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給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燃料供給裝置
[0001 ]關聯申請的相互參照
[0002]本申請基于2013年11月5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3-229597號以及2014年8月29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4-175195號,通過參照將其公開內容編入本申請。
技術領域
[0003]本公開涉及一種向內燃機側供給燃料罐內的燃料的燃料供給裝置。
【背景技術】
[0004]以往,將通過燃料栗從燃料罐內壓送的燃料利用過濾器箱內的燃料過濾器過濾后從該過濾器箱內向內燃機側供給的燃料供給裝置通過搭載于車輛而廣泛利用。
[0005]在作為這種燃料供給裝置的一種而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裝置中,設置有余壓保持閥,由此,從過濾器箱內向內燃機側供給的燃料的壓力隨著燃料栗的停止而被保持。通過這樣的余壓保持功能,在從燃料栗的停止狀態起被要求再次向內燃機側供給燃料時,能夠立即進行該再次供給。
[0006]現有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7-239682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9]在專利文獻I的公開裝置中,圖示了由形成燃料過濾器的收容室的有底狀的箱主體和覆蓋該箱主體的開口部的箱蓋構成過濾器箱。與此同時,在專利文獻I的公開裝置中,圖示了對于箱主體從其底部側裝配余壓保持閥。
[0010]在這些圖示的結構的情況下,必須將箱蓋對于箱主體的裝配和余壓保持閥對于箱主體的裝配在各自不同的部位實施。因此,裝配作業變得繁雜,生產率有可能降低。
[0011 ]本公開是鑒于以上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發揮向內燃機側供給的燃料的余壓保持功能的燃料供給裝置的生產率。
[0012]第一公開是一種燃料供給裝置,該燃料供給裝置具備燃料栗以及收容燃料過濾器的過濾器箱,將通過燃料栗從燃料罐內壓送的燃料利用燃料過濾器過濾后從過濾器箱內向內燃機側供給,在該燃料供給裝置中,過濾器箱具有:有底狀的箱主體,形成燃料過濾器的收容室;箱蓋,通過與箱主體接合而覆蓋箱主體的開口部;以及余壓保持閥,設置于箱主體與箱蓋的接合邊界,隨著燃料栗的停止而保持從過濾器箱內向內燃機側供給的燃料的壓力。
[0013]如這種第一公開那樣,通過將余壓保持閥設置于有底狀的箱主體與箱蓋的接合邊界,能夠將箱蓋對于箱主體的裝配和余壓保持閥對于箱主體的裝配在共同的部位處實施。因此,能夠提高通過余壓保持閥來發揮向內燃機側供給的燃料的余壓保持功能的燃料供給裝置的生產率。
[0014]在第二公開中,余壓保持閥是將以下要素組合而成的:閥殼體,與箱主體及箱蓋接合,形成閥座;以及閥芯,在閥殼體內以能夠落座于閥座或離開閥座的方式被收容,通過落座于閥座而保持從過濾器箱內向內燃機側供給的燃料的壓力。
[0015]在第二公開的余壓保持閥中收容閥芯的閥殼體在箱主體與箱蓋的接合邊界處與這些箱主體及箱蓋接合。因此,通過實施閥殼體與箱主體及箱蓋的接合作業,能夠將箱蓋對于箱主體的裝配和余壓保持閥對于箱主體的裝配在共同部位處同時實現。并且,在這樣的接合作業后,閥芯隨著燃料栗的停止而落座于閥殼體的閥座,從而能夠可靠地保持向內燃機側供給的燃料的壓力。據此,能夠在提高燃料供給裝置的生產率的同時提高余壓保持功能的可靠性。
[0016]在第三公開中,閥殼體與箱主體及箱蓋在共同的虛擬平面上接合。
[0017]在第三公開中,通過將閥殼體與箱主體及箱蓋的接合在共同的虛擬平面上實施,不僅接合作業變得容易,也不易引起接合不良。據此,能夠提高燃料供給裝置的生產率,并且還能夠提尚其成品率。
