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電解金屬鋅生產過程中所采用的電解鋅陰極板開口機。
背景技術:
在電解金屬鋅生產過程中,通常采用鋁薄片作為陰極,這樣鋁薄片的表面上就會附著一層金屬鋅片。由于鋅片附著在陰極板上的力較大,剝離難度也較大,現有機械化剝鋅設備難以獨立正常作業,需要預先將鋅片開口,然后讓剝鋅設備在已開口的情況下,完成后續的鋅片剝離作業。現有技術中有一種鑿刀鏟切式開口方法,在鑿刀鏟切式開口過程中,鑿刀相對于陰極板和鋅片低速移動,鑿刀刀刃幾乎以靜力方式插入陰極板與鋅片的附著面進行鏟切,由于鋅片附著在陰極板上的力較大,因此常常需要加大鏟切力才能實現鋅片的開口。由于加大鏟切力,往往不僅導致陰極板的變形,而且也影響了開口的成功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解鋅陰極板開口機,該電解鋅陰極板開口機不僅能夠避免陰極板的變形,而且開口成功率高。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一種電解鋅陰極板開口機,含有前開口裝置、后開口裝置和支承機構,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前后保持一距離對稱排列,支承機構位于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之間,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結構相同,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均含有左開口單元、右開口單元、左右移動機構,左開口單元和右開口單元的結構相同,左開口單元和右開口單元分別設置在左右移動機構的左側和右側,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的左開口單元和右開口單元能夠分別將掛裝在支承機構上的陰極板的前后面上的鋅片的上端左右兩側開口,然后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的左開口單元和右開口單元分別在各自的左右移動機構帶動下相對移動,使陰極板前后面上的鋅片的上端全部開口。
所述前開口裝置的左開口單元含有鏟刀、上下移動機構、前后移動機構,鏟刀設置在上下移動機構上,上下移動機構設置在前后移動機構上;前后移動機構設置在所述前開口裝置的左右移動機構上;鏟刀能夠在上下移動機構上作上下移動,上下移動機構能夠在前后移動機構上作前后移動,前后移動機構能夠在所述左右移動機構上作左右移動。
所述前開口裝置的左右移動機構含有導軌、導軌座、左油缸、右油缸、左移動座和右移動座,導軌設置在導軌座上,左移動座和右移動座分別位于導軌的左右兩側,左油缸和右油缸分別設置在導軌座的左側和右側,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活塞桿分別與左移動座和右移動座構成鉸接,左移動座和右移動座能夠分別在左油缸和右油缸的帶動下作相對移動或相離移動;
所述前開口裝置的左開口單元的前后移動機構含有前后移動座、油缸和滑軌,滑軌設置在所述前開口裝置的左右移動機構的左移動座上,前后移動座位于滑軌上,油缸設置在所述左移動座上,油缸的活塞與前后移動座構成鉸接;
所述前開口裝置的左開口單元的上下移動機構含有上下移動座、導向軌、導向軌座和升降油缸,導向軌座設置在所述左開口單元的前后移動機構的前后移動座上,導向軌設置在導軌座上,上下移動座裝在導向軌上,升降油缸設置在導向軌座上,升降油缸的活塞桿與上下移動座構成鉸接,所述鏟刀設置在上下移動座上。
所述支承機構含有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結構相同,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分別位于所述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之間的左右兩側,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均含有固定座、升降座、支座和提升油缸,固定座上設導向槽,升降座上設有塊滑,塊滑位于導向槽中,支座設置在升降座上,提升油缸設置在固定座上,提升油缸的活塞桿與升降座構成鉸接。
所述支座設有用于吊掛電解鋅陰極板的V形槽。
所述鏟刀的下端和側邊分別設有刀刃。
在上述電解鋅陰極板開口機中,由于采用了前開口裝置、后開口裝置,首先由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各自的兩個鏟刀分別將吊掛在支承機構上的陰極板的前后兩面的鋅片的上端兩側分別鏟切成一個開口,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各自的鏟刀作相離移動,使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上端的兩個開口進一步開大,這時通過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的各自的兩個鏟刀作相對移動,使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上端分別開有的兩個口各形成一個整體大開口。由于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的上端兩側被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各自的兩個鏟刀分別鏟切成一個開口,僅需較小的力就能實現,這樣避免了現有技術因需要較大鏟切力而引起的陰極板的變形;同時在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的上端兩側鏟切成一個開口后,通過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的各自的兩個鏟刀作相對移動,使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上端分別開有的兩個口各形成一個整體大開口,這不僅避免了現有技術需要較大鏟切力才能開成大口的現象發生,而且大大提高了開口的成功率,從而有利于后續的鋅片剝離作業。