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油氣開采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系統和實驗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埋深小于300m的油頁巖資源可以通過露天開采,運至干餾廠提煉頁巖油;埋深大于300m的油頁巖適合于采用對油頁巖層原位加熱,轉化為頁巖油。自20世紀70年代起,許多國際知名的能源公司開始致力于油頁巖原位開采技術的研究,以避免油頁巖開采后在干餾裝置內熱加工時生成的廢水、廢氣和廢渣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直接給地下油頁巖層加熱,使其在地下進行熱裂解生成油氣,最后通過生產井把油氣開采出來。該生產方式可大致分成四個過程,即鉆井、儲層改造、原位加熱干餾和油氣采出。
室內模擬實驗可為較大尺度上的現場中試提供必要的開采工藝參數,在這一技術研發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公司都根據需求研制了一些針對性的實驗裝置,如殼牌公司將電熱絲纏繞在油頁巖巖芯外側進行加熱;埃克森美孚公司向油頁巖內部加入煅燒后的石油焦作為導電介質,從油頁巖內部加熱,并在塊狀油頁巖底部設彈簧裝置模擬地層壓力;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研制的電加熱原位開采模擬儀提供了一種較為真實地模擬地下油頁巖熱解實驗設備,該設備能夠完成油頁巖在施加軸壓情況下的熱解反應;吉林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采用的高壓釜干餾熱壓模擬儀由高壓反應釜、控溫系統、冷凝系統、氣體收集4部分組成,沒有模擬壓實過程。
總的來說,目前現有的室內模擬實驗方法及其實驗裝置不能有效地模擬油頁巖地下原位開采的過程,油母質轉化的油氣量不準確,無法為原位加熱后自然能夠排采出的頁巖油量比例提供科學參數。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用于評價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前景的模擬實驗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用于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系統,其包括:加壓裝置,加壓裝置包括筒狀的反應釜以及分別從反應釜的兩端插入到反應釜的上壓桿和下頂桿,上壓桿和下頂桿均與反應釜密封配合且均能沿反應釜的軸向滑動,以及加熱裝置,加熱裝置用于對反應釜加熱。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加壓裝置還包括設置在上壓桿背離反應釜的一側的、一端連接于上壓桿的且伸縮方向平行于反應釜的延伸方向的上液壓缸,設置在下頂桿背離反應釜的一側的、一端連接于下頂桿的且伸縮方向平行于反應釜的延伸方向的下液壓缸,以及用于同時驅動上液壓缸和下液壓缸伸長的液壓機,其中,上液壓缸的另一端與下液壓缸的另一端的相對位置固定。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實驗系統還包括設置有均連通于反應釜的第一頁巖油收集器和第二頁巖油收集器的油氣收集單元,連通于反應釜的沖洗裝置,連通于反應釜和第一頁巖油收集器且用于對反應釜和第一頁巖油收集器抽真空的抽真空裝置,其中,沖洗裝置用于向反應釜中注入沖洗液以將反應釜內的頁巖油帶入到第二頁巖油收集器中。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沖洗裝置、第一頁巖油收集器和第二頁巖油收集器與反應釜之間均設置有閥門,抽真空裝置與第一頁巖油收集器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閥門。
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用于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方法,該實驗方法基于上述實驗系統實施,實驗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鉆取埋藏在地層中且位于預設深度的油頁巖巖樣,將油頁巖巖樣切割成與反應釜的內腔相匹配的柱體;
對油頁巖巖樣稱重;
將油頁巖巖樣放置于反應釜中,上壓桿和下頂桿分別從油頁巖巖樣的兩端對油頁巖巖樣施加壓力等于油頁巖巖樣埋藏在預設深度的地層中所受到的上覆巖層壓力,
將油頁巖巖樣加熱到預設的裂解溫度,維持預設的加熱時間,在加熱過程中從反應釜內收集部分油氣以使得反應釜內的流體壓力大小等于油頁巖巖樣被埋藏在預設深度的地層中時所受到的靜水壓力值,
分離出部分油氣中的第一頁巖油,
在加熱結束后,將反應釜內的溫度降至預設溫度后釋放反應釜內的流體壓力,同時收集從反應釜內噴出的第一頁巖油,
對第一頁巖油稱重,計算第一頁巖油的質量與油頁巖巖樣質量之比。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實驗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釋放完反應釜內的流體壓力后,將反應釜內的溫度降至室溫,向反應釜內注入沖洗液以沖洗油頁巖巖樣,
完成沖洗后,將沖洗液和頁巖油的混合液進行分離以獲得第二頁巖油,并對第二頁巖油稱重,
