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系統以及該散熱系統的散熱控制方法,更具體地講,涉及一種應用于風力發電機組的轉接箱的散熱系統以及該散熱系統的散熱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風力發電機組中的轉接箱內設置有發熱體(例如,大量的銅排、電纜),在相對較高的電流通過這些銅排、電纜時,這些銅排、電纜就會產生大量的熱。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其內部的熱量,會嚴重影響轉接箱內部電氣元件的運行穩定性。因此需要對轉接箱進行冷卻。
圖1示出了風力發電機組的示意性結構圖。如圖1所示,風力發電機組主要包括葉片1、輪轂2、發電機3、轉接箱4、機艙5、底座6、塔架7、開關柜8、變流器9等部件。轉接箱4是發電機3與開關柜8之間的電纜轉接箱,起到將發電機3的電纜與動力電纜轉接的作用。由于轉接箱4內部存在多根具有一定橫截面積的輸入、輸出銅排以及多根輸入、輸出電纜,因此在相對較高的電流通過時,這些部件就會發熱。當銅排的溫度高于一定值時會對轉接箱4的可靠性以及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同時轉接箱4內的空氣溫度直接影響轉接箱4內部電氣元件的運行穩定性,因此需要對轉接箱4進行散熱冷卻。
然而,由于風力發電機組的運行環境復雜(例如,沙塵、鹽霧等惡劣環境),因此為了防止轉接箱4內的銅排等部件受到沙塵、鹽霧等損壞,保證其正常運轉,需要防止轉接箱4內的銅排等部件與空氣直接接觸。
圖2示出了根據現有技術對轉接箱4進行散熱的散熱系統。圖2中的箭頭方向表示空氣流向。如圖2所示,轉接箱4內設置有銅排10。在轉接箱4的兩側分別安裝過濾器(例如,過濾棉)12與風扇11,通過風扇11的吹風或吸風模式進行柜體內部的強制冷卻。然而,外部空氣中的腐蝕介質等依然會通過過濾棉進入到轉接箱內,對轉接箱內的銅排等造成腐蝕。且該散熱方法需要經常更換過濾棉,因此使維護頻率增大,導致維護成本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使外部空氣不與轉接箱內的發熱體直接接觸的散熱系統。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止轉接箱內和/或外的空氣短路的散熱系統。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地降低內風扇和外風扇的功耗并對發熱體進行充分散熱的散熱系統以及該散熱系統的散熱控制方法。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于風力發電機組的轉接箱的散熱系統,在所述轉接箱中設置有發熱體,所述轉接箱為密封設計,所述散熱系統包括:換熱管,所述換熱管中容納有換熱介質,所述換熱管包括設置在所述轉接箱內的蒸發部以及設置在所述轉接箱外的冷凝部,所述冷凝部設置為不低于所述蒸發部,并與所述蒸發部連通;內風扇,設置在所述轉接箱內,用于將所述轉接箱內的熱空氣朝向所述蒸發部引導,以與所述蒸發部進行熱交換;外風扇,設置在所述轉接箱外,用于將所述轉接箱外的冷空氣朝向所述冷凝部引導,以與所述冷凝部進行熱交換。
可選地,所述換熱管還可包括集氣管和回液管,所述集氣管將所述蒸發部的上端和所述冷凝部的上端彼此連通,所述回液管將所述蒸發部的下端和所述冷凝部的下端彼此連通。
可選地,所述蒸發部和所述冷凝部可以形成為一體。
可選地,所述散熱系統還可包括第一導流部和/或第二導流部,所述第一導流部使所述轉接箱內的換熱前的空氣和換熱后的空氣分流,所述第二導流部使所述轉接箱外的換熱前的空氣和換熱后的空氣分流。
可選地,所述散熱系統還可包括用于測量所述轉接箱內的溫度的第一溫度傳感器和/或用于測量所述發熱體的溫度的第二溫度傳感器。
可選地,所述散熱系統還可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據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的溫度和/或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與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之間的溫差控制所述內風扇和/或所述外風扇的轉速。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如上所述的散熱系統的散熱控制方法,所述散熱控制方法包括:測量所述轉接箱內的第一溫度和所述發熱體的第二溫度;當所述第一溫度大于等于第一閾值或所述第二溫度與所述第一溫度之間的差小于等于第三閾值時,打開所述內風扇;當所述第一溫度大于等于第五閾值或所述第二溫度與所述第一溫度之間的差小于等于第七閾值時,打開所述外風扇。
可選地,根據所述第一溫度或所述第二溫度與所述第一溫度之間的差來控制所述內風扇和/或所述外風扇的轉速。
可選地,當所述第一溫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閾值且小于第二閾值或所述第二溫度與所述第一溫度之間的差小于等于所述第三閾值但大于第四閾值時,控制所述內風扇的轉速為第一轉速。
