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的是指引擎納米空氣格。
背景技術:
汽車發動機(即引擎)在工作中,化油器借助于濾清器單位時間內提供的外來空氣把燃料霧化,霧化的油分子和空氣按一定比例摻混燃燒給發動機提供了動能。而油分子和空氣中的氧含量往往因摻混比例不穩定,造成發動機動力不足,油耗量增加;由于油氣混合不勻導致燃燒不完全,造成氣缸內大量積碳,增加缸體磨損的速度;同時造成尾氣排放嚴重超標甚至冒黑煙,嚴重污染了環境,無形中增加了車輛在行駛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引擎納米空氣格,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助燃環、第二助燃環以及中心通氣柱構建出設置于發動機前端的納米空氣格,該助燃氣能夠充分將空氣分子打散后進入到發動機內部,提高發動機中燃料的燃燒比,繼而提高發動機的動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出引擎納米空氣格,所述納米空氣格包括第一助燃環、第二助燃環及中心通氣柱,所述第一助燃環與第二助燃環同軸設置,所述第一助燃環、第二助燃環及中心通氣柱的中心重合,所述第一助燃環及第二助燃環通過空氣分隔板連接于中心通氣柱,所述空氣分隔板分散設置于第一助燃環與中心通氣柱之間或第二助燃環與中心通氣柱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空氣分隔板包括長方體直板及與所述長方體直板邊緣相接的橫截面呈弧形的弧形板,所述空氣分隔板傾斜設置于第一助燃環與中心通氣柱之間或第二助燃環與中心通氣柱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中心通氣柱的橫截面呈正五角星形,所述中心通氣柱設有沿其軸向貫通的中心通氣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助燃環的內側設有邊界通氣孔,所述邊界通氣孔設于空氣分隔板之上且靠近第一助燃環之處。
進一步的,所述邊界通氣孔呈梅花狀。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助燃環設置于第一助燃環的內側,所述第二助燃環均分所述邊界通氣孔,所述第一助燃環與所述中心通氣柱之間設有第一空氣分隔板,所述第二助燃環與所述中心通氣柱之間的設置有第二空氣分隔板,所述第二空氣分隔板間隔設置于第一空氣分隔板之間,所述第一空氣分隔板與所述第二空氣分隔板設置于同一層。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空氣分隔板及第二空氣分隔板均為5個。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助燃環設置于所述邊界通氣孔之上,所述中心通氣柱的高度等于第一助燃環與第二助燃環的高度之和,所述第一助燃環與所述中心通氣柱之間設有第一空氣分隔板,所述第二助燃環與所述中心通氣柱之間的設置有第二空氣分隔板,所述第二空氣分隔板間隔設置于第一空氣分隔板之間,所述第一空氣分隔板與所述第二空氣分隔板分層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納米空氣格呈上窄下寬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用于發動機的前端,空氣分子先經過本實用新型的納米空氣格再進入到發動機內部,空氣分子通過納米空氣格時,納米空氣格可充分的將空氣分子打散,提高空氣分子與發動機內部燃料的混合比,提高發動機中燃料的燃燒比,繼而提高發動機的動力;
2.空氣分隔板設置成相互連接的長方體直板以及弧形板,空氣分隔板將納米空氣格的內部空間分割成多個部分,空氣先經過長方體直板,長方體直板將空氣分子分隔打散,在經過弧形板的作用,使得空氣分子通過弧形板時的速度遞增,提高進氣速度,繼而提高有效分子量,進一步提高發動機的動力;
3.空氣分隔板傾斜設置于納米空氣格的內部,使得空氣分子在納米空氣格中呈現出渦輪式的特點,提高空氣的進氣速度;
4.納米空氣格外形呈現上寬下窄狀,使得進氣孔大而出氣孔小,使得空氣分子從納米空氣格出來后的速度較大,繼而進入到發動機后能夠與發動機中的燃料充分混合,進一步提高燃燒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一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一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一的仰視圖;
圖5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二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二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二的俯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引擎納米空氣格實施例二的仰視圖。
其中,1-第一助燃環,2-第二助燃環,3-中心通氣柱,4-空氣分隔板,5-邊界通氣孔,31-中心通氣孔,41-長方體板,42-弧形板,43-第一空氣分隔板,44-第二空氣分隔板。
具體實施方式
現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應注意,以下描述僅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旨在限制本實用新型。此外,在以下描述中,將采用相同的附圖標號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以下描述的不同實施方式中的不同特征,可彼此結合,以形成本實用新型范圍內的其他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提出了引擎納米空氣格,該納米空氣格包括第一助燃環1、第二助燃環2及中心通氣柱3,第二助燃環2的內徑小于第一助燃環1的內徑,第一助燃環1與第二助燃環2同軸設置,且第一助燃環1、第二助燃環2及中心通氣柱3的中心重合,這樣一方面能夠使得納米空氣格在整體上平滑美觀,另一方面能夠保證納米空氣格的結構的穩定,提高納米空氣格的使用壽命。
