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增壓器和核心發動機壓縮機之間的燃氣渦輪發動機可變放泄閥,并且更特別地,涉及用于防止喘振并且幫助提供熱管理的這樣的閥。
背景技術:
在燃氣渦輪發動機領域中公知的是在發動機周圍提供可變放泄閥(vbv),典型地是門,其打開以提供放泄流動路徑以放出燃氣渦輪發動機的增壓器和核心發動機壓縮機之間的壓縮空氣。空氣通常從增壓器和核心發動機壓縮機之間的所謂的鵝頸管流動路徑放泄。飛行器風扇噴氣式燃氣渦輪發動機和這樣的發動機的海洋和工業衍生物已采用各種形式的彎曲流動路徑和vbv放泄門,其縮回到流動路徑殼體中從而形成通向放泄增壓器或低壓壓縮機放泄空氣流的放泄管道的入口,以避免發動機喘振并且改善發動機的可操作性。
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例如generalelectriccf6和ge90系列發動機)具有成串行關系的風扇、增壓器和核心發動機壓縮機,由此通過風扇的空氣的一部分管通到增壓器并且然后管通到核心發動機壓縮機。為了使核心發動機壓縮機的入口空氣流與其飛行操作要求匹配并且防止增壓器失速,以增壓器放泄管道的形式提供增壓器可變放泄閥(vbv),所述增壓器放泄管道具有在增壓器和核心發動機壓縮機之間的入口和通向風扇管道的出口。增壓器放泄管道的打開和關閉通常由周向布置的多個樞轉門提供,所述多個樞轉門縮回到發動機結構或殼體中并且由通過一個或多個燃料動力致動器提供動力的單個協調環操作。與monhardt專利中的滑動門或閥相比,在授予shipley等人的名稱為“旁通閥機構(bypassvalvemechanism)”的美國專利no.3,638,428中公開了使用縮回樞轉門的這樣的防失速系統的例子。vbv的操作由發動機控制器調度,可以使用機械或數字電子類型。
熱管理系統可以與燃氣渦輪發動機一起使用以管理各種飛行器和發動機熱負荷以及用作冷卻流體的冷空氣、油和燃料。放泄空氣也供應到飛行器并且通常被稱為回引放泄空氣(customerbleedair)。熱管理系統中的熱交換器可以由風扇空氣、風扇旁通管道空氣以及通過鵝頸管并且由圍繞發動機的可變放泄閥(vbv)放出的空氣冷卻。這些閥打開以提供放泄流動路徑,從而放出燃氣渦輪發動機的增壓器和核心發動機壓縮機之間的壓縮空氣。
現代高旁通比發動機包括較高壓力的核心壓縮機和較低壓力的增壓器,并且因此產生增壓器出口和風扇旁通管道之間的較小壓力差。這增加了將足夠量的空氣從增壓器下游放泄到風扇旁通管道以防止增壓器失速的難度。通過打開vbv門以將一些增壓器流量轉移到機外,控制增壓器失速裕度,從而將增壓器操作線控制在其失速線下方的點。
因此,非常期望具有用于包括較高壓力的核心壓縮機和較低壓力的增壓器的高旁通比發動機的可變放泄閥和系統,其從增壓器的下游放泄足夠量的空氣以防止增壓器失速。也非常期望具有有效的冷卻空氣放泄系統以幫助將冷卻空氣提供給用于發動機和飛行器的熱管理系統并且提供給飛行器作為通常所謂的回引放泄空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一個方面涉及一種燃氣渦輪發動機可變放泄裝置(48),其包括軸向相鄰的環形增壓器放泄后和前增壓室(45、60)和在其間從過渡管道(29)大體徑向向外延伸的環形公共壁(65),以及布置在所述過渡管道(29)中的放泄入口(47)中的包括可變放泄閥門(50)的可變放泄閥(49)。所述可變放泄閥門(50)是圍繞旋轉軸線(160)可樞轉或可旋轉的可旋轉閥體(51)的一部分或附連到所述可旋轉閥體(51),并且可操作以打開和關閉通向所述后增壓室(45)的放泄入口(47),所述后增壓室(45)位于并且從所述過渡管道(29)和所述放泄入口(47)徑向向外延伸。可旋轉增壓室門(80)與所述可變放泄閥門(50)同步或周向間隔開,并且是所述可旋轉閥體(51)的一部分或附連到所述可旋轉閥體(51)。所述可旋轉增壓室門(80)可操作以關閉和打開和控制通過在軸向相鄰的所述后和前增壓室(45、60)之間的所述公共壁(65)中的增壓室間孔(62)的流動。所述可旋轉增壓室門(80)、所述增壓室間孔(62)和所述公共壁(6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為圓柱形并且環繞旋轉軸線(160)。