可選地,當所述第一溫度可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閾值或所述第二溫度與所述第一溫度之間的差小于等于所述第四閾值時,控制所述內風扇的轉速為第二轉速,其中,所述第二轉速大于所述第一轉速。
可選地,當所述第一溫度可大于等于所述第五閾值且小于第六閾值或所述第二溫度與所述第二溫度之間的差小于等于所述第七閾值但大于第八閾值時,控制所述外風扇的轉速為第三轉速。
可選地,當所述第一溫度可大于等于所述第六閾值或所述第二溫度與所述第一溫度之間的差小于等于所述第八閾值時,控制所述外風扇的轉速為第四轉速,其中,所述第四轉速大于所述第三轉速。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散熱系統,可防止環境中的腐蝕介質和沙塵進入到轉接箱中對發熱體造成損壞。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散熱控制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內風扇和外風扇的功耗,并對發熱體進行充分散熱。
附圖說明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進行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點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其中:
圖1示出了風力發電機組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示出了根據現有技術對轉接箱進行散熱的散熱系統;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主視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主視圖;
圖5是圖4的散熱系統的俯視圖;
圖6是圖4的散熱系統的變型示例的俯視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又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主視圖;
圖8是示出根據轉接箱內的第一溫度來控制內風扇的流程圖;
圖9是示出根據發熱體的第二溫度與轉接箱內的第一溫度之間的差來控制內風扇的流程圖;
圖10是示出根據轉接箱內的第一溫度來控制外風扇的流程圖;
圖11是示出根據發熱體的第二溫度與轉接箱內的第一溫度之間的差來控制外風扇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主視圖。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主視圖,圖5是圖4的散熱系統的俯視圖,圖6是圖4的散熱系統的變型示例的俯視圖。圖3至圖6中的箭頭方向表示空氣的流向。
如圖3所示,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000可應用于轉接箱100,并可包括換熱管200、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
轉接箱100例如可以為風力發電機組的轉接箱。轉接箱100中可設置有在運行時會發熱的發熱體110,例如,銅排、電纜等。為了增大發熱體110的散熱面積,可在發熱體110上設置用于散熱的翅片111。圖3示出了兩個發熱體110。由于發熱體110容易受到外界環境(例如,腐蝕介質和沙塵)的損害,因此轉接箱100可以為密封設計,以將發熱體110密封。
轉接箱100的形狀不受具體限制,只要能夠密封發熱體110使其免受腐蝕介質以及沙塵等的影響即可。
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換熱管200中可容納有換熱介質。可選地,換熱介質可以為液態換熱介質,即,在常溫下呈現液態。該換熱介質可以在受熱到一定程度時發生汽化而由液態變為氣態,且在冷卻到一定程度時發生液化而由氣態變為液態。例如,換熱介質可以為水、乙醇或制冷劑。
換熱管200可包括設置在轉接箱100內的蒸發部210以及設置在轉接箱100外的冷凝部220,蒸發部210和冷凝部220可彼此連通。可選地,如圖3所示,蒸發部210和冷凝部220可形成為一體,例如,蒸發部210和冷凝部220可形成為直管,冷凝部220設置在蒸發部210正上方。雖然圖3中示出的換熱管200豎直地設置,但本發明不限于此,換熱管200也可傾斜地設置,只要使得冷凝部220不低于蒸發部210即可。在冷凝部220不低于蒸發部210的情況下,冷凝部220中的氣態換熱介質在冷卻成液態換熱介質后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回到蒸發部210中(稍后將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3所示,換熱管200的伸出到轉接箱100的外部的部分為冷凝部220,換熱管200的位于轉接箱100的內部的部分為蒸發部210。此外,可對換熱管200與轉接箱100之間進行密封處理,以保證轉接箱100的密封性。
