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中冷器除水系統,適用于實現中冷器中冷凝水的自動及時排放。
背景技術:
增壓中冷進氣系統是提高進氣效率、提升發動機功率的主要措施。進氣增壓的目的是增大進氣量,但同時增壓后較高的進氣溫度也會引起燃燒異常、排氣溫度高等負面影響。為此,增壓發動機普遍采用中冷器系統,主要用于降低進氣溫度、改善燃燒、提高發動機性能。
增壓發動機經增壓產生的高壓、高溫熱空氣在經過中冷器系統后溫度降低,同時熱空氣中的熱蒸汽也會冷凝生成水沉積在中冷器底部,特別是在多雨季節,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對于少量的積水,最理想的結果就是由進氣帶進缸內燃燒;而對于較多的水就必須排除,否則會對中冷器產生不良影響。
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102032040B,授權公告日為2012年9月19日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中冷器的排水裝置,該排水裝置連接于中冷器本體下方,包括水汽進口、位于排水裝置底部的排水口、浮子和隨浮子的浮起而導通排水口、隨浮子的下沉而封堵排水口的密封部件,該密封部件設于排水口的正上方。雖然其可實現當排水裝置內部的積水達到一定量時的自動排水,但該結構中,排水裝置與中冷器是直接連通的,其受中冷器內空氣壓力的影響較大,對于大排量增壓發動機而言,發動機進氣量大,中冷器內壓力大,使得排水裝置中的浮子式結構開啟困難,不僅影響排水裝置的排水,而且導致靈敏度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無法及時排水、靈敏度差的問題,提供一種排水及時、靈敏度高的汽車中冷器除水系統。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汽車中冷器除水系統,包括排水裝置,所述排水裝置的上部與中冷器的底部相通,排水裝置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口;
所述排水裝置包括排氣管、排水管,所述排氣管的進氣口通過壓控取氣閥與中冷器的進氣側相通,排氣口通過溫控排水閥與中冷器底部開設的放水口相通,所述排水管的一端與放水口相通,排水管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口。
所述溫控排水閥包括兩端開口的排水閥腔及其內部設置的溫控桿,所述排水閥腔的一端與中冷器的底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排氣管、排水管相通,所述溫控桿的一端與中冷器的底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設置有固定片,溫控桿的外部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固定片抵接,另一端與溫控桿上設置的可沿其軸向移動的密封碟片抵接。
所述壓控取氣閥包括取氣閥腔及其內部設置的可軸向移動的閥桿,所述閥桿的頭部與取氣閥腔的進氣口密封配合,閥桿的桿部與取氣閥腔內部開設的限位孔插入配合,且桿部的外部套設有取氣彈簧,該取氣彈簧的兩端分別與頭部、取氣閥腔的內壁抵接。
所述取氣彈簧與取氣閥腔的內壁通過襯套抵接。
所述排氣管包括垂直連接的熱氣氣管、分離氣管,所述熱氣氣管的進氣口與取氣閥腔的排氣口相通,排氣口通過分離氣管與排水閥腔相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與分離氣管相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中冷器除水系統中排水裝置包括排氣管、排水管,排氣管的進氣口通過壓控取氣閥與中冷器的進氣側相通,排氣口通過溫控排水閥與中冷器底部開設的放水口相通,排水管的一端與放水口相通,排水管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口,當發動機工作時,中冷器進氣側熱空氣所具有的較高進氣壓力會將壓控取氣閥打開,熱空氣經由排氣管進入溫控排水閥,當溫控排水閥內的溫度達到一定值時閥門開啟,中冷器底部的冷凝水經排水管排出;當發動機停機時,壓控取氣閥和溫控排水閥關閉,中冷器處于封閉狀態,此時可打開放水口清除排水管中的冷凝水,一方面,該設計以中冷器的進氣壓力為推動力,利用壓控取氣閥和溫控排水閥控制排水裝置與中冷器的通斷,不僅可實現中冷器中冷凝水的及時自動排放,而且靈敏度較高,另一方面,整個排水過程不會影響到發動機的進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實現了中冷器中冷凝水的自動排放,而且靈敏度高、不會影響發動機的進氣。