至少一個熱交換器(52)可以布置在相應地與所述增壓器放泄后和前增壓室(45、60)流體連通并從其延伸的后和前放泄排氣管道(58、68)中的至少一個中。所述后和前放泄排氣管道(58、68)可以延伸到旁通流動路徑(35)。受控可變或被動固定百葉窗(121)可以在所述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一個中。
斜槽(64)可以在所述可變放泄閥門(50)的徑向外側(66)上,并且所述斜槽(64)可以是彎曲的并且可操作用于將進入所述放泄入口(47)的放泄空氣引導到并通過所述后放泄排氣管道(58)。
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公開具有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的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10),其包括下游串行流動連通的風扇(14),低壓壓縮機或增壓器(16),高壓壓縮機(18),燃燒器(20),高壓渦輪機(22),和低壓渦輪機(24)。所述高壓渦輪機(22)驅動地連接到所述高壓壓縮機(18),并且所述低壓渦輪機(24)驅動地連接到所述風扇(14)和所述低壓壓縮機或增壓器(16)兩者。所述燃氣渦輪發動機可變放泄裝置(48)環繞所述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并且包括軸向相鄰的環形增壓器放泄后和前增壓室(45、60)和其間的環形公共壁(65),所述環形公共壁(65)從在所述低壓壓縮機或增壓器(16)和所述高壓壓縮機(18)之間的過渡管道(29)大體徑向向外延伸。成圓形排的多個放泄入口(47)通過所述過渡管道(29)的外環形壁(67)布置,并且包括可變放泄閥門(50)的可變放泄閥(49)布置在所述放泄入口(47)的每一個中。
后和前放泄排氣管道(58、68)可以相應地與增壓器放泄后和前增壓室(45、60)流體連通并且從其延伸到旁通流動路徑(35),并且可以在熱管理系統(54)中的一個或多個熱交換器(52)可以相應地布置在一個或多個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受控可變或被動固定百葉窗(121)可以在所述后和前放泄排氣管道(58、68)中。
所述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10)可以包括環繞所述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并且支撐所述風扇(14)的環形風扇框架(33、233),并且所述可變放泄閥門(50)可以通過附連到所述風扇框架(33、233)的風扇轂框架(129)的鉸鏈(161)鉸接。熱管理系統(54)可以包括相應地布置在所述一個或多個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一個或多個熱交換器(52)。
所述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10)可以與環繞所述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并圍繞所述風扇(14)的風扇殼體(30)和包含所述旁通流動路徑(35)的旁通管道(36)管通。所述旁通管道(36)位于所述風扇(14)的下游或后部并且與所述增壓器(16)徑向向外間隔。支撐所述風扇殼體(30)的環形風扇框架(33)包括環形外框架殼體(123),所述風扇轂框架(129),以及在所述外框架殼體(123)和所述風扇轂框架(129)之間延伸的多個周向間隔開的管道支柱(134)。動力齒輪箱(46)可以可操作地布置在所述低壓渦輪機(24)和所述風扇(14)之間以便調節所述風扇(14)相對于所述低壓渦輪機(24)的旋轉速度,發動機軸承(53)可旋轉地支撐所述低壓渦輪機(24)、所述風扇(14)、所述高壓壓縮機(18)和所述高壓渦輪機(22)中的至少一個。所述熱交換器(52)中的一個可以是可操作用于冷卻所述動力齒輪箱(46)和/或發動機軸承(53)的油的發動機空氣冷卻油冷卻器。