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軌道交通通風設備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是軌道交通全封閉站臺門輔助排煙系統。
背景技術:
現行《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13)中規定:當車站站臺發生火災時應保證站廳到站臺的樓梯和扶梯口處具有能夠有效阻止煙氣向上蔓延的氣流,且向下氣流速度不應小于1.5m/s。為滿足規范要求,目前已開通線路普遍使用隧道風機、排熱風機輔助排煙,由于目前地下車站一般采用全封閉站臺門,故隧道風機、排熱風機開啟后還需要開啟第一扇和最后一扇站臺門,作為煙氣排出的路徑,由于火災時煙氣蔓延,視線較差,開啟站臺門后有乘客跌落的風險,且火災時需人工確認車站不會再通過列車后才能開啟站臺門,火災時煙氣蔓延迅速,站臺門不能立即開啟將延誤救災時機,增加人員傷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軌道交通全封閉站臺門輔助排煙系統,火災時可避免開啟站臺門,且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即可發揮排煙作用,結構可靠,成本低廉。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軌道交通全封閉站臺門輔助排煙系統,包括排熱風道、風孔,所述排熱風道設置于列車正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孔設置于所述排熱風道與站臺公共區相鄰的側墻上;風閥設備安裝于所述風孔中;所述風閥設備包括風閥外框、轉軸軸承固定座、轉軸軸承、閥片轉軸、閥片、執行器,所述轉軸軸承固定座、轉軸軸承、閥片轉軸、閥片、執行器位于所述風閥外框內;所述轉軸軸承固定座固定連接于所述風閥外框上端面,所述轉軸軸承安裝于所述轉軸軸承固定座內,所述閥片轉軸安裝于所述轉軸軸承內,所述閥片固定連接于閥片轉軸上;閥片開啟彈簧兩端分別連接所述閥片和所述風閥外框上端面;所述閥片下端設置方形缺口,執行器設置于所述方形缺口中、且位于所述風閥外框下端面中部。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轉軸軸承為不銹鋼轉軸軸承;閥片為鋁合金閥片。使風閥設備動作迅速可靠。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執行器包括閥片固定叉、執行器外殼、閥片固定叉轉軸、風閥接線柱、電磁鐵、卡筍復位彈簧、卡筍、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復位鋼絲繩、閥片固定叉限位柱,所述閥片固定叉轉軸、電磁鐵、卡筍復位彈簧、卡筍、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閥片固定叉限位柱均位于所述執行器外殼內,所述閥片固定叉下端位于所述執行器外殼內、上端伸出所述執行器外殼上端且位于所述閥片下方,所述閥片固定叉上端呈凹字形,所述閥片固定叉上端開口大于所述閥片厚度;所述電磁鐵設置于所述執行器外殼下端面上,所述卡筍復位彈簧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卡筍和所述電磁鐵,所述卡筍設置于所述閥片固定叉下端的楔形槽內,所述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執行器外殼側壁和所述閥片固定叉下端;所述閥片固定叉轉軸橫穿所述閥片固定叉下部,所述風閥接線柱一端連接于所述電磁鐵上、且另一端伸出所述執行器外殼側壁;所述復位鋼絲繩一端連接于所述閥片固定叉上、且另一端伸出所述執行器外殼側壁;所述閥片固定叉限位柱設置于所述閥片固定叉轉軸側上方。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即可發揮排煙作用,結構可靠。
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1)本發明可發揮隧道風機、排熱風機的輔助排煙作用,火災時可避免開啟站臺門,且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即可發揮排煙作用,結構可靠;可避免目前的排煙系統中開啟站臺門后的乘客跌落風險和人工確認車站不會再通過列車時浪費的排煙時間;
(2)風孔為土建時預留,幾乎不增加成本;風閥設備成本低廉,動作可靠,無需維護;
(3)設置風孔將站臺公共區與軌頂排風道連通,連通處安裝風閥設備用于在普通工況下關斷站臺公共區與軌頂排風道的連通,在火災工況下打開站臺公共區與軌頂排風道的連通,以利用地鐵車站內隧道風機及排熱風機對站臺公共區輔助排煙;風閥設備內執行器的動作不作為閥片動作的動力源,風閥設備具備低啟動電流、高可靠性的特征;風閥設備具備非電力驅動的特征,在閥片轉軸處設置了轉軸軸承,風閥動作的動力來源于機械彈簧,風閥動作迅速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典型的地鐵車站橫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地鐵車站橫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風閥設備軸測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的b-b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轉軸軸承固定座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執行器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風閥設備開啟后圖3