2、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中冷器除水系統中排氣管包括垂直連接的熱氣氣管、分離氣管,熱氣氣管的進氣口與取氣閥腔的排氣口相通,排氣口通過分離氣管與排水閥腔相通,排水管的另一端與分離氣管相通,即分離氣管與排水管并聯布置,該結構可將熱空氣與冷凝水進行有效分離,使排水管中的冷凝水不受氣流的影響。因此,本實用新型使得排出的冷凝水不受氣流的影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排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中冷器1、放水口11、排水裝置2、排氣管21、熱氣氣管211、分離氣管212、排水管22、排水口221、溫控排水閥3、排水閥腔31、溫控桿32、密封碟片33、彈簧34、固定片35、壓控取氣閥4、取氣閥腔41、限位孔411、閥桿42、頭部421、桿部422、取氣彈簧43、襯套4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圖2,一種汽車中冷器除水系統,包括排水裝置2,所述排水裝置2的上部與中冷器1的底部相通,排水裝置2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口221;
所述排水裝置2包括排氣管21、排水管22,所述排氣管21的進氣口通過壓控取氣閥4與中冷器1的進氣側相通,排氣口通過溫控排水閥3與中冷器1底部開設的放水口11相通,所述排水管22的一端與放水口11相通,排水管22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口221。
所述溫控排水閥3包括兩端開口的排水閥腔31及其內部設置的溫控桿32,所述排水閥腔31的一端與中冷器1的底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排氣管21、排水管22相通,所述溫控桿32的一端與中冷器1的底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設置有固定片35,溫控桿32的外部套設有彈簧34,所述彈簧34的一端與固定片35抵接,另一端與溫控桿32上設置的可沿其軸向移動的密封碟片33抵接。
所述壓控取氣閥4包括取氣閥腔41及其內部設置的可軸向移動的閥桿42,所述閥桿42的頭部421與取氣閥腔41的進氣口密封配合,閥桿42的桿部422與取氣閥腔41內部開設的限位孔411插入配合,且桿部422的外部套設有取氣彈簧43,該取氣彈簧43的兩端分別與頭部421、取氣閥腔41的內壁抵接。
所述取氣彈簧43與取氣閥腔41的內壁通過襯套44抵接。
所述排氣管21包括垂直連接的熱氣氣管211、分離氣管212,所述熱氣氣管211的進氣口與取氣閥腔41的排氣口相通,排氣口通過分離氣管212與排水閥腔31相通,所述排水管22的另一端與分離氣管212相通。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說明如下:
本實用新型利用中冷器1進氣側較高的進氣壓力打開壓控取氣閥4,排氣管路中的熱空氣打開溫控排水閥3,將中冷器1與排水裝置2連通,使中冷器1底部的冷凝水及時排出。其具體工作原理如下:
當發動機工作時,中冷器1進氣側具有較大壓力的熱空氣推動閥桿42向限位孔411側軸向移動,使閥桿42的桿部422遠離取氣閥腔41的進氣口,熱空氣依次經由熱氣氣管211、分離氣管212到達排水閥腔31,位于排水閥腔31內的溫控桿32受熱推動密封碟片33朝向固定片35移動,使放水口11與排水閥腔31連通,此時中冷器1底部的冷凝水通過放水口11進入排水閥腔31,并經由排水管22排出。
當發動機不工作或中冷器進氣側熱空氣的壓力不足以打開壓控取氣閥4時,溫控排水閥3處于關閉狀態,中冷器排水系統不工作。
本實用新型同時采用分離氣管212和排水管22來分離熱空氣與冷凝水,在實現中冷器1與排水裝置2連通的同時,排水管22中的冷凝水不會受到氣流的影響。另外,在中冷器1排水過程中,整個系統是封閉的,因此不會影響發動機的進氣。
實施例1:
參見圖1、圖2,一種汽車中冷器除水系統,包括排水裝置2、溫控排水閥3、壓控取氣閥4,所述排水裝置2包括排氣管21、排水管22,所述排氣管21包括垂直連接的熱氣氣管211、分離氣管212,所述熱氣氣管211的進氣口通過壓控取氣閥4的取氣閥腔41與中冷器1的進氣側相通,排氣口通過分離氣管212、溫控排水閥3的排水閥腔31與中冷器1底部開設的放水口11相通,所述排水管22的一端與放水口11相通,另一端與分離氣管212相通,且排水管22的底部設置有排水口221,所述排水閥腔31為兩端開口結構,其內部設置有溫控桿32、套設在溫控桿32外部的彈簧34,所述排水閥腔31、溫控桿32的一端均與中冷器1的底部固定連接,溫控桿32的另一端設置有固定片35,溫控桿32上設置有可沿其軸向移動的密封碟片33,所述彈簧34的兩端分別與固定片35、密封碟片33抵接,所述取氣閥腔41的內部設置有可軸向移動的閥桿42,該閥桿42的頭部421與取氣閥腔41的進氣口密封配合,閥桿42的桿部422與取氣閥腔41內部開設的限位孔411插入配合,且桿部422的外部套設有取氣彈簧43,該取氣彈簧43的兩端分別與頭部421、取氣閥腔41的內壁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