所述熱交換器(52)中的第二和第三熱交換器可以相應地布置在所述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第二和第三后放泄排氣管道中并且可以是空氣調節預冷卻器熱交換器,其可操作用于使用所述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第二后放泄排氣管道中的空氣調節控制可變百葉窗(121)被選擇性地冷卻,和可以是用于冷卻可變頻率發電機的可變頻率發電機潤滑回路中的油的可變頻率發電機空氣冷卻油冷卻器。
所述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10)可以是未管通的或開放的轉子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其中所述風扇(14)是未管通的并且位于未管通的定子輪葉(115)的圓形排的前部或上游。
環形風扇框架(233)可旋轉地支撐所述風扇(14),并且環形風扇轂框架(129)支撐向內界定所述旁通流動路徑(35)的發動機艙(240)。動力齒輪箱(46)可以可操作地布置在所述低壓渦輪機(24)和所述風扇(14)之間,以便相對于所述低壓渦輪機(24)調節所述風扇(14)的旋轉速度。
附圖說明
在結合附圖的以下描述中解釋本發明的前述方面和其它特征,其中:
圖1是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縱向部分截面和部分示意圖,其中在增壓器和高壓壓縮機之間的過渡管道中具有多個放泄通道的可變放泄閥(vbv)轉向從增壓器離開的核心空氣流。
圖2是圖1中所示并且后和前放泄通道打開的可變放泄閥的放大部分截面和部分示意圖。
圖3是處于完全關閉位置的圖2中所示的閥和后和前放泄通道的截面圖。
圖4是處于完全打開位置的圖2中所示的閥和后放泄通道和處于完全關閉位置的前放泄通道的截面圖。
圖5是圖2中所示的閥的可旋轉閥體的截面圖。
圖6是圖5中所示的可旋轉閥體的透視圖。
圖7是圖6中所示的可旋轉閥體的大致徑向向內看到的透視圖。
圖8是圖6中所示的可旋轉閥體的三個周向相鄰的可旋轉閥體的軸向向后看到的透視圖。
圖9是圖8中所示的可旋轉閥體的大致徑向向內看到的透視圖。
圖10是圖1中所示的可變放泄閥的后和前放泄通道的示意圖。
圖11是未管通的或開放的轉子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的前部段的橫截面示意圖,其中具有多個放泄通道的可變放泄閥在過渡管道中。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示出環繞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并且適當地設計成安裝到飛行器的機翼或機身的示例性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10。發動機10包括下游串行流動連通的風扇14,低壓壓縮機或增壓器16,高壓壓縮機18,燃燒器20,高壓渦輪機(hpt)22,和低壓渦輪機(lpt)24。核心發動機25包括通過高壓驅動軸23驅動地連接到高壓壓縮機18和燃燒器20的hpt或高壓渦輪機22。lpt或低壓渦輪機24通過低壓驅動軸26驅動地連接到風扇14和增壓器16兩者。
風扇14可以通過穿過動力齒輪箱46的低壓驅動軸26圍繞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可旋轉,如圖1中所示。動力齒輪箱46包括多個齒輪以便調節風扇14相對于低壓驅動軸26和低壓渦輪機24的旋轉速度。風扇14可以是可變槳距風扇138,其具有聯接到盤143的多個可變槳距風扇葉片140,如圖1和11中所示。如圖1中所示,風扇葉片140從盤143徑向向外延伸。通過風扇葉片140可操作地聯接到適當的致動機構142,每個風扇葉片140相對于盤143圍繞變槳軸線p可旋轉,所述致動機構142配置成一致地集體改變風扇葉片140的槳距。