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風閥設備開啟后圖3的b-b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風閥設備復位時圖3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風閥外框,2-轉軸軸承固定座,3-轉軸軸承,4-閥片轉軸,5-閥片,6-閥片固定叉,7-執行器外殼,8-閥片固定叉轉軸,9-風閥接線柱,10-電磁鐵,11-卡筍復位彈簧,12-卡筍,13-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14-復位鋼絲繩,15-閥片固定叉限位柱,16-閥片開啟彈簧,17-排熱風道,18-風孔,19-風閥設備,20-執行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情況,但它們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僅作舉例而已。同時通過說明使本發明的優點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參閱附圖可知:軌道交通全封閉站臺門輔助排煙系統,包括排熱風道17、風孔18,所述排熱風道17設置于列車正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孔18設置于所述排熱風道17與站臺公共區相鄰的側墻上,(如圖2所示);風閥設備19安裝于所述風孔18中;所述風閥設備19包括風閥外框1、轉軸軸承固定座2、轉軸軸承3、閥片轉軸4、閥片5、執行器20,所述轉軸軸承固定座2、轉軸軸承3、閥片轉軸4、閥片5、執行器20位于所述風閥外框1內;所述轉軸軸承固定座2連接于所述風閥外框1上端面,所述轉軸軸承3安裝于所述轉軸軸承固定座2內,所述閥片轉軸4安裝于所述轉軸軸承3內,所述閥片5固定連接于所述閥片轉軸4上;閥片繞所述閥片轉軸旋轉,可開啟或關閉閥門;
閥片開啟彈簧16兩端分別連接所述閥片5和所述風閥外框1上端面;所述閥片5下端設置方形缺口(如圖3、圖9所示),執行器20設置于所述方形缺口中、且位于所述風閥外框1下端面中部。
轉軸軸承3為不銹鋼轉軸軸承;閥片5為鋁合金閥片。
所述執行器20包括閥片固定叉6、執行器外殼7、閥片固定叉轉軸8、風閥接線柱9、電磁鐵10、卡筍復位彈簧11、卡筍12、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13、復位鋼絲繩14、閥片固定叉限位柱15,所述閥片固定叉轉軸8、電磁鐵10、卡筍復位彈簧11、卡筍12、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13、閥片固定叉限位柱15均位于所述執行器外殼7內,所述閥片固定叉6下端位于所述執行器外殼7內、上端伸出所述執行器外殼7上端且位于所述閥片5下方,所述閥片固定叉6上端呈凹字形,所述閥片固定叉6上端開口大于所述閥片5厚度;所述電磁鐵10設置于所述執行器外殼7下端面上,所述卡筍復位彈簧11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卡筍12和所述電磁鐵10,所述卡筍12設置于所述閥片固定叉6下端的楔形槽內,所述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13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執行器外殼7側壁和所述閥片固定叉6下端;所述閥片固定叉轉軸8橫穿所述閥片固定叉6下部,閥片固定叉繞閥片固定叉轉軸轉動,閥片固定叉直立時可固定閥片,關閉閥門;
所述風閥接線柱9一端連接于所述電磁鐵10上、且另一端伸出所述執行器外殼7側壁;所述復位鋼絲繩14一端連接于所述閥片固定叉6上、且另一端伸出所述執行器外殼7側壁;所述閥片固定叉限位柱15設置于所述閥片固定叉轉軸8側上方(如圖4、圖5、圖6、圖7所示)。
本發明所述的軌道交通全封閉站臺門輔助排煙系統的工作過程如下:將電磁鐵工作電壓選定為dc24v,各風閥設備19使用同一控制箱,控制箱可接收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發出的火災信號,并輸出24v直流電驅動各風閥設備19內的電磁鐵動作,開啟風閥設備19,通過風孔18連通站臺公共區與隧道,使隧道風機、排熱風機發揮輔助排煙的作用;火災時,站臺門保持關閉,煙氣通過風孔18進入排熱風道17,一部分通過排熱風道17被排熱風機排出,一部分經過排熱風道底面的風孔進入隧道,后被隧道風機排出。
本發明所述的風閥設備工作過程如下:需開啟風閥設備時,風閥設備19通電時電磁鐵10吸引卡筍12下移,壓縮卡筍復位彈簧11,釋放對閥片固定叉6的限制,閥片固定叉6在閥片固定叉復位彈簧13的牽引下繞閥片固定叉轉軸8轉動,閥片5在閥片開啟彈簧16的牽引下繞閥片轉軸4轉動,開啟閥門(如圖8、圖9所示);需關閉風閥設備時,手動拉回閥片5至垂直位,拉動執行器20上的復位鋼絲繩14,閥片固定叉6升起,固定閥片5,同時卡筍12限制閥片固定叉6的移動(如圖10所示),關閉閥門。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的說明本發明所述的軌道交通全封閉站臺門輔助排煙系統與現有的軌道交通站臺層排煙系統相比所具有的優點,工作人員將這兩種技術方案進行了對比,其對比結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本發明所述的軌道交通全封閉站臺門輔助排煙系統與現有的軌道交通站臺層排煙系統相比,火災時無需開啟站臺門、無需人工確認車站不會再通過列車,能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即發揮排煙作用。
其它未說明的部分均屬于現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