換熱管200不限于一體結構,也可以為分體式結構,即蒸發部210和冷凝部220為分體結構,稍后將參照圖7進行詳細描述。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換熱管200可包括多根管230以及設置在管230上的翅片240。例如,如圖3所示,換熱管200可包括3行3列的9根管,例如,如圖4所示,換熱管200可包括2行2列的4根管。但換熱管的數量和布置方式不限于此。翅片240可被構造為增大管230的散熱面積。翅片240可具有各種結構,而不受具體限制。例如,如圖3至圖6所示,翅片240可圍繞管230形成為薄片狀。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內風扇300可設置在轉接箱100內,并用于將轉接箱100內因發熱體110的發熱而產生的熱空氣吹送至蒸發部210。內風扇300的結構和設置位置不受具體限制,只要其能夠將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吹送至蒸發部210即可。例如,如圖3所示,內風扇300可設置在蒸發部210之下的靠前位置。如圖4所示,內風扇300可設置在蒸發部210的前方(例如,正前方)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外風扇400可設置在轉接箱100外,并用于將轉接箱100外的冷空氣吹送至冷凝部220。外風扇400的結構和設置位置不受具體限制,只要其能夠將轉接箱100外的冷空氣吹送至冷凝部220即可。
應理解的是,雖然圖3中僅示出了一個換熱管200以及與一個換熱管200相對應的一個內風扇300和一個外風扇400,但換熱管200、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的數量不限于此,可根據實際散熱需要來合理地設置換熱管200、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的數量。
以下描述根據圖3所示的散熱系統1000散熱的過程。當轉接箱100內的發熱體110運行而發熱,使得轉接箱100內溫度升高時,打開內風扇300,將轉接箱100內部的熱空氣吹送至蒸發部210,使轉接箱100內部的熱空氣與蒸發部210(具體地講,蒸發部210內的換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從而降低轉接箱100內部的溫度。蒸發部210中的換熱介質吸收熱量后升溫到一定溫度發生汽化,由液態變為氣態,氣態的換熱介質上升到冷凝部220。轉接箱100外部的冷空氣通過外風扇400被吹送至冷凝部220,并與冷凝部220內的氣態換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從而降低冷凝部220內的氣態換熱介質的溫度,使其液化,由氣態變為液態,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回到蒸發部210。
通過以上描述的過程,可以在不使轉接箱100外部的空氣與發熱體110接觸的情況下,將轉接箱100內部的熱量傳遞到轉接箱100外部,從而使發熱體110免受外部環境(例如,腐蝕介質和沙塵等)的影響。
與現有技術的通過過濾棉引入空氣的散熱方式相比,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外界腐蝕介質等進入到轉接箱100內,此外,也無需頻繁更換換熱介質,降低了維護成本。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散熱系統1000還可包括第一導流部。第一導流部可用于引導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和冷空氣,以使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和冷空氣分流。本領域中用于將氣體分流的各種結構均可用作第一導流部。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3所示,在內風扇300設置在換熱管200的下方靠前的位置時,可在內風扇300的上方沿轉接箱100的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設置第一導流部510。第一導流部510可以為沿轉接箱100的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延伸的導流板。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如圖4和圖5所示,在內風扇300設置在換熱管200的前方位置且換熱管200位于轉接箱100的寬度方向上的中間位置附近時,可設置第一導流部520。如圖5所示,第一導流部520可包括朝向轉接箱100的內部呈喇叭狀開口的兩塊導流板。在第一導流部520的引導下,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可在第一導流部520的兩塊導流板之間被引導到蒸發部210,經與蒸發部210內的換熱介質換熱后的冷空氣可沿著第一導流部520的兩塊導流板的外側流動。