在典型的操作中,空氣27由風扇14加壓并且產生引導通過增壓器16的內部或核心空氣流15,所述增壓器16進一步加壓核心空氣流15。核心空氣流15的加壓空氣然后流動到進一步加壓空氣的高壓壓縮機18。加壓空氣在燃燒器20中與燃料混合以便生成熱燃燒氣體28,所述熱燃燒氣體28朝向下游流動,繼而通過hpt22和lpt24。發動機軸承53可旋轉地支撐高壓壓縮機18和hpt22,并且可旋轉地支撐風扇14和lpt24。
圍繞緊挨在風扇14后面的增壓器16的分流器34包括尖銳的前緣32,其將由風扇14加壓的風扇空氣27分成引導通過增壓器16的徑向內流(核心空氣流15),和徑向外流或旁通空氣流17,其通過從增壓器16徑向向外間隔的旁通管道36引導到旁通流動路徑35中。圍繞風扇14和旁通管道36的風扇殼體30由環繞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的環形風扇框架33支撐。增壓器16包括交替的增壓器葉片和輪葉38、42的環形排44,其徑向向外和向內延伸穿過增壓器管道40中的增壓器流動路徑39。增壓器葉片38的環形排適當地聯結到低壓驅動軸26。增壓器16位于風扇框架33的前部并且在分流器34的徑向內側。
風扇框架33包括環形外框架殼體123,風扇轂框架129,和在其間延伸的多個周向間隔開的管道支柱134。管道支柱134是翼型的,原因是旁通空氣在其中的相鄰管道支柱之間通過。也被稱為鵝頸管的過渡管道29位于風扇轂框架129的徑向內端136處,并且軸向地布置在增壓器16和核心發動機25的高壓壓縮機18之間并與其流體連通。
參考圖1和2,多個(在圖中示出10個)放泄入口47或開口通過增壓器16和高壓壓縮機18之間的過渡管道29的外環形壁67成圓形排或周向布置。外環形壁67可以為圓錐形或是彎曲的。可變放泄裝置48用于在增壓器16和高壓壓縮機18之間放泄核心空氣流15以防止增壓器16在某些發動機操作條件下失速。
可變放泄裝置48包括可變放泄閥49(vbv),所述可變放泄閥49包括布置在放泄入口47的每一個中的可變放泄閥門50,以調節從核心空氣流15提取的放泄空氣19的量。vbv門50是可旋轉閥體51的一部分或附連到可旋轉閥體51。vbv門50在圖2中示出為處于打開位置并且在圖3中示出為處于完全關閉放泄入口47的關閉位置。vbv門50可操作以打開通向環形增壓器放泄后增壓室45的放泄入口47,所述環形增壓器放泄后增壓室45位于并且從過渡管道29和放泄入口47徑向向外延伸。后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43從后增壓室45通過后放泄排氣管道58引入旁通管道36中的旁通空氣流17和旁通流動路徑35中。百葉窗121可以用于轉向和引導從后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43通過后放泄排氣管道58流動到旁通空氣流17中的放泄空氣19。百葉窗121可以是受控可變百葉窗或被動固定百葉窗。屬于熱管理系統54的熱交換器52可以放置在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一個或多個中。
vbv門50用于放泄空氣19并且在冰到達高壓壓縮機18之前從增壓器和過渡管道29提取冰,在高壓壓縮機18中它可以導致失速條件,空氣流不穩定條件,和淬滅燃燒器20中的火焰或燃燒。
返回參考圖2,可旋轉閥體51和vbv門50圍繞由鉸鏈161的鉸鏈軸160示例的旋轉軸線可樞轉或可旋轉。可旋轉閥體51和vbv門50可以由致動器(未示出)致動,所述致動器使可旋轉閥體51和vbv門50圍繞鉸鏈軸線160旋轉。眾所周知,使用用于定位門的致動器、協調環和鐘形曲柄來操作或旋轉vbv門打開和關閉。該情況的一個例子可以在授予shipley等人的、1972年2月1日提交的、名稱為“旁通閥機構(bypassvalvemechanism)”的美國專利no.3,638,428中找到。vbv門50通過附連或安裝在風扇框架33的風扇轂框架129上的鉸鏈161鉸接。可變放泄閥49的示例性實施例包括在vbv門50的徑向外側66上的斜槽64。斜槽64是彎曲的,從而幫助引導進入放泄入口47的放泄空氣更有效地進入并通過后放泄排氣管道58。
