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二輪車等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在內燃機的前表面設置有油冷卻器的鞍乘型車輛。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015121號公報
[0004]在該內燃機10(在以下的關于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課題的說明中,沿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符號)中,油冷卻器主體46與箱罩33的車輛前壁部33a所在的部位抵接,其中,箱罩33比氣缸體13更向車輛右側方突出,利用從車輛前方貫穿油冷卻器主體46并與內燃機10的箱罩33的前壁部33a的螺栓插入孔46a螺紋連接的螺栓,油冷卻器主體46一體地安裝在箱罩33的前壁部33a上,在油冷卻器主體46上沿上下方向平行地突出設置有多個散熱片47,這些散熱片47指向車輛前方并且指向車輛寬度方向,在油冷卻器主體46的與箱罩33的前壁部33a抵接的面上形成有彎曲的槽狀油路48,在動力單元運轉時,在槽狀油路中流動的油被來自車輛前方的與散熱片47接觸的行駛風冷卻。
[0005]另外,來自車輛前方的與散熱片接觸而被熱交換的行駛風與油冷卻器46的前表面沖撞而大致呈直角地向車輛右方改變方向,從護腿擋板27流向右方。
[0006]如上所述,在從車輛前方流入油冷卻器主體46的行駛風與油冷卻器主體46的前表面沖撞而大致直角地改變方向時行駛風產生亂流,從而出現行駛風不能順暢地流動的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以解決上述不良狀況,能夠提尚油冷卻器的冷卻性能。
[0008]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在搭載于鞍乘型車輛的該內燃機的左右具有罩部件,該油冷卻裝置設置在該內燃機的任一方的罩部件上,該油冷卻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罩部件的側面形成有向車體外側方鼓出的鼓出部,該鼓出部的前方側面形成為從車體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車體側方越向車體后方后退的形狀,在該前方側面上,多個散熱片指向車體前方水平方向隔開間隔沿車體上下方向排列,在該散熱片所在的鼓出部內形成有油冷卻油路。
[0009]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卻油路構成主油路的一部分,該主油路連接油泵的排出口和向所述內燃機的壁內的多條油路分支的分支部。
[0010]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油泵配置在所述內燃機所具有的曲軸的下部;在所述曲軸的內部形成有曲軸內油路;在指向所述鼓出部的一側的所述曲軸的軸端部上設置有油過濾器;在所述罩部件上形成有油過濾器油路,該油過濾器油路從所述分支部分支并與所述油過濾器連接;從所述油泵排出的油經由所述油過濾器油路向所述油過濾器供給。
[0011]如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熱片的上部設置有油位計安裝孔。
[0012]如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本實用新型第五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散熱片相對于位于車體前方的排氣管和車體框架位于車體后方且車體外側方。
[0013]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在罩部件側面形成的鼓出部的前方側面傾斜地形成為從車體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車體側方越向車體后方后退的形狀,在鼓出部的前方側面,多個散熱片指向前方水平方向隔開間隔沿上下方向排列,因此行駛風沿著鼓出部的表面通過散熱片之間,從而能夠避免行駛風引起亂流,能夠順暢地流動。
[0014]另外,因為油冷卻油路形成在散熱片所在的鼓出部內,所以油流過油冷卻油路而有效地被冷卻,從而無需額外地設置油冷卻器,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充分地冷卻油。
[0015]根據第二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因為油冷卻油路構成分支前的主油路的一部分,所以能夠一次性地對向各分支部分支的油進行有效冷卻。