圖6是圖4的散熱系統的變型示例的俯視圖。如圖6所示,在換熱管200靠近轉接箱100的寬度方向上的一側設置時,可在轉接箱100的寬度方向上的另一側靠近內風扇300和換熱管200設置第一導流部530。第一導流部530可以包括三塊導流板,以共同限定氣流流動路徑。第一導流部530可以將與蒸發部210中的換熱介質換熱后的冷空氣沿著遠離內風扇300的一側引導,而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可在內風扇300設置的一側被引導至蒸發部210,從而可以將轉接箱100內的冷空氣和熱空氣分流。
通過利用第一導流部引導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和冷空氣,可使熱空氣和冷空氣分流,從而使氣流流動更平穩,防止氣流短路現象,所述氣流短路現象是指將轉接箱100內的換熱后的冷空氣再次吹送到蒸發部210的現象。
雖然以上示出了第一導流部510、520和530的具體實施例,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應理解的是,第一導流部的具體結構不受具體限制,只要其能夠將轉接箱100內的冷空氣和熱空氣分流即可。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又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2000的示意圖。圖7中示出的箭頭方向表示空氣流向。
如圖7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散熱系統2000可包括換熱管200a、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換熱管200a可包括設置在轉接箱100的內部的蒸發部210a以及設置在轉接箱100的外部的冷凝部220a。
內風扇300可設置在轉接箱100內,并用于將轉接箱100內因發熱體110的發熱而產生的熱空氣吹送至蒸發部210a。內風扇300的設置位置和結構不受具體限制,只要其能夠將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吹送至蒸發部210a即可。如圖7所示,內風扇300可設置在蒸發部210a的正前方。
外風扇400可設置在轉接箱100外,并用于將轉接箱100外的冷空氣吹送至冷凝部220a。外風扇400的結構和設置位置不受具體限制,只要其能夠將轉接箱100外的冷空氣吹送至冷凝部220a即可。如圖7所示,外風扇400可設置在冷凝部220a的正前方。
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蒸發部210a和冷凝部220a可具有分體式結構。換熱管200a還可包括集氣管230a和回液管240a,集氣管230a將蒸發部210a的上端和冷凝部220a的上端彼此連通,回液管240a將蒸發部210a的下端和冷凝部220a的下端彼此連通。可對集氣管230a和回液管240a與轉接箱100之間進行密封處理,以保證轉接箱100的密封性。冷凝部220a設置為不低于蒸發部210a,使得換熱介質在冷凝部220a中遇冷變回液態后,能夠從回液管240a流回到蒸發部210a。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通過將蒸發部210a和冷凝部220a設置成分體式結構,一方面可以根據轉接箱100內的發熱體110(例如,銅排、電纜等)的設置位置、排布方式等合理、靈活地布置蒸發部210a和冷凝部220a,避免如上所述一體式的換熱管200設置位置受限的問題,另一方面可更有利于實現轉接箱100的密封,也就是說,對集氣管230a和回液管240a與轉接箱100之間的密封比對一體式的換熱管200與轉接箱100之間的密封更容易。
在這種情況下,內風扇300將轉接箱100內部的熱空氣吹送至蒸發部210a,轉接箱100內部的熱空氣與蒸發部210a(即,蒸發部210a中的換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從而降低轉接箱100內部溫度。蒸發部210a中的換熱介質吸收熱量后升溫到一定溫度發生汽化,由液態變為氣態,氣態的換熱介質通過集氣管230a進入到冷凝部220a中。轉接箱100外部的冷空氣通過外風扇400被吹送至冷凝部220a,并與冷凝部220a內的氣態換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從而降低冷凝部220a內的氣態換熱介質的溫度,使其,由氣態變為液態,并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回液管240a返回到蒸發部210a中。
另外,根據本實施例的散熱系統2000可包括第一導流部540和/或第二導流部550。第一導流部540可用于引導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和冷空氣,以使轉接箱100內的熱空氣和冷空氣分流。第二導流部550可用于引導轉接箱100外的熱空氣和冷空氣,以使轉接箱100外的熱空氣和冷空氣分流。
如圖7所示,第一導流部540可包括沿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豎直導流板以及沿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導流板。但第一導流部540的結構不限于此,只要其能夠將轉接箱100內的冷空氣和熱空氣分流即可。