環形增壓器放泄前增壓室60位于并且從增壓器16的增壓器管道40徑向向外延伸。軸向相鄰的后和前增壓室45、60通過在本文中示出為分離軸向相鄰的后和前增壓室45、60的環形公共壁65中的增壓室間孔62的增壓室通道連接。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70從前增壓室60通過前放泄排氣管道68引入旁通管道36中的旁通空氣流17中。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70在本文中用于放泄從核心空氣流15提取的放泄空氣19并使其通過前放泄排氣管道68流動到旁通管道36以在若干發動機操作條件下保持增壓器和壓縮機的可操作性。百葉窗121可以用于轉向和引導在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70中通過前放泄排氣管道68流動到旁通空氣流17中的放泄空氣19。
可旋轉增壓室門80是可旋轉閥體51的一部分或附連到可旋轉閥體51,并且可操作以關閉和打開和控制通過在軸向相鄰的后和前增壓室45、60之間的公共壁65中的增壓室間孔62的流動。可旋轉增壓室門80與可變放泄閥門50同步或周向地間隔開。增壓室門80、增壓室間孔62和公共壁6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都為圓柱形并且環繞鉸鏈軸線160。增壓室門80由增壓室門支撐框架83支撐并且圍繞鉸鏈軸線160可旋轉。圖2示出完全打開的來自后增壓室45的后和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43、70。放泄入口47中的可變放泄閥門50和增壓室門80在圖2中處于完全打開位置。
圖3示出完全關閉的來自后增壓室45的后和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43、70。放泄入口47中的可變放泄閥門50和增壓室門80在圖3中處于完全關閉位置。圖4示出完全打開的后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43和完全關閉的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70。在圖4中放泄入口47中的可變放泄閥門50處于完全打開位置并且增壓室門80處于完全關閉位置。
圖5-7示出可旋轉閥體51。vbv門50的徑向外側66上的斜槽64是彎曲的,從而幫助引導進入放泄入口47的放泄空氣更有效地進入并通過后放泄排氣管道58。斜槽64尺寸確定成并且成形為使進入并通過斜槽64的斜槽放泄空氣84擴散到后增壓室45中。斜槽放泄空氣84通過斜槽入口88進入斜槽64,穿過斜槽擴散器90,并且通過斜槽出口94離開擴散器90。斜槽擴散器90的示例性實施例具有兩倍于斜槽入口區域100的尺寸的斜槽出口區域98。
圖8和9相應地是三個相鄰的可旋轉閥體51的前視和徑向向外視圖,所述可旋轉閥體51包括如圖2中所示處于完全打開位置的增壓室門80和vbv門50。應當注意周向相鄰的增壓室門80的示例性實施例在周向上寬并且幾乎接觸和具有在增壓室門80的周向相鄰的側部104之間的小增壓室門間隙110。較大的vbv門間隙112設在周向相鄰的vbv門50之間,其可以是增壓室門間隙110約10倍大。寬增壓室門80允許使用公共壁65中的寬增壓室間孔62以使通過前放泄排氣管道68到達旁通管道36的放泄空氣的量最大化。
在圖10中示意性地示出熱管理系統54的三個熱交換器52在三個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示例性布置。在圖10中也示意性地示出包括三個前放泄排氣管道68的由#1、#2和#3表示的三個輔助通氣孔圍繞發動機10的示例性布置。作為空氣調節預冷卻器熱交換器的圖10中所示的三個熱交換器52中的一個可以使用在三個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相應一個中的空氣調節或a/c控制可變百葉窗121選擇性地冷卻。