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鏟刀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中,本實用新型一種電解鋅陰極板開口機,含有前開口裝置1、后開口裝置2和支承機構。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前后保持一距離對稱排列,支承機構位于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之間。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的結構相同,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均含有左開口單元3、右開口單元4、左右移動機構。左開口單元3和右開口單元4的結構相同,左開口單元1和右開口單元4分別設置在左右移動機構的左側和右側。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上的左開口單元3和右開口單元4能夠分別將掛裝在支承機構上的陰極板的前后面上的鋅片的上端左右兩側開口,然后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上的左開口單元3和右開口單元4分別在各自的左右移動機構帶動下相對移動,使陰極板前后面上的鋅片的上端全部開口。
由于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的結構相同,僅以前開口裝置1為例,前開口裝置1
含有左開口單元3、右開口單元4、左右移動機構。左開口單元3和右開口單元4的結構相同,左開口單元3和右開口單元4分別設置在左右移動機構的左側和右側。左開口單元3含有鏟刀8、上下移動機構、前后移動機構。鏟刀8設置在上下移動機構上,上下移動機構設置在前后移動機構上。前后移動機構設置在所述前開口裝置1的左右移動機構上。鏟刀8能夠在上下移動機構上作上下移動,上下移動機構能夠在前后移動機構上作前后移動,前后移動機構能夠在所述左右移動機構上作左右移動。
所述前開口裝置的左右移動機構含有導軌13、導軌座15、左油缸16、右油缸、左移動座14和右移動座21。導軌13設置在導軌座15上,左移動座14和右移動座21分別位于導軌13的左右兩側。左油缸16和右油缸分別設置在導軌座15的左側和右側,左油缸16和右油缸的活塞桿分別與左移動座14和右移動座構成鉸接。左移動座14和右移動座21能夠分別在左油缸16和右油缸的帶動下作相對移動或相離移動。
所述前開口裝置1的左開口單元的前后移動機構含有前后移動座17、油缸18和滑軌。滑軌設置在所述前開口裝置1的左右移動機構的左移動座14上,前后移動座17位于滑軌上,油缸18設置在所述左移動座14上,油缸18的活塞與前后移動座17構成鉸接。
所述前開口裝置1的左開口單元3的上下移動機構含有上下移動座9、導向軌、導向軌座和升降油缸12。導向軌座設置在所述左開口單元3的前后移動機構的前后移動座17上,導向軌設置在導軌座上,上下移動座9裝在導向軌上,升降油缸12設置在導向軌座上,升降油缸12的活塞桿與上下移動座9構成鉸接,所述鏟刀8設置在上下移動座9上。
所述支承機構含有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結構相同,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分別位于所述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之間的左右兩側。以左支承單元為例,左支承單元含有固定座11、升降座20、支座10和提升油缸19。固定座11上設導向槽,升降座20上設有塊滑,塊滑位于導向槽中,支座10設置在升降座20上,提升油缸19設置在固定座11上,提升油缸19的活塞桿與升降座20構成鉸接。
所述支座10設有用于吊掛電解鋅陰極板的V形槽。
如圖2所示,所述鏟刀8的下端和側邊分別設有下端刀刃5和側邊刀刃6。
使用上述電解鋅陰極板開口機時,將前開口裝置1的左右移動機構的導軌座15和后開口裝置2的左右移動機構的導軌座前后保持一距離對稱排列設置在電解鋅生產線的支架7上。支承機構的左支承單元和右支承單元分別設置在在電解鋅生產線的支架7、且位于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之間。工作時,當電解鋅生產線輸送鏈將電解鋅陰極板輸送到支承機構的上方時,支承機構的提升油缸19帶動支座10上升將陰極板提升一高度,這時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上的各自兩個鏟刀分別在各自的前后移動機構帶動下,同時移向電解鋅陰極板的前后兩側的上方,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上各自的兩個鏟刀在各自上下移動機構的帶動下,分別插入陰極板前后兩面與鋅片的附著面進行鏟切,使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的上端兩側分別鏟切成一個開口,這時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上的各自的兩個鏟刀在各自的前后移動機構帶動下作相離移動,使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上端的兩個開口進一步開大,這時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上的各自的兩個鏟刀在各自的左右移動機構帶動下相對移動,使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上端分別開有的兩個口各形成一個整體大開口。由于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的上端兩側被前開口裝置1和后開口裝置2上各自的兩個鏟刀分別鏟切成一個開口,僅需較小的力就能實現,這樣避免了現有技術因需要較大鏟切力而引起的陰極板的變形;同時在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的上端兩側鏟切成一個開口后,通過前開口裝置和后開口裝置上的各自的兩個鏟刀作相對移動,使陰極板前后兩面的鋅片上端分別開有的兩個口各形成一個整體大開口,這不僅避免了現有技術需要較大鏟切力才能開成大口的現象發生,而且大大提高了開口的成功率,從而有利于后續的鋅片剝離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