第二導流部550可包括沿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豎直導流板以及沿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導流板。但第二導流部550的結構不限于此,只要其能夠將轉接箱100外的冷空氣和熱空氣分流即可。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000、2000還可包括用于測量轉接箱100內的溫度的第一溫度傳感器610和/或用于測量發熱體110的溫度的第二溫度傳感器620,如圖3、圖4和圖7所示。
第一溫度傳感器610可設置在轉接箱100內,用于測量轉接箱100內的空氣溫度,第二溫度傳感器620可設置在發熱體110上,用于測量發熱體110的溫度,從而用于監測轉接箱100內的空氣溫度和發熱體110的溫度。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1000、2000還可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可根據第一溫度傳感器610的溫度和/或第二溫度傳感器620與第一溫度傳感器610之間的溫差控制內風扇300和/或外風扇400的運行,例如,控制內風扇300和/或外風扇400的開啟和轉速,以下將進行詳細描述。
圖8是示出根據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來控制內風扇300的流程圖。
如圖8所示,在步驟S10中,利用第一溫度傳感器610實時測量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
在步驟S20中,判斷第一溫度T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閾值T1。
當第一溫度T大于等于第一閾值T1時,在步驟S30中,打開內風扇300。當第一溫度T小于第一閾值T1時,保持內風扇300處于關閉狀態。
在步驟S40中,判斷第一溫度T是否小于第二閾值T2。其中,第二閾值T2大于第一閾值T1。
當第一溫度T小于第二閾值T2時,在步驟S50中,使內風扇300以第一轉速n1旋轉。
當第一溫度T不小于第二閾值T2時(即,第一溫度T大于等于第一閾值T1),在步驟S60中,使內風扇300以第二轉速n2旋轉。其中,第二轉速n2大于第一轉速n1。
圖9是示出根據發熱體110的第二溫度與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之間的差來控制內風扇300的流程圖。
如圖9所示,在步驟S70中,實時測量發熱體110的第二溫度t和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T。
在步驟S80中,判斷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是否小于等于第三閾值ΔT1。
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小于等于第三閾值ΔT1時,在步驟S90中,打開內風扇300。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大于第三閾值ΔT1時,保持內風扇300處于關閉狀態。
在步驟S100中,判斷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是否大于第四閾值ΔT2。其中,ΔT2小于ΔT1。
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大于第四閾值ΔT2時,在步驟S110中,使內風扇300以第一轉速n1旋轉。
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不大于第四閾值ΔT2(即,小于等于第四閾值ΔT2)時,在步驟S120中,使內風扇300以第二轉速n2旋轉。其中,第二轉速n2大于第一轉速n1。
其中,第一轉速n1和第二轉速n2的大小不受具體限制,而是可根據發熱體110的發熱情況而合理地確定。例如,第一轉速n1可以為5700rpm,第二轉速n2可以為7200rpm。
以上參照圖8和圖9示出了根據第一溫度傳感器610的溫度和/或第二溫度傳感器620與第一溫度傳感器610之間的溫差控制內風扇300的開啟和轉速。另外,可通過相同的控制方法來控制外風扇400的開啟和轉速。
圖10是示出根據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來控制外風扇400的流程圖。
如圖10所示,在步驟S130中,利用第一溫度傳感器610實時測量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
在步驟S140中,判斷第一溫度T是否大于等于第五閾值T3。
當第一溫度T大于等于第五閾值T3時,在步驟S150中,打開外風扇400。當第一溫度T小于第五閾值T3時,保持外風扇400處于關閉狀態。