剩余的后放泄排氣管道58具有被動固定百葉窗121。三個熱交換器52中的另一個可以用作發動機空氣冷卻油冷卻器acoc以冷卻用于圖1中所示的發動機軸承53和動力齒輪箱46的油。三個熱交換器52中的第三個可以用作可變頻率發電機空氣冷卻油冷卻器(vfgacoc)以冷卻用于可變頻率發電機的vfg潤滑回路中的油。發動機acoc熱交換器經由發動機潤滑回路從發動機齒輪、軸承和油底殼排出熱量。預冷卻器熱交換器冷卻回引放泄空氣。回引放泄空氣從壓縮機放泄,通過預冷卻器,并且然后輸送到飛行器(用于艙室加壓等)。由#1、#2和#3表示的三個輔助通氣孔是可操作性放泄管道,其從增壓器放泄前增壓室60供給,并且允許空氣旁路通過熱交換器,并且用于在若干發動機操作條件下保持增壓器和壓縮機的可操作性。
圖11示出在未管通的或開放的轉子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10中的可變放泄裝置48和可變放泄閥49(vbv)的實施例,其中可變放泄閥門50布置在放泄入口47的每一個中,如本文中公開。開放的轉子飛行器渦輪風扇燃氣渦輪發動機10包括下游串行流動連通的開放轉子風扇14,低壓壓縮機或增壓器16,和高壓壓縮機18。風扇14是未管通的并且圍繞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可旋轉。未管通的風扇14是可變槳距風扇,其具有聯接到盤143的多個可變槳距的未管通的風扇葉片114。每個未管通的風扇葉片114借助于風扇葉片140可操作地聯接到適當的致動機構142相對于盤143圍繞變槳軸線p可旋轉,所述致動機構142配置成一致地集體改變風扇葉片114的槳距。未管通的風扇14位于未管通的定子輪葉115的環形排的前部或上游。風扇14由環繞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的環形風扇框架233支撐。風扇14通過穿過動力齒輪箱46的低壓驅動軸26圍繞發動機中心線軸線12可旋轉。
分流器144圍繞并且部分地限定通向增壓器16的入口117。分流器144包括尖銳的前緣32,其將由風扇14加壓的風扇空氣27分成引導通過增壓器16的徑向內流(核心空氣流15)和徑向外流或旁通空氣流17。增壓器16包括交替的增壓器葉片和葉片38、42的環形排44,其徑向向外和向內延伸穿過增壓器管道40中的增壓器流動路徑39。風扇框架233包括支撐發動機艙240的環形風扇轂框架129,所述發動機艙240向內界定旁通流動路徑35中的旁通空氣流17,并且旁通空氣流17沿著所述旁通流動路徑35流動。
也稱為鵝頸管的過渡管道29位于風扇轂框架129的徑向內端136處,并且軸向地布置在增壓器16和高壓壓縮機18之間并與其流體連通。成圓形排的多個(在圖中示出10個)放泄入口47或開口周向地布置在增壓器16和高壓壓縮機18之間的過渡管道29的外環形壁67中。外環形壁67可以為圓錐形或是彎曲的。如上所述的可變放泄裝置48用于在增壓器16和高壓壓縮機18之間放泄核心空氣流15以防止增壓器16在某些發動機操作條件下失速。
圖11中所示的可變放泄裝置48包括從后增壓室45通過后放泄排氣管道58并且通過發動機艙240引入旁通空氣流17中的后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43。屬于熱管理系統54的熱交換器52可以放置在后放泄排氣管道58中的一個或多個中。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70從前增壓室60通過前放泄排氣管道68并且通過發動機艙240引入旁通流動路徑徑35和旁通空氣流17中。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70在本文中用于放泄從核心空氣流15提取的放泄空氣19并且使其通過前放泄排氣管道68流動到旁通管道36以在若干發動機操作條件下保持增壓器和壓縮機的可操作性。后和前增壓器放泄流動路徑43、70終止于定子輪葉115的后部或下游的發動機艙240。
以說明性方式描述了本發明。應當理解,已使用的術語在詞語的性質上旨在描述而不是限制。盡管在本文中已描述了被認為是本發明的優選和示例性實施例的內容,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文的教導將顯而易見本發明的其它修改,并且因此期望在所附權利要求中保護落入本發明的真實精神和范圍內的所有這樣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