粘結錨固型錨桿,能夠進行全長錨固,是較為理想的頂板錨固形式,但其缺點也不容忽視,如:不能立即提供承載力,施工技術要求高,桿體與漿液接觸不充分,特別是當桿體較長強度不夠,桿體中充滿漿液后,由于桿體和漿液自重導致桿體下垂,就會有部分桿體貼著孔壁,使漿液不能充分包裹桿體,造成桿體遇水腐蝕,抗剪能力下降,造成桿體被剪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解決上述中空注漿錨桿存在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新型中空注漿錨桿。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一種新型中空注漿錨桿,它包括中空注漿桿體、第一套筒、中空滑塊、第二套筒、止漿塞、墊板、螺母組成,使用時可以依次將第一套筒、中空滑塊、第二套筒套在中空注漿桿體外面,鉆孔完成后放入孔中,再套上止漿塞、墊板、螺母,施加于預緊力,然后將桿體與注漿管連接,完成注漿。
所述中空注漿桿體在錨頭和桿體四周開有小孔,且桿體四周的小孔沿著桿體徑向互成90°分布,沿著桿體軸向等距分布。
所述第一套筒在一端開有四條互成90°細縫,細縫的長度可依據鉆孔的大小調整,同時,挖去的四個三角形缺口使得套筒一端形成四個三角形尖刺,更容易深入土體或巖體,很好的將錨桿至于鉆孔的中間。
所述第一套筒徑向也分布著互成90°的四個小孔,沿著套筒軸向等距分布,軸向孔距和注漿桿體孔距相同,這樣當施加預緊力,內外小孔放能重合,而且在套筒上沿著軸向還有倒刺與小孔交替間隔。
所述中空滑塊內表面光滑,外邊面成一定弧度,可在注漿桿體上自由滑動。
所述第二套筒與第一套筒構造完全相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將機械式錨固所具有的優點與中空注漿錨桿相結合,使得本實用新型中空注漿錨桿具有使用方便,可即時提供初始錨固力,后期錨固力大,能夠節省錨桿用量,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且錨桿能夠穩定居中,能與漿液充分接觸,隔絕地下水侵蝕,防止錨桿銹蝕的優點,這一點在錨桿比較長時尤其明顯。本實用新型尤其適用于軟土邊坡,節理裂隙較發育且地下水豐富的軟弱圍巖的支護,同時也適用于穩定圍巖的支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空注漿錨桿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與巖土體相互作用示意圖
其中:1-中空錨桿體,2-第一套筒,3-中空滑塊,4-第二套筒,5-止漿塞,6-墊板,7-螺母,8-內小孔,9-外小孔,10-倒刺,11-細縫,12-尖刺。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具體事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中空注漿錨桿包括中空注漿桿體1、第一套筒2、中空滑塊3、第二套筒4、止漿塞5、墊板6、螺母7,所述中空注漿桿體在錨頭和桿體四周開有小孔8,且桿體四周的小孔沿著桿體徑向互成90°分布,沿著桿體軸向等距分布。所述第一套筒2在一端開有四條互成90°細縫11,細縫的長度可依據鉆孔的大小調整,同時,挖去的四個三角形缺口使得套筒一端形成四個三角形尖刺12,更容易深入土體或巖體,很好的將錨桿至于鉆孔的中間。所述第一套筒2徑向也分布著互成90°的四個小孔9,沿著套筒軸向等距分布,軸向孔距和注漿桿體孔距相同,這樣當施加預緊力,內外小孔方能重合,而且在套筒上沿著軸向還有倒刺10與小孔9交替間隔。所述中空滑塊3內表面光滑,外邊面成一定弧度,可在注漿桿體上自由滑動.所述第二套筒4與第一套筒構2造完全相同。
當鉆孔、清孔工作完成后,依次將第一套筒2、中空滑塊3、第二套筒4套在中空注漿桿體1外面,放入鉆孔內,使桿體末端距離孔底盡可能近,排除孔內空氣,然后依次套上止漿塞5、墊板6、螺母7,擰緊螺母施加預緊力使尖刺刺入巖土體,同時內外小孔重合,為漿液流動提供通道,然后桿體與注漿管連接進行注漿,當注漿閥壓力表壓力值達到設計要求時,方可停止注漿,至此整個實施結束。
雖然本實用新型對具體實施做了詳細的描述,但該實用新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并非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此技藝的工作人員在理解此方案的基礎上均可進行各種變換和修改,但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