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礦用救生艙。
背景技術:
為進一步提高礦井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將事故和傷亡降到最低限度,可礦井陸續配置了礦用救生艙。礦用救生艙作為礦工緊急逃生和駐留的避難場所,必然設有相應的
熱交換系統,以維持救生艙內的適應避難者駐留的溫度。現有的礦用救生艙一般采用液態二氧化碳制冷系統、噴射式制冷系統、安置空調機和冷媒降、使用壓縮機等制冷設備,達到礦用救生艙內的常態制冷熱交換。但是,一方面這些熱交換系統均需要消耗能源;另一方面,這些能源的存儲物質,如蓄電池等等往往又占用了礦用救生艙的空間,降低了礦用救生艙的空間利用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礦用救生艙,克服現有礦用救生艙的能耗高、空間利用率低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無源節能礦用救生艙,其原理是利用空氣和水的不同傳熱系數使救生艙內外溫差保持艙內溫度恒定;當艙內溫度高于艙外溫度時,
艙內熱量能夠快速傳遞到艙外,當艙內溫度低于艙外溫度時,能阻止艙外熱量傳遞到艙內。
所述礦用救生艙底部的上底板、下底板及底部四周內側板之間儲水,所述下底板上設有放水孔,所述放水孔上安裝孔塞,使所述放水孔封閉,所述孔塞對應的上底板上開有拔塞孔,所述拔塞孔用蓋板封閉。
優選的,所述上底板、下底板及底部四周內側板之間的空間內,所述儲水量占空間的比例為25%--100%。
更優的,所述儲水與空氣容積比為1:3 時,所述礦用救生艙具有最佳的熱交換效率。
所述上底板、下底板之間設有加強筋板,以加強底部的荷載強度。
所述孔塞包括螺帽和與之適配的螺栓,所述螺栓頭、螺帽分別位于下底板的上下兩側。
本礦用救生艙利用水的熱交換原理,有效實現了救生艙內外的熱交換,且使用過程中不消耗額外的電能及外部提供的其它能量,可單獨或配合已有的救生艙熱交換系統使
用。本礦用救生艙在節能的同時,還具有實施限制少,更安全,效果更好的優點。另外,本礦用救生艙整體結構設計簡單、無需特殊安裝設備、制造成本低,組裝簡單、方便,值得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說明。
圖1 為發明無源節能礦用救生艙的主剖視圖。
圖2 為發明無源節能礦用救生艙的側剖視圖。
圖3 為圖1 的C 向剖視圖。
圖4 為圖1 的D 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4 所示,礦用救生艙底部的上底板1、下底板6 及底部四周側板之間構成的空間內儲水。儲水量與本礦用救生艙的熱交換效率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儲水量占空間的比例為25%--100%,當水與空氣容積比為1:3 時達到最佳熱交換效果。上底板、下底板之間設有T 型鋼4 用作加強筋板,以加強底部的荷載強度。下底板6 上設有放水孔2,所述放水孔2 上安裝孔塞,使放水孔2 封閉,在本實施例中,孔塞包括螺帽5 和與之適配的螺栓,螺栓頭7、螺帽5 分別位于下底板6 的上、下兩側。螺栓頭7 對應的上底板6 上開有拔塞孔,拔塞孔用蓋板3 封閉。
正常礦下作業時,螺栓處于擰緊狀態,礦用救生艙底部儲滿水后用螺釘擰緊底部蓋板。礦難發生后,避難人員緊急進入礦用救生艙、關閉艙門。經過一段時間,艙內人員及設備會散發熱量,艙內溫度升高。如果艙內溫度高于艙外溫度,底部的儲水將吸收艙內熱量,并將艙內熱量大量傳遞到艙外,從而降低艙內溫度。如果礦井發生火災,艙外溫度大大高于艙內溫度時,底部的儲水的溫度也快速升高時,打開底部蓋板,并擰開螺栓,將艙底的儲水排走,然后再次擰緊螺栓和封閉底部蓋板。由于此時底部內是空氣,空氣的導熱系數低于水,而艙壁有絕熱材料,所以對艙內溫度影響減小。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