計算第二頁巖油的質量與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實驗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釋放完反應釜內的流體壓力后,將反應釜內的溫度降至室溫,向反應釜內注入沖洗液以沖洗油頁巖巖樣,
完成沖洗后,將沖洗液和頁巖油的混合液進行分離以獲得第二頁巖油,并對第二頁巖油稱重,
計算第一頁巖油、第二油頁巖的質量之和與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沖洗液為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對油頁巖巖樣進行稱重前,先烘干油頁巖巖樣。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上覆巖層壓力采用以下算式計算:
P1=ρ1×g×h
式中,P1為油頁巖巖樣埋藏于地層內且在預設深度時所承受的上覆巖層壓力,單位為kPa,
ρ1為在地層中油頁巖巖樣上方的巖石的平均密度,單位為kg/m3,
h為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的預設深度,單位為m,
g為重力加速度,g=9.8m/s,
靜水壓力值采用以下算式計算:
P2=ρ2×g×h
式中,P2為油頁巖巖樣埋藏于地層且位于預設深度時所承受的靜水壓力值,單位為kPa,
ρ2為油頁巖巖樣所在地層的地層水的密度,單位為kg/m3,
h為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的預設深度,單位為m,
g為重力加速度,g=9.8m/s。
采用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系統和實驗方法可以準確模擬油頁巖地下原位開采的過程,獲得油頁巖地下原位開采時因內部的流體壓力自噴而出的頁巖油的轉化率(即第一頁巖油的質量與所述油頁巖巖樣質量之比),從而能對油頁巖資源原位開采進行評估時供數據支持。
附圖說明
在下文中將基于實施例并參考附圖來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其中: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的用于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的用于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方法的流程圖。
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附圖并未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顯示了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用于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系統。該實驗系統包括加壓裝置、加熱裝置、油氣收集單元、沖洗裝置、抽真空裝置、試漏裝置、冷卻裝置以及多個閥門。
加壓裝置包括反應釜6、上液壓缸8、下液壓缸2、上壓桿7、下頂桿3以及液壓機1。反應釜6構造成管狀。反應釜6構造為圓筒狀。反應釜6優選為耐高溫高強度合金鋼。上壓桿7和下頂桿3分別設置在反應釜6的兩端,上壓桿7和下頂桿8均與反應釜6的軸線平行。上液壓缸8設置在上壓桿7背離反應釜6的一側。下液壓缸2設置在下頂桿3背離反應釜6的一側。上壓桿7的一端插入到反應釜6內,上壓桿7的另一端與上液壓缸8相連。下頂桿3的一端插入到桶體內,下頂桿3的另一端與下液壓缸2相連。上壓桿7和下頂桿3插入反應釜6內的部分的外周壁上均設置有密封圈,以使得上壓桿7和下頂桿3的外周壁分別與反應釜6的內壁之間形成密封。上液壓缸8和下液壓缸2可以是活塞式液壓缸。上液壓缸8和下液壓缸2的伸縮方向均平行于反應釜6的軸線方向。液壓機1的出液口通過管路分別與上液壓缸8和下液壓缸2的進出液口接通。
啟動液壓機1,液壓機1向上液壓缸8和下液壓缸2泵入液體,上液壓缸8和下液壓缸2伸長。上壓桿7在上液壓缸8的作用下,向下頂桿3方向運動。下頂桿3在上液壓缸8的作用下,向上壓桿7方向運動。
加熱裝置5設置在反應釜6的外側。加熱裝置5用于給反應釜6加熱。加熱裝置5優選為電加熱爐。電加熱爐易于進行溫控。更優選地,電加熱爐包括容納反應釜6的保溫外壁以及設置在保溫外壁與反應釜6之間的電熱部件。電熱部件可以是電熱絲。加熱裝置5還包括用于測量反應釜6溫度的溫度傳感器。
反應釜6相對的兩端分別延伸出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這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均連通于反應釜6的內腔。