[0016]根據第三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在接近油過濾器的罩部件上設置有包含油冷卻油路的主油路的一部分和與油過濾器連接的油過濾器油路,能夠使從油泵連接到油過濾器的油路較短地構成,從而能夠實現結構的簡化。
[0017]根據第四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在散熱片的上部安裝有油位計,因此利用鼓出部的前方側面和散熱片,能夠阻止飛石等撞向油位計的端部。
[0018]根據第五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用內燃機的油冷卻裝置,散熱片相對于排氣管及車體框架位于車體后方且車體外側方,因此在車體框架與散熱片之間不存在障礙物,從而有效地將行使風送向散熱片。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搭載有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內燃機的自動二輪車的右視圖。
[0020]圖2是圖1所示的內燃機的右側面的放大圖。
[0021]圖3是從車體框架看到的圖1所示的自動二輪車的主視圖。
[0022]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內燃機的圖2的IV-1V線剖視圖。
[0023]圖5是右曲軸箱的右視圖。
[0024]圖6是右曲軸箱罩的右視圖。
[0025]圖7是右曲軸箱罩的左視圖。
[0026]圖8是所述右曲軸箱罩的圖7的VII1-VIII線剖視圖。
[0027]圖9是所述右曲軸箱罩的圖7的IX-1X線剖視圖。
[0028]圖10是所述右曲軸箱罩的圖7的X-X線剖視圖。
[0029]圖11是從右曲軸箱罩的外側面透視設置在內燃機內部的油通路的視圖。
[0030]圖12是圖11的XI1-XII線剖視圖。
[0031]附圖標記說明
[0032]O自動二輪車;1車體框架;2頭管;3主框架;3a主陡傾斜部;4下框架;5座椅導軌;6后支架;7前叉;8操縱手柄;9前輪;10樞軸;11后叉;12后輪;13后緩沖件;14燃料箱;15座椅;16安裝托架;17螺栓;18安裝托架;19螺栓;20內燃機;21曲軸箱;21a左側收納室;21b右側收納室;22氣缸體;22a氣缸套;22b缸孔;23氣缸蓋;24氣缸蓋罩;25進氣管;26汽化器;27空氣濾清器;28排氣管;29消音器;30曲軸;30a曲軸軸承;30b油泵驅動齒輪;30c曲軸內油路;31活塞;32連桿;33燃燒室;34點火栓;35鏈輪機構;36氣門機構;37油過濾器;37a過濾器軸;37b過濾器軸內油路;37c放射狀片;38主軸;39副軸;40左曲軸箱;40a左軸承壁-AOb左外周壁;41右軸承箱;41a右軸承壁;41b右外周壁;42罩部件;43左曲軸箱罩;44右曲軸箱罩;44a內側面;44b外側面;44c對合面;45鼓出部;45a前方側面;45b上側面;45c下側面;46散熱片;47油積存部;48油過濾網;49油吸入油路;49a開口部;49b栓;50油冷卻裝置;51油泵;51a內齒;51b外齒;51c泵軸;51d泵從動齒輪;51e吸入端口 ;51f排出端口 ;52排出口 ;53排出油路;53a開口部;53b栓;54連結油路;54a左連結油路;54b右連結油路;55油冷卻油路;55a下端部;55b栓;56上方油路;57分支部;57a右分支凹部;57b左分支凹部;58氣門系油路連結孔;59氣門系油路;60油路形成槽;60a后部連接孔;61油過濾器油路;61a上部油過濾器油路;61b中部過濾器油路;61c下部過濾器油路;61d下端部;61e栓;62油過濾器軸承部;63油位計;63a油位計安裝孔;71后部連結油路;72驅動鏈輪;73從動鏈輪;74環狀鏈條。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說明圖1至圖1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鞍乘型車輛所使用的內燃機20的油冷卻裝置50的第一實施例。
[0034]在圖1所示的鞍乘型車輛即自動二輪車O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以自動二輪車O的前進方向為前方,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
[0035]如圖1和圖2所示,自動二輪車O的車體框架I構成為從頭管2沿車寬方向中央朝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3向下方稍微傾斜地延伸之后,向下方彎曲而形成主陡傾斜部3a,并且從頭管2的下部沿車寬方向中央向斜后下方延伸有下框架4。
[0036]左右一對座椅導軌5從主框架3的彎曲部形成中途彎曲部并向后方延伸,連結該座椅導軌5的彎曲部與主陡傾斜部3a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