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面密封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熱能與動力領域,尤其是一種端面密封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端面密封一直限制著流體機構,特別是變界流體機構的廣泛應用,因此需要發明一種新型端面密封系統。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4]方案1:一種端面密封系統,包括結構體,所述結構體在X方向上需要產生伸長和/或縮短,在X方向上將所述結構體至少分割成兩個部分,每個所述部分定義為子結構體,相鄰的兩個所述子結構體中的一個所述子結構體定義為左子結構體,另一個所述子結構體定義為右子結構體,在與所述左子結構體相對應的所述右子結構體的側面上和/或在與所述右子結構體相對應的所述左子結構體的側面上設置凹凸結構。
[0005]方案2:在方案1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凹凸結構在流體可能泄露的方向上設為兩層以上。
[0006]方案3:在方案1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設置在所述左子結構體的側面上的所述凹凸結構與設置在所述右子結構體的側面上的所述凹凸結構相對應的結構中,所述凹凸結構相互嵌入。
[0007]方案4:在方案1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設置在所述左子結構體的側面上的所述凹凸結構與設置在所述右子結構體的側面上的所述凹凸結構相對應的結構中,所述凹凸結構相互嵌入,所述凹凸結構在流體可能泄露的方向上設為兩層以上。
[0008]方案5:在方案1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設置在所述左子結構體的側面上的所述凹凸結構與設置在所述右子結構體的側面上的所述凹凸結構相對應的結構中,所述凹凸結構相互嵌入,所述凹凸結構在流體可能泄露的方向上設為兩層以上,相鄰兩層所述凹凸結構在流體可能泄露的方向上互為阻塞。
[0009]方案6:在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右子結構體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左子結構體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
[0010]方案7:在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右子結構體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左子結構體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左子結構體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面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面密封滑動配合。
[0011]方案8:在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相互對應的側面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12]方案9:在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右子結構體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左子結構體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相互對應的側面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13]方案10:在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右子結構體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左子結構體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左子結構體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面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面密封滑動配合,在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相互對應的側面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14]方案11:在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結構體設為運動體,所述子結構體設為子運動體。
[0015]方案12:在方案11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端面密封系統包括兩個所述子運動體,其中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A,另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B,在所述子運動體B的端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子運動體A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
[0016]方案13:在方案11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端面密封系統包括兩個所述子運動體,其中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A,另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B,在所述子運動體B的端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子運動體A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子運動體A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面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面密封滑動配合。
[0017]方案14:在方案11的基礎上,進一步于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的軸線方向上在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18]方案15:在方案11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端面密封系統包括兩個所述子運動體,其中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A,另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B,在所述子運動體B的端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子運動體A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于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的軸線方向上在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趨向分離或趨向罪近。
[0019]方案16:在方案11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端面密封系統包括兩個所述子運動體,其中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A,另一個所述子運動體定義為子運動體B,在所述子運動體B的端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子運動體A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子運動體A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面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面密封滑動配合,于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的軸線方向上在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子運動體A和所述子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20]方案17:在方案1至16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凹凸結構在所述流體可能泄露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等于5謹、4謹、3謹、2謹、1謹、0.9謹、0.8mm、0.7謹、0.6謹、0.5mm、0.4mm、0.3mm、0.2mm、0.lmm、0.09mm、0.08mm、0.07mm、0.06mm 或小于等于 0.05mm。
[0021]方案18:在方案1至17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密封體槽和設置在與所述左子結構體相對應的右子結構體上的凹凸結構部分重合。
[0022]方案19:一種?而面密、封系統,包括運動體A和運動體B,在所述運動體B的?而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運動體Α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
[0023]方案20:—種端面密封系統,包括運動體A和運動體B,在所述運動體B的端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運動體A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運動體A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密封滑動配合。
[0024]方案21:一種?而面密、封系統,包括運動體A和運動體B,在所述運動體B的?而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運動體Α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于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的軸線方向上在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25]方案22:—種端面密封系統,包括運動體A和運動體B,在所述運動體B的端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運動體A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運動體A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密封滑動配合,于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的軸線方向上在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26]方案23:在方案19至22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凹陷區的側壁的端部相對應的所述運動體A的端部上按圓周方向設置凹凸結構B。
[0027]方案24:在方案23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凹凸結構B設為齒B。
[0028]方案25:在方案19至22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與所述凹陷區的側壁的端部相對應的所述運動體B的端部上按圓周方向設置凹凸結構A。
[0029]方案26:在方案25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凹凸結構A設為齒A。
[0030]方案27:在方案19至22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凹陷區的側壁的端部相對應的所述運動體A的端部上按圓周方向設置凹凸結構B,在與所述凹陷區的側壁的端部相對應的所述運動體B的端部上按圓周方向設置凹凸結構A,所述凹凸結構A與所述凹凸結構B相互配合。
[0031]方案28:在方案27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凹凸結構B設為齒B,所述凹凸結構A設為齒A。
[0032]方案29:在方案28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齒A與所述齒B相互嚙合配合。
[0033]方案30:在方案28或29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在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之間設置扭矩彈性結構體,當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發生位移時,所述扭矩彈性結構體使所述齒A與所述齒B之間仍保持嚙合關系。
[0034]方案31:一種?而面密、封系統,包括運動體A和運動體B,在所述運動體B的?而部上設置凹陷區,所述運動體Α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運動體A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密封滑動配合,在所述凹陷區的側壁的端部上按圓周方向設置齒B,在與所述凹陷區的側壁的端部相對應的所述運動體A的端部上按圓周方向設置齒A,在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之間設置扭矩彈性結構體,所述扭矩彈性結構體使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且當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在軸向方向上發生位移時,所述扭矩彈性結構體使所述齒A與所述齒B之間仍保持嚙合關系。
[0035]方案32:在方案24、28或29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密封體槽在軸向方向上與所述凹凸結構B部分重合。
[0036]方案33:在方案19至32中任一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使所述運動體A和所述運動體B中的至少一個設為變界流體機構的缸內轉子、設為缸內自轉公轉的部件、設為變界流體機構的缸內自轉公轉且部分擺動的部件、設為變界流體機構的缸內擺動的部件、設為變界流體機構的缸內往復運動的部件或設為變界流體機構的缸內缸內運動件。
[0037]方案34:—種端面密封系統,包括在X方向上需要產生伸長和/或縮短的結構體,在X方向上將所述結構體至少分割成兩個部分,每個所述部分定義為子結構體,相鄰的兩個所述子結構體中的一個所述子結構體定義為左子結構體,另一個所述子結構體定義為右子結構體,至少在與所述左子結構體相對應的一個所述右子結構體的側面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左子結構體的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
[0038]方案35:在方案34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與所述左子結構體相對應的兩個所述右子結構體的側面上設置凹陷區,所述左子結構體的一端設置在其中一個所述右子結構體的所述凹陷區內,所述左子結構體的另一端設置在另一個所述右子結構體的所述凹陷區內。
[0039]方案36:在方案34或35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設置在所述凹陷區內的所述左子結構體的部位上設置密封體槽,在所述密封體槽內設置密封體,所述密封體的外側面與所述凹陷區的內側面密封滑動配合。
[0040]方案37:在方案34或35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相互對應的側面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41]方案38:在方案36的基礎上,進一步在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之間設置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左子結構體和所述右子結構體相互對應的側面趨向分離或趨向靠近。
[0042]方案39:在方案6至36所述端面密封系統,進一步使所述凹陷區設為環形凹陷區或設為兩個以上套裝設置的環形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