油氣收集單元包括氣體收集器26、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和第二頁巖油收集器18。氣體收集器26、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和第二頁巖油收集器18均為密閉的容器。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可以構造成桶狀。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設置有入口和出口,其中出口設置在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靠上的部位。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的入口連通于第一管路。第一管路和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之間設置有第一閥門15。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的出口連通于氣體收集器26。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與氣體收集器26之間設置有第二閥門25。第二頁巖油收集器18連通于第一管路,第二頁巖油收集器18與第一管路之間設置有第三閥門13。冷卻裝置24用于給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降溫。冷卻設置24可以設置在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的外壁上。冷卻裝置24可以是充滿冷卻水的水罐。
沖洗裝置接通于第二管路。沖洗裝置與第二管路之間設置有第四閥門20。沖洗裝置包括有機溶劑罐21和電動泵22。有機溶劑罐21用于容納沖洗液。沖洗液例如可以是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電動泵22連通于有機溶劑罐21。電動泵22用于向反應釜6內泵送沖洗液。
抽真空裝置的入口連通于第一管路。抽真空裝置與第一管路之間設置有第五閥門14。抽真空裝置包括真空泵17和真空表16。真空泵17的入口連通于第一管路。真空泵17用于對反應釜6、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和氣體收集器26抽真空。真空表16用于顯示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和氣體收集器26的氣壓。
試漏裝置19連通于第一管路。第一管路與試壓裝置19之間設置有第六閥門12。試漏裝置19用于向反應釜6內充入氣體以提升反應釜6內的氣壓。試壓裝置19可以是容納有壓縮氣體的氣瓶。該壓縮氣體可以是氮氣或氦氣。
在第一管路上且位于多個閥門與反應釜6之間還設置有壓力表9。壓力表9用于測量反應釜6內的氣壓。在第一管路上且位于多個閥門與壓力表9之間還設置有第七閥門11。
第一閥門15、第二閥門25、第三閥門13、第四閥門20、第五閥門14、第六閥門12、第七閥門11均可以是截止閥。
實驗系統還包括切割裝置、烘干裝置和分離裝置。切割裝置能將巖石切割成特定的形狀。烘干裝置優選為烘箱。
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用于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的實驗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S1:在需要進行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模擬的油頁巖分布區內鉆取埋藏在地層內的且位于預設深度的油頁巖巖樣。該預設深度可以是500m。在本實施例中,該油頁巖巖樣采用茂名油頁巖(MM-XY)。將該油頁巖巖樣加工成圓柱體。該油頁巖巖樣的外徑等于筒體的內徑,油頁巖巖樣的長度小于筒體的長度。例如,將油頁巖巖樣加工成直徑為38mm、高度為100mm的圓柱體。然后將油頁巖巖樣放入烘干裝置中烘干。優選地,油頁巖巖樣在80℃的恒溫下進行長達24小時加熱烘干。對油頁巖巖樣進行烘干后,對油頁巖巖樣進行稱重,并記錄油頁巖巖樣的質量G油頁巖。
S2:將烘干后的油頁巖巖樣插入加壓裝置的反應釜6中,油頁巖巖樣的兩端分別抵接上壓桿7和下頂桿3。啟動液壓機1,液壓機1驅動上液壓缸8和下液壓缸2伸長,上液壓缸8和下液壓缸2分別驅動上壓桿7和下頂桿3對油頁巖巖樣的兩端進行加壓,以使得油頁巖巖樣的兩個端面上受到壓力的壓強等于該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所承受的壓強。該壓強可以依據油頁巖巖樣的采集地區的油頁巖巖樣上方的巖石密度和預設深度來計算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所承受的垂向壓強。例如,采用下列算式來計算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所承受的垂向壓強(即上覆巖層壓力):
P1=ρ1×g×h
式中,P1為油頁巖巖樣埋藏于地層內且在預設深度時所承受的垂向壓強,單位為kPa,
ρ1為在地層中油頁巖巖樣上方的巖石的平均密度,單位為kg/m3,
h為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的預設深度,單位為m,
g為重力加速度,g=9.8m/s,
例如,ρ1=2.0×103kg/m3,h=500m時,油頁巖巖樣在地層中承受的壓強為9.8MPa。啟動液壓機1,以使得上壓桿7和下頂桿3分別對油頁巖巖樣施加壓強為9.8MPa的壓力。
S3:打開第六閥門12和第七閥門11,關閉其他閥門。打開試漏裝置19,將高壓的壓縮氣體充入反應釜6內。待壓力表9讀數穩定后,觀察壓力表9在一段時間內是否有壓力值下降的現象。試漏裝置19向反應釜6內加壓的范圍優選為10~15MPa。該一段時間可以是5分鐘。若在該段時間內壓力表9不下降,則說明氣密性良好。優選反復進行三次加壓來檢驗反應釜6的氣密性。