上述中心通氣柱3的橫截面呈正五角星形,在中心通氣柱3的內部設有沿其軸向貫通的中心通氣孔31,正五角星形因其形狀規范,一方面能夠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在結構上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心通氣柱3與第一助燃環1或者第二助燃環2之間的連接。具體連接方式如下所述。
請參照圖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助燃環1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設有第一空氣分隔板43,第一空氣分隔板43為5個,分別對應于正五角星形的中心通氣柱3的5個角,具體而言,第一助燃環1就是通過5個第一空氣分隔板43連接于中心通氣柱3的5角處,此時,第一助燃環1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的空間被劃分為5個小空間,當空氣分子通過納米空氣格時,有利于空氣分子的打散,起到活化空氣分子的作用。在每個第一空氣分隔板43之上且靠近第一助燃環1之處設有邊界通氣孔5,邊界通氣孔5呈梅花狀,邊界通氣孔5與上述中心通氣孔31配合,提高空氣通過納米空氣格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助燃環2設置于第一助燃環1的內側,且第二助燃環2均分邊界通氣孔5,第二助燃環2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設有第二空氣分隔板44,第二空氣分隔板44為5個,分別對應于正五角星形的中心通氣柱3的5個角的中間部位,具體而言,第二助燃環2就是通過5個第二空氣分隔板44連接于中心通氣柱3的5角的中間部位,此時,第一助燃環1或第二助燃環2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的空間進一步被劃分為10個小空間,進一步提高空氣分子的活化效果。
請參照圖1或圖2,空氣分隔板4包括長方體直板41及與長方體直板41邊緣相接的橫截面呈弧形的弧形板42。空氣分隔板4設置成相互連接的長方體直板41以及弧形板42,空氣分隔板4將納米空氣格的內部空間分割成多個部分,空氣先經過長方體直板41,長方體直板41將空氣分子分隔打散,在經過弧形板42的作用,使得空氣分子通過弧形板時的速度遞增,提高進氣速度,繼而提高有效分子量,進一步提高發動機的動力。
空氣分隔板4傾斜設置于第一助燃環1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或第二助燃環2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空氣分隔板4傾斜設置于納米空氣格的內部,使得空氣分子在納米空氣格中呈現出渦輪式的特點,提高空氣的進氣速度。
本實施例中的第二助燃環2高于第一助燃環1,如圖1所示,第一助燃環1剛好處于第二助燃環2高度上的中間位置,這樣使得設置于第一助燃環1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第一空氣分隔板43與設置于第二助燃環2與中心通氣柱3之間的第二空氣分隔板44處于同一水平面,即第一空氣分隔板43與第二空氣分隔板44同層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納米空氣格整體上呈上窄下寬狀,具體而言,第一助燃環1與第二助燃環2內徑從上至下以一個較小的程度逐漸變大。上述結構的限定使得當空氣分子通過該納米空氣格時,空氣進口大,出氣口小,提高進氣速度,有效空氣量增大。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通過增加納米空氣格的層數來增加納米空氣格的整體高度,使得納米空氣格的進氣口與出氣口的內徑的大小呈現出所需要的差值,以滿足不同使用條件下對進氣速度的需求。
如圖5-8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與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助燃環2是直接設置在邊界通氣孔5之上的,使得納米空氣格呈現出雙層結構,即第一助燃環1為底層(進氣層),第二助燃環2為頂層(出氣層),由于雙層結構使得納米空氣格的整體高度增加,這樣當空氣分子通過本實施例的納米空氣格時,空氣分子的進氣速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有利于提高發動機的動力。
另外,請參照圖5,當納米空氣格設置為兩層結構時,中心通氣柱3的高度為第一助燃環1與第二助燃環2的高度之和,此時,第一空氣分隔板43與第二空氣分隔板44也相應的變成了兩層結構,當空氣分子通過納米空氣格時,兩層結構的空氣分隔板4使得空氣分子的渦輪效果更明顯,更有利于空氣分子的活化。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各實施方式的描述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其僅僅是示例性的,而非旨在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制。應注意,在以上描述中,針對一種實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在一個或更多個其它實施方式中使用,與其它實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組合,或替代其它實施方式中的特征。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針對以上所描述的實施方式進行的各種變化和修改,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