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消聲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四腔抗性消聲器。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程機械在社會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工程機械的噪聲主要來自發動機,采用結構合理的消聲器可以大大降低噪聲污染。目前現有的消聲器按消聲機理可以分為六種類型,即阻性消聲器、抗性消聲器、阻抗復合式消聲器、微穿孔板消聲器、小孔消聲器和有源消聲器。
消聲器作為降低汽車發動機排氣噪聲的一個關鍵部件,它是通過降低、衰減排氣脈動壓力來消除噪聲。如申請號為201220427110.2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汽車低頻消聲器,包括筒體、進氣管、出氣管,所述筒體的內腔沿進氣方向依次布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三隔板將 筒體分隔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腔室,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上設有通孔,通過通孔分別將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第二腔室與第三腔室連通;所述進氣管一端的開口作為發動機排出廢氣的進口,另一端伸入第三腔室并與第三腔室連通 ;所述出氣管一端 的開口作為廢氣的排出口,另一端伸入第一腔室并與第一腔室連通;還包括設于筒體內的一端封閉的中間管,中間管開口端位于第一腔室,中間管封閉端位于第四腔室內。
申請人發現上述的消聲器僅能針對低頻噪聲,不能在其他頻段均具有良好的消聲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四腔抗性消聲器,該消聲器具有較高的中低頻消聲能力。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四腔抗性消聲器,包括殼體1和殼體1上設置的進氣管2與出氣管3,所述殼體1內沿進氣方向由帶孔的第一隔板4、帶孔的第二隔板5和無孔的第三隔板6分隔為第一腔室7、第二腔室8、第三腔室9和第四腔室10;所述進氣管2依次穿過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后伸入第三腔室9指定長度,所述出氣管3依次穿過第三隔板6和第二隔板5后伸入第二腔室8中,所述進氣管2于第二腔室8和第三腔室9的管壁上均分布有多個消聲孔11,其出氣端設有直徑較小的共振管12,所述共振管12穿過第三隔板6伸入第四腔室10指定長度,所述出氣管3于第三腔室9的管壁上分布有多個消聲孔11。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共振管12與進氣管2構成縮管結構,其與第四腔室10連通。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伸入第三腔室9的管段長度為第三腔室9長度的1/2-2/3。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出氣管3伸入第二腔室8的管段長度為第二腔室8長度的1/3-1/2。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于第二腔室8的消聲孔11數量小于其于第三腔室9的消聲孔11數量。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于第二腔室8的消聲孔11分布在靠近出氣管3的進氣端的區域。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出氣管3上的消聲孔11靠近第二隔板5設置。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出氣管3上的消聲孔11的數量為4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四腔抗性消聲器,采用異型消聲殼體,利用隔板分為四腔結構,形成兩處共振消聲結構和一處膨脹消聲結構、干涉消聲結構、噴注消聲結構。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構成膨脹消聲結構,主要針對排氣的中頻噪聲;第一腔室和第四腔室均為亥姆霍茲共振消聲結構,第四腔室通過共振管形成共振消聲結構,利用共振管的直徑與長度調整消聲頻率,主要針對排氣二階噪聲;第一腔室通過穿孔形成共振消聲結構,利用穿孔個數和孔徑調整消聲頻率,主要針對排氣高階噪聲;在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中,進氣管與出氣管上通過調整穿孔數量與位置實現干涉消聲,改善中低消聲能力;進氣管穿孔與膨脹消聲結構中的第二隔板穿孔實現噴注消聲,改善中低頻消聲能力。綜合上述結構設計,該消聲器在中低頻具備良好的消聲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四腔抗性消聲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四腔抗性消聲器的前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四腔抗性消聲器的后側視圖;
圖4是圖1的A向剖視圖;
圖5是圖1的B向剖視圖;
圖6是圖1的C向剖視圖。
圖中:1殼體、2進氣管、3出氣管、4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7第一腔室、8第二腔室、9第三腔室、10第四腔室、11消聲孔、12共振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參見圖1-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四腔抗性消聲器,該消聲器包括殼體1和殼體1前部的進氣管2與殼體1后部的出氣管3,殼體1內沿進氣方向由帶孔的第一隔板4、帶孔的第二隔板5和無孔的第三隔板6分隔為第一腔室7(前共振腔)、第二腔室8(前擴張腔)、第三腔室9(后擴張腔)和第四腔室10(后共振腔)。其中,進氣管2與出氣管3沿橫向設置,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和第三隔板6沿縱向平行設置將殼體1分隔為并排設置的四個腔體。進氣管2依次穿過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后伸入第三腔室9第一指定長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出氣管3依次穿過第三隔板6和第二隔板5后伸入第二腔室8第二指定長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進氣管2于第二腔室8和第三腔室9的管壁上均分布有多個消聲孔11,其出氣端設有直徑較小(相對)的共振管12,即共振管12的直徑比進氣管2的直徑小。共振管12伸入第四腔室10第三指定長度,其長度和直徑根據需要消除的噪聲進行調整。出氣管3于第三腔室9的管壁上分布有多個消聲孔11。
其中,參見圖1-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殼體1為異形殼體,具體為柱狀結構,其兩端大,中間細,殼體1由上外殼和下外殼相對組合而成。
其中,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進入殼體1前端中部后先向下彎折再水平延伸,出氣管3進入殼體1后端中部后先向上彎折再水平延伸,進氣管2的水平管段與出氣管3的水平管段平行。
其中,參見圖4和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隔板4上的孔數量小于第二隔板5上的孔數量,第一隔板4上的孔圍繞進氣管2設置。
其中,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共振管12與進氣管2同軸同向設置,其與進氣管2構成縮管結構,其與第四腔室10連通。
具體地,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伸入第三腔室9的管段長度為第三腔室9長度的1/2-2/3。
具體地,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出氣管3伸入第二腔室8的管段長度為第二腔室8長度的1/3-1/2。
其中,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于第二腔室8的消聲孔11數量小于其于第三腔室9的消聲孔11數量。
具體地,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于第二腔室8的消聲孔11分布在靠近出氣管3的進氣端的區域,具體分布在出氣管3的進氣端相鄰前方。
具體地,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進氣管2于第三腔室9的消聲孔11分布在第三腔室9中部。
具體地,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出氣管3上的消聲孔11靠近第二隔板5設置。
具體地,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出氣管3上的消聲孔11的數量為4個,4個消聲孔11呈環狀均勻分布。
其中,本實施例中各消聲孔11的孔徑相等或不等,具體設置為等徑。
其中,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僅起區分作用,無其他特殊意義。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四腔抗性消聲器,采用異型消聲殼體,利用隔板分為四腔結構,形成兩處共振消聲結構和一處膨脹消聲結構、干涉消聲結構、噴注消聲結構。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構成膨脹消聲結構,主要針對排氣的中頻噪聲;第一腔室和第四腔室均為亥姆霍茲共振消聲結構,第四腔室通過共振管形成共振消聲結構,利用共振管的直徑與長度調整消聲頻率,主要針對排氣二階噪聲;第一腔室通過穿孔形成共振消聲結構,利用穿孔個數和孔徑調整消聲頻率,主要針對排氣高階噪聲;在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中,進氣管與出氣管上通過調整穿孔數量與位置實現干涉消聲,改善中低消聲能力;進氣管穿孔與膨脹消聲結構中的第二隔板穿孔實現噴注消聲,改善中低頻消聲能力。綜合上述結構設計,該消聲器在中低頻具備良好的消聲能力。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