當反應釜6的氣密性不良時,則重新向反應釜6內裝載油頁巖巖樣。當反應釜6的氣密性良好時,打開第七閥門11、第五閥門14、第二閥門25、第一閥門15,關閉其他閥門。然后啟動抽真空裝置,對反應釜6、第一頁巖油采集器23和氣體收集器26內抽真空,以使得反應釜6、第一頁巖油采集器23和氣體收集器26內的真空度達到預設值,去除這些容器中的空氣以減小其對后續步驟中對氣體進行收集的影響。
S4:啟動加熱裝置5,將反應釜6內的溫度加熱至油頁巖的干酪根的裂解溫度,并維持預設的加熱時間。該裂解溫度可以是200~600℃。優選地,首先以1℃/min升溫速率將反應釜6內的溫度加熱至350℃,然后再進行48小時的350℃恒溫加熱。在這個過程中,油頁巖巖樣中的干酪根受熱裂解成油氣,該油氣中的液體為頁巖油。由于干酪根受熱轉化成油氣,反應釜內產生較高的流體壓力。對反應釜6內的壓力進行定值調節,以使得反應釜6內的壓力維持在預設流體壓力值上。例如,當檢測到反應釜6內的流體壓力值超過預設流體壓力值時,開啟第七閥門11和第一閥門15,將油氣釋放到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中,以使反應釜6流體壓力降至預設的流體壓力值。當檢測到反應釜6內的流體壓力值等于或小于預設流體壓力值時,關閉第七閥門11和第一閥門15。
上述預設流體壓力值等于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所承受的流體壓力,即靜水壓力。預設流體壓力值可以依據油頁巖巖樣所在地層的地層水的密度以及油頁巖巖樣的埋藏深度來進行計算。
例如,采用下列算式來計算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所承受的靜水壓力值:
P2=ρ2×g×h
式中,P2為油頁巖巖樣埋藏于地層且位于預設深度時所承受的靜水壓力值,單位為kPa,
ρ2為油頁巖巖樣所在地層的地層水的密度,單位為kg/m3,
h為油頁巖巖樣在地層內的預設深度,單位為m,
g為重力加速度,g=9.8m/s,
例如,ρ2=1.0×103kg/m3,h=500m時,油頁巖巖樣在地層中承受的流體壓力為4.9MPa,加熱過程中當反應釜6內的流體壓力超過該值,則自動釋放少量油氣產物到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內,將反應釜內流體壓力維持在4.9MPa。
S5:加熱結束后,將反應釜6溫度降至預設溫度。預設溫度可以是300℃。開啟第七閥門11、第一閥門15、第二閥門25,并關閉其他閥門。反應釜6中的頁巖油氣在其內壓的作用下進入到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內。由于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被冷卻裝置冷卻,氣態的輕質油在進入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中后冷凝而被留在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中,其他氣體進入到氣體收集器26中被收集。將在自身內壓作用下進入到第一頁巖油收集器23中的頁巖油稱為第一頁巖油。然后對第一頁巖油進行稱重以獲得第一頁巖油的質量G自噴。第一頁巖油用于模擬埋藏在預設深度下的油頁巖在預設的加熱條件下(即預設的裂解溫度和預設的加熱時長下),該油頁巖產生的且能在油氣內壓下噴出的頁巖油。
S6:將反應釜6內的溫度降至室溫,打開第四閥門20、第七閥門11、第三閥門13,關閉其他閥門。啟動沖洗裝置,將有機溶劑罐21內的沖洗液泵入到反應釜6內以沖洗反應釜6的內壁和第一管路中殘留的頁巖油。沖洗液將反應釜6的內壁和第一管路中殘留的頁巖油帶入到第二頁巖油采集器中。然后對第二頁巖油采集器中的沖洗液和頁巖油混合液進行分離,分離得到的頁巖油為第二頁巖油。然后對第二頁巖油稱重,以獲得第二頁巖油的質量G舉油。第二頁巖油用于模擬埋藏在預設深度下的油頁巖在預設的加熱條件下(即預設的裂解溫度和預設的加熱時長下),該油頁巖產出的且在油氣的內壓與井底壓力達到平衡后能被人工開采出的頁巖油。人工開采的方法通常為向油井內注水沖刷以將油頁巖層內的部分頁巖油帶出地表。
S7:計算該油頁巖巖樣在預設加熱條件下所能產出的頁巖油的質量與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ω轉化。該比值ω轉化表示對油頁巖層在預設深度、預設加熱條件下進行原位干餾開采所能產出的頁巖油的質量與油頁巖的質量之比,即表示油頁 巖轉化成頁巖油的轉化率ω轉化,該ω轉化可以采用以下算式進行計算:
ω轉化=(G自噴+G舉油)/G油頁巖×100%
式中,ω轉化為該油頁巖巖樣在預設加熱條件下所能產出的頁巖油的質量與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G自噴為所獲得的第一頁巖油的質量,單位為kg,
G舉油為所獲得的第二頁巖油的質量,單位為kg,
G油頁巖為油頁巖巖樣被烘干后的質量,單位為kg。
計算該油頁巖巖樣在預設加熱條件下所能產出的第一頁巖油占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ω自噴。該比值ω自噴表示對油頁巖層在預設深度、預設加熱條件下進行原位干餾開采所能開采到的且在油氣內壓下噴出的頁巖油的質量占所有能被開采到的頁巖油的質量的百分含量ω自噴。該比值ω自噴可以按照以下算式進行計算:
ω自噴=G自噴/(G自噴+G舉油)×100%