[0018]在第四公開中,余壓保持閥是無彈簧式的外部余壓保持閥,該外部余壓保持閥隨著燃料栗的停止而保持被供給至內燃機側的燃料的壓力,具有隨著燃料栗的工作而開閥并被閥止動件卡定的閥芯,具有在燃料過濾器的下游側與收容室連通的連通口,使從連通口朝向內燃機側噴出的燃料流通的燃料通路設置于過濾器箱,并且,彈簧施力式的內部余壓保持閥設置于過濾器箱,該內部余壓保持閥隨著燃料栗的停止而保持收容室中的燃料的壓力,具有隨著燃料栗的工作而抵抗彈簧反力來開閥的閥芯,連通口在燃料通路中的從內部余壓保持閥向外部余壓保持閥側有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移部位處開口,在燃料通路中形成有:外部用通路部,使用于朝向內燃機側噴出的燃料從連通口朝向外部余壓保持閥側流通;以及內部用通路部,相比于外部用通路部而言,使從連通口朝向內部余壓保持閥側流通的燃料的流動節流,在將內部用通路部的通路截面積變換為圓筒管的通路截面積的情況下,該圓筒管的通路直徑D與內部用通路部的長度L滿足L/D2 3的關系式。
[0019]根據第四公開,外部余壓保持閥是具有隨著燃料栗的工作而開閥并被閥止動件卡定的閥芯的無彈簧式。因此,即使由于從燃料栗進行的燃料壓送而產生壓力脈動,卡定狀態的閥芯也不易振動。
[0020]而另一方面,根據第四公開,內部余壓保持閥是具有隨著燃料栗的工作而抵抗彈簧反力而開閥的閥芯的彈簧施力式。在此,使向內燃機側的噴出燃料流通的燃料通路中的、在燃料過濾器的下游側與收容室連通的連通口在位置從內部余壓保持閥向外部余壓保持閥側偏移的位置偏移部位開口。由此,在燃料通路中,能夠針對相比于從連通口向外部余壓保持閥側燃料所朝向的外部用通路部而言使從該連通口向內部余壓保持閥側的燃料流動節流的內部用通路部,以滿足上述L/D 2 3的關系式的方式增大長度L。其結果,由于從燃料栗進行的燃料壓送而產生的壓力脈動能夠在臨近彈簧施力式的內部余壓保持閥為止的長長地被縮小的內部用通路部中衰減,因此還能夠使該內部余壓保持閥中的閥芯的振動衰減。
[0021]基于以上內容,根據第四公開,在外部余壓保持閥和內部余壓保持閥中,均能夠抑制壓力脈動由于閥芯的振動而放大的情況,因此能夠降低在從燃料通路到內燃機的路徑中產生的噪音。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表示基于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圖,是圖3的1-1線剖面圖。
[0023]圖2是表示圖1的栗單元的圖,是圖3的I1-1I線剖面圖。
[0024]圖3是圖1的栗單元的俯視圖。
[0025]圖4是說明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對箱主體裝配箱蓋和外部余壓保持閥的方法的示意圖。
[0026]圖5是與圖2對應地表示基于第二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栗單元的剖面圖。
[0027]圖6是說明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對箱主體裝配箱蓋和外部余壓保持閥的方法的示意圖。
[0028]圖7是與圖2對應地表示基于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栗單元的剖面圖。
[0029]圖8是說明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對箱主體裝配箱蓋和外部余壓保持閥的方法的示意圖。
[0030]圖9是與圖2對應地表示基于第四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栗單元的圖,是圖11的IX-1X線剖面圖。
[0031]圖10是圖9的X-X線剖面圖。
[0032I圖11是表示圖9的栗單元的俯視圖。
[0033]圖12是表示基于第五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栗單元的俯視圖。
[0034]圖13是表示圖7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0035]圖14是表示基于第六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圖,是圖16的XIV-XIV線剖面圖。
[0036]圖15是表示圖14的栗單元的圖,是圖16的XV-XV線剖面圖。
[0037]圖16是圖14的XV1-XVI線剖面圖。
[0038]圖17是表示圖14的燃料供給裝置的局部剖面圖。
