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基于電動促動器的旋轉力進行的氣門正時控制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以往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已知有例如以下的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
[0003]S卩,在該氣門正時控制裝置中,在電動馬達的前端側配置有供電板,并且該供電板的外側被罩部件覆蓋,使滑動自如地設于罩部件所具有的保持孔中的供電刷接觸設于供電板的外側面的滑環,從而對電動馬達進行供電。
[0004]而且,在罩部件與馬達輸出軸的軸向之間設有所謂的電磁感應型的角度檢測部件,該角度檢測部件由固定于馬達輸出軸的頂端的被檢測部、以及與該被檢測部隔開規定的軸向間隙并與罩部件相對配置的檢測部構成,通過用該角度檢測部件檢測出馬達輸出軸的旋轉角度,用于進行電動馬達的驅動控制。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036401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7]然而,在所述以往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中,由于采用供電用刷配置于罩部件的鉛垂方向的大致上端部的結構,因此在因供電用刷與保持孔的滑動接觸而產生的磨損粉基于重力下降時,擔心該磨損粉附著于角度檢測部件,導致該角度檢測部件的檢測精度降低。
[0008]本發明是鑒于所述以往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實際情況而提出申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供電用刷的磨損粉附著于角度檢測部件的不良情況、從而能夠對于該角度檢測部件確保良好的檢測精度的內燃機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
[0009]本發明是一種內燃機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通過變更第2部件相對于第I部件的相對旋轉位置,能夠改變發動機閥的工作特性,其特征在于,該內燃機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包括:電動馬達,其通過使馬達輸出軸旋轉而使第2部件相對于所述第I部件進行相對旋轉;減速機構,其將所述馬達輸出軸的旋轉減速并傳遞到所述第2部件,從而使所述第2部件相對于所述第I部件進行相對旋轉;滑環,其設于所述電動馬達的頂端側面;罩部件,其以覆蓋所述電動馬達的頂端側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設置;供電用刷,其設于所述罩部件,并與所述滑環接觸;以及角度檢測機構,其具有設于所述馬達輸出軸的被檢測部、以及設于所述罩部件并隔著規定的軸向間隙與所述被檢測部相對配置的檢測部,用于檢測所述馬達輸出軸的旋轉角度;所述供電用刷在所述被檢測部的鉛垂方向正上方設為不與該被檢測部重合。
[0010]根據本發明,由于供電用刷在被檢測部的鉛垂方向正上方配置為不與該被檢測部重合,因此即使在供電用刷的磨損粉因重力下降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該磨損粉附著于檢測部的不良情況,能夠確保該角度檢測部件的良好的檢測精度。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第I實施方式的、該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主視圖。
[0012]圖2是圖1的A—A線剖視圖。
[0013]圖3是圖2所示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分解成主要的構成要素的分解立體圖。
[0014]圖4是圖2的B—B線剖視圖。
[0015]圖5是圖2的C—C線剖視圖。
[0016]圖6是圖3所示的供電板的后視圖。
[0017]圖7是圖3所示的罩部件的后視圖。
[0018]圖8是圖7的D—D線剖視圖。
[0019]圖9是圖7的E—E線剖視圖。
[0020]圖10是圖2的F—F線剖視圖。
[0021 ]圖11 (a)和(b)表示圖2所示的被檢測部,(a)是主視圖,(b)是側視圖。
[0022]圖12(a)?(C)表示圖2所示的檢測部,(a)是俯視圖,(b)是側視圖,(C)仰視圖。
[0023]圖13是表示本發明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第2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7的圖。
[0024]圖14是表示本發明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第3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7的圖。
[0025]附圖標記說明
[0026]2…凸輪軸11…氣門正時控制裝置12…罩部件13…正時鏈輪(第I部件)14...從動部件(第2部件)21…電動馬達22…減速機構26…輸出軸部件(馬達輸出軸)47a、47b…供電用屆Ij 36a、36b…滑環60…角度傳感器(角度檢測機構)61…被檢測部62…檢測部64…靶。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以下,基于【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內燃機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各實施方式。此外,在下述的各實施方式中,作為該氣門正時控制裝置,例示應用于進氣閥側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來進行說明。
[0028]〔第I實施方式〕圖1?圖12表示本發明的內燃機的氣門正時控制裝置的第I實施方式,如圖1?圖3所示,該氣門正時控制裝置11具備:作為第I部件(驅動旋轉體)的正時鏈輪13,其從作為內燃機的發動機的曲軸(未圖示)傳遞旋轉驅動力,并與該曲軸同步地旋轉;作為第2部件(從動旋轉體)的從動部件14,其固定于凸輪軸2的一端部,并與該凸輪軸2—體地旋轉,所述凸輪軸2經由軸承BO旋轉自如地支承于缸蓋I;相位變更機構15,其夾設于所述正時鏈輪13與所述從動部件14之間,并與發動機的運轉狀態相應地變更所述兩者13、14的相對旋轉相位;以及罩部件12,其以覆蓋該相位變更機構15的前端側的方式設置。
[0029]所述正時鏈輪13整體利用鐵類的金屬材料一體地形成,并由筒狀基部13a和齒部13b構成,該筒狀基部13a構成內周面形成為階梯徑狀的鏈輪主體,該齒部13b—體地設于該筒狀基部13a的另一端部外周,并經由卷繞的未圖示的正時鏈傳遞所述曲軸的旋轉驅動力,所述正時鏈輪13經由作為公知的滾珠軸承的第I軸承BI旋轉自如地支承在配置于所述筒狀基部13a的內周側的從動部件14上。而且,所述筒狀基部13a的一端因配設后述的電動馬達21而使得該一端側開口被封堵,另一方面,另一端側開口被大致圓板狀的止擋板16封堵,該止擋板16通過將所述正時鏈輪13與電動馬達21緊固的多個第I螺栓Tl被緊固固定。
[0030]所述從動部件14一體地設有:筒狀基部17,其設于從動部件14的徑向中央位置;圓板部18,其在該筒狀基部17的軸向中間位置向徑向外側延伸;以及輥保持部19,其以擴徑狀并且朝向電動馬達21側沿軸向延伸設置在該圓板部18的軸向一端部(后述的電動馬達21側的端部),并在周向上保持多個輥20。而且,所述筒狀基部17的靠凸輪軸2側的端部(后述的另一端部17c)與突出設置于該凸輪軸2的凸部2a嵌合,從而將該從動部件14以確保了與該凸輪軸2與的同軸性的狀態通過凸輪螺栓TO固定于凸輪軸2。
[0031]所述筒狀基部17設有沿軸向貫穿其中央部的插入孔17a,在其一端部(后述的電動馬達21側的端部)17b的外周面嵌裝有作為公知的滾針軸承的第2軸承B2,另一方面,其另一端部(凸輪軸2側的端部)17c作為與突出設置于凸輪軸2的凸部2a嵌合的凹部而構成。另外,在該筒狀基部17的一端側,沿軸向相鄰配置有用于后述的輸出軸部件26的旋轉支承的公知的滾珠軸承即第3軸承B3,該第3軸承B3的內環被夾持在筒狀基部17的一端與凸輪螺栓TO的頭部之間。
[0032]在所述圓板部18的周向的規定位置,從凸輪軸2側貫穿形成有用于第2、第3軸承B2、B3等的潤滑的后述的油孔18a。另外,在該圓板部18的外周面嵌裝有第I軸承BI,通過該第I軸承BI旋轉自如地支承正時鏈輪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