在步驟S160中,判斷第一溫度T是否小于第六閾值T4。其中,第六閾值T4大于第五閾值T3。
當第一溫度T小于第六閾值T4時,在步驟S170中,使外風扇400以第三轉速n3旋轉。
當第一溫度T不小于第六閾值T4時(即,第一溫度T大于等于第六閾值T4),在步驟S180中,使外風扇400以第四轉速n4旋轉。其中,第四轉速n4大于第三轉速n3。
圖11是示出根據發熱體110的第二溫度與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之間的差來控制外風扇400的流程圖。
如圖11所示,在步驟S190中,實時測量發熱體110的第二溫度t和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T。
在步驟S200中,判斷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是否小于等于第七閾值ΔT3。
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小于等于第七閾值ΔT3時,在步驟S210中,打開外風扇400。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大于第七閾值ΔT3時,保持外風扇400處于關閉狀態。
在步驟S220中,判斷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是否大于第八閾值ΔT4。其中,ΔT4小于ΔT3。
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大于第七閾值ΔT3時,在步驟S230中,使外風扇400以第三轉速n3旋轉。
當第二溫度t與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不大于第七閾值ΔT3(即,小于等于第七閾值ΔT3)時,在步驟S240中,使外風扇400以第四轉速n4旋轉。其中,第四轉速n4大于第三轉速n3。
其中,第三轉速n3和第四轉速n4的大小不受具體限制,而是可根據發熱體110的發熱情況而合理地確定。例如,第三轉速n3可以為2800rpm,第二轉速n2可以為4000rpm。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第一閾值T1、第二閾值T2、第三閾值ΔT1、第四閾值ΔT2、第五閾值T3、第六閾值T4、第七閾值ΔT3和第八閾值ΔT4均在允許溫度或溫差范圍內。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當轉接箱100內的第一溫度T或發熱體110的第二溫度t與轉接箱110內的第一溫度T之間的差超出允許溫度或允許溫差范圍時,控制器可控制報警器發出警報。
如上所述的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可均具有低轉速和高轉速的雙轉速,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可根據需要將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設置成具有更多級轉速,并可根據第一溫度傳感器610的溫度和/或第二溫度傳感器620與第一溫度傳感器610之間的溫差實時控制內風扇300和/或外風扇400的轉速。
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示例性實施例,通過利用控制器控制內風扇300和/或外風扇400的開啟和轉速,可有效地降低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的功耗。具體地講,當發熱體110未運行或運行時間短時,轉接箱100內的溫度較低,此時轉接箱100內的空氣與轉接箱100外的空氣僅通過自然流動即可完成與換熱管200中的換熱介質的換熱。當轉接箱100內的溫度升高到預定范圍內時,通過空氣的自然流動可能無法使空氣與換熱介質充分地換熱,因此可打開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并使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以低轉速運行。當轉接箱100內的溫度升高到超出上述預定范圍時,可使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以高轉速運行。因此,通過上述控制,可有效地降低內風扇300和外風扇400的功耗,并對發熱體110進行充分散熱。
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能夠應用于轉接箱,從而可防止環境中的腐蝕介質和沙塵進入到轉接箱中對發熱體造成損壞。
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散熱系統的散熱控制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內風扇和外風扇的功耗,并對發熱體進行充分散熱。
盡管已經參照其示例性實施例具體描述了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