式中,ω自噴為油頁巖巖樣在預設加熱條件下所能產出的第一頁巖油占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G自噴為所獲得的第一頁巖油的質量,單位為kg,
G舉油為所獲得的第二頁巖油的質量,單位為kg。
計算該油頁巖巖樣所能產出的第二頁巖油占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ω舉油。該比值ω舉油表示對油頁巖在預設深度、預設加熱條件下進行原位干餾開采所能開采到的且在油氣的內壓與井底壓力達到平衡后能被人工開采出的頁巖油的質量占所有能被開采到的頁巖油的質量的百分含量ω舉油。該比值ω舉油可以按照以下算式進行計算:
ω舉油=G舉油/(G自噴+G舉油)×100%
式中,ω舉油為計算該油頁巖巖樣所能產出的第二頁巖油占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G自噴為所獲得的第一頁巖油的質量,單位為kg,
G舉油為所獲得的第二頁巖油的質量,單位為kg。
根據上述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過程得出的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轉化率ω轉化以及油頁巖層的質量來預測對油頁巖層進行原位開采所能獲得的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Q頁巖油。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Q頁巖油可以通過如下算式計算出來:
Q頁巖油=Q油頁巖×ω轉化=S×H×D×ω轉化
式中,S為油頁巖層分布的面積,單位為m2,
H為油頁巖層的厚度,單位為m,
D為油頁巖層的密度,單位為t/m3,
Q油頁巖為油頁巖資源的總質量,單位為t,
Q頁巖油為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單位為t,
ω轉化為該油頁巖巖樣在預設加熱條件下所能產出的頁巖油的質量與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根據上述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過程得出的比值ω自噴以及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Q頁巖油來預測對油頁巖層進行原位開采所能獲得的且在油氣內壓下噴出的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Q自噴頁巖油。該總質量Q自噴頁巖油可以通過如下算式計算出來:
Q自噴頁巖油=Q頁巖油×ω自噴
式中,ω自噴為油頁巖巖樣在預設加熱條件下所能產出的第一頁巖油占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Q頁巖油為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單位為t,
Q自噴頁巖油對油頁巖層進行原位開采所能獲得的且在油氣內壓下噴出的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單位為t。
根據上述模擬油頁巖原位干餾開采過程得出的比值ω舉油以及頁巖油資源量Q頁巖油來預測對油頁巖層進行原位開采所能獲得的且在油氣的內壓與井底壓力達到平衡后能被人工開采出的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Q舉油頁巖油。該總質量Q舉油頁巖油可以通過下式計算出來:
Q舉油頁巖油=Q頁巖油×ω舉油
式中,ω舉油為油頁巖巖樣在預設加熱條件下所能產出的第二頁巖油占油頁巖巖樣的質量之比,
Q油頁巖為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單位為t,
Q舉油頁巖油對油頁巖層進行原位開采所能獲得的且在油氣的內壓與井底壓力達到平衡后能被人工開采出的頁巖油資源的總質量,單位為t。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如下表所示,油頁巖的埋藏深度為500m的油頁巖層中,分布面積200m2,厚度20m,油頁巖密度1.8t/m3,在不同裂解溫度下開展的茂名油頁巖(MM-XY)原位干餾開采模擬實驗的結果及由此得出的該開采區 塊不同溫度下原位干餾開采頁巖油的地質資源量、自噴頁巖油的地質資源量和人工舉升頁巖油的地質資源量。
表1不同溫度系列下頁巖油的產出率
雖然已經參考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各種改進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換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結構沖突,各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項技術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組合起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開的特定實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所有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