[0039]圖18是用于說明基于第六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示意圖。
[0040]圖19是用于說明基于第六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作用效果的特性圖。
[0041]圖20是用于說明基于第六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的作用效果的特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下面,基于附圖來說明本公開的多個實施方式。此外,在各實施方式中有時通過對對應的結構要素附加相同的符號來省略重復的說明。在各實施方式中僅說明結構的一部分的情況下,對該結構的其它部分能夠應用之前說明的其它實施方式的結構。另外,不僅是在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明示的結構的組合,只要在組合上不產生特別的障礙,則雖未明示、但也能夠將多個實施方式的結構彼此部分性地進行組合。
[0043](第一實施方式)
[0044]如圖1、圖2所示,基于本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供給裝置I搭載于車輛的燃料罐2。裝置I直接或者經由高壓栗等間接地向內燃機3的燃料噴射閥供給燃料罐2內的燃料。在此,搭載裝置I的燃料罐2由樹脂或金屬形成為中空狀,從而貯存向內燃機3側供給的燃料。另外,作為從裝置I被供給燃料的內燃機3,既可以是汽油發動機,也可以是柴油發動機。此外,圖1、圖2所示的裝置I的上下方向與水平面上的車輛的上下方向實質上一致。
[0045](結構和工作)
[0046]下面,說明裝置I的結構和工作。
[0047]如圖1?圖3所示,裝置I具備法蘭(flange) 10、副罐(sub tank)20、調整機構30以及栗單元40。
[0048]如圖1所示,法蘭10由樹脂形成為圓板狀,安裝于燃料罐2的頂板部2a。法蘭10通過在與頂板部2a之間夾入墊片1a來堵塞形成于該頂板部2a的貫通孔2b。法蘭10將燃料供給管12和電連接器14成一體地具有。
[0049]燃料供給管12從法蘭10朝向上方和下方的兩側突出。燃料供給管12經由彎曲自如的撓性管12a而與栗單元40連通。通過所述連通方式,燃料供給管12將通過栗單元40中的燃料栗42從燃料罐2內壓送的燃料向燃料罐2外的內燃機3側供給。電連接器14也從法蘭10朝向上方和下方的兩側突出。電連接器14將燃料栗42電連接到未圖示的外部電路。通過所述電連接,燃料栗42被外部電路所控制。
[0050]如圖1、圖2所示,副罐20由樹脂形成為有底圓筒狀,被收容在燃料罐2內。副罐20的底部20a載置于燃料罐2的底部2c之上。在此,如圖2所示,底部20a中的向上方凹陷的凹底部20b在與底部2c之間確保流入空間22。并且,在凹底部20b中形成有流入口 24、25。流入口 24、25經由流入空間22而與燃料罐2內連通。在所述連通方式下,一方的流入口 24使由栗單元40中的噴射栗45從燃料罐2內轉送的燃料流入副罐20內。另外,另一方的流入口 25在對空的燃料罐2供油時使向該罐2內的供油燃料流入副罐20內。這樣通過流入口 24、25流入的燃料貯存于包括燃料栗42的周圍在內的副罐20的內部空間26(也參照圖1)。
[0051]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凹底部20b之上設置有后面詳述的在來自噴射栗45的負壓起作用時使流入口24開閥的簧片閥(reed valve)27以及在供油壓起作用時使流入口25開閥的簧片閥28。
[0052]如圖1所示,調整機構30由保持構件32、一對支柱34以及彈性構件36等構成。
[0053]保持構件32由樹脂形成為圓環狀,在燃料罐2內安裝于副罐20的上部20c。各支柱34由金屬形成為圓柱狀,被收容在燃料罐2內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各支柱34的上端部被固定于法蘭10。各支柱34在比該上端部靠下方的部分進入副罐20內的狀態下,通過保持構件32在上下方向上被滑動引導。
[0054]彈性構件36由金屬形成為螺旋彈簧狀,被收容在燃料罐2內。彈性構件36在對應的一個支柱34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