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
背景技術:
目前在發動機缸體的冷卻技術中,小排量發動機缸孔之間多采用兩側水套直接相通的形式,但是對于相對大排量的發動機來說,因為氣缸內熱量很大,在兩缸之間通過鑄造件的實體進行分隔以防止缸孔熱變形。這樣對于兩個氣缸間的機體冷卻就造成困難。目前有的廠家在兩缸之間只采用單一的通水孔進行冷卻,其方式是:來自發動機機體水套的冷卻水通過該通水孔從兩缸之間流過。顯然這種通水孔的設計其冷卻效果非常有限,由于造成熱應力差異較大而使機體缸孔變形,導致機體的缸孔發生“拉缸”的故障。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的柴油機冷卻水套的缺陷,提供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方案實現:
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由機體進水道、出水道和冷卻水道組成,包括缸體、缸蓋、水泵、熱交換器,所述缸體的上端與所述缸蓋連接;所述缸體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水腔和第二水腔;所述水泵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水腔連接;所述第二水腔與所述熱交換器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熱交換器的輸出端與所述水泵的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一水腔和第二水腔上方的所述缸體上 設有第一進水道、第二進水道、第一出水道和第二出水道;所述第一進水道、第二進水道與所述第一水腔連通;所述第一出水道、第二出水道與所述第二水腔連通;所述缸蓋上設有第一冷卻水道、第二冷卻水道、第三冷卻水道、第四冷卻水道、第五冷卻水道、第六冷卻水道和第七冷卻水道;所述第三冷卻水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進水道連通,所述第三冷卻水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連通;所述第五冷卻水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進水道連通,所述第五冷卻水道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四冷卻水道、所述第七冷卻水道連通;所述第七冷卻水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連通;所述第一冷卻水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連通,所述第一冷卻水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出水道連通;所述第六冷卻水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連通,所述第六冷卻水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出水道連通。
還包括噴油器;所述噴油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缸蓋上;所述第一冷卻水道與所述第四冷卻水道、所述第六冷卻水道與所述第七冷卻水道分別交叉的設置在所述噴油器的兩端。
所述第一進水道和所述第二進水道的橫截面積之和與所述第一出水道和所述第二出水道的橫截面積之和相等。
所述第一水腔和所述第二水腔之間的所述缸體上設有多條橫向水道。
所述第一進水道和所述第二進水道的夾角范圍為30度至75度。
所述第一出水道和所述第二出水道的夾角范圍為30度至75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缸體的冷卻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減小缸體周圍壁厚的熱應力,有效降低了缸體熱變型的潛在隱患;在缸體上設置傾斜交叉的第一進水道和第二進水道、第一出水道和第二出水道, 不會影響缸體的機械強度;
2.本實用新型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通過將水泵、熱交換器設置在機體一側,水道集成在機體中,簡化了機體結構,提高了機體剛度和鑄造工藝性,可使整機的設計達到輕量化、高強度、高緊湊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柴油機的整機性能,且整機外觀漂亮;
3.本實用新型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由于采用在機體水腔直接加水,冷卻水循環使用,柴油機機體升溫快、使用熱水少,有利于滿足冬季寒區啟動柴油機的特點;
4.本實用新型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缸體的進出水量相等,有利于缸體周邊得到等值的冷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對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一種柴油機冷卻水套,由機體進水道、出水道和冷卻水道組成,包括缸體4、缸蓋1、水泵5、熱交換器6,所述缸體4的上端與所述缸蓋1連接;所述缸體4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水腔3和第二水腔7;所述水泵5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水腔3通過第一水管51連接;所述第二水腔7與所述熱交換器6的輸入端通過第二水管61連接;所述熱交換器6的輸出端與所述水泵5的輸入端通過第三水管65連接;所述水泵5和所述熱交換器6設置在所述缸體4一側。
所述第一水腔3和第二水腔7上方的所述缸體4上設有第一進水道31、第二進水道32、第一出水道71和第二出水道72;所述第一進水道31、第 二進水道32與所述第一水腔3連通;所述第一出水道71、第二出水道72與所述第二水腔7連通。
所述缸蓋1上設有第一冷卻水道11、第二冷卻水道12、第三冷卻水道13、第四冷卻水道14、第五冷卻水道15、第六冷卻水道16和第七冷卻水道17;所述第三冷卻水道1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進水道32連通,所述第三冷卻水道1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12連通;所述第五冷卻水道1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進水道31連通,所述第五冷卻水道15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四冷卻水道14、所述第七冷卻水道17連通;所述第七冷卻水道17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12連通;所述第一冷卻水道1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12連通,所述第一冷卻水道1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出水道71連通;所述第六冷卻水道1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冷卻水道12連通,所述第六冷卻水道1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出水道72連通。
還包括噴油器2;所述噴油器2固定安裝在所述缸蓋1上;所述第一冷卻水道11與所述第四冷卻水道14、所述第六冷卻水道16與所述第七冷卻水道17分別交叉的設置在所述噴油器2的兩端,在噴油器2周圍形成環流,加強了冷卻效果。
所述第一進水道31和所述第二進水道32的橫截面積之和與所述第一出水道71和所述第二出水道72的橫截面積之和相等,使缸體4的進出水量相等,有利于缸體4周邊得到等值的冷卻。
所述第一水腔3和所述第二水腔7之間的所述缸體4上設有多條橫向水道37,便于缸體4上其他結構的冷卻。
所述第一進水道31和所述第二進水道32的夾角范圍為30度至75度,優選45度,所述第一出水道71和所述第二出水道72的夾角范圍為30度 至75度,優選45度;設置傾斜交叉的水道,不會影響缸體4的機械強度。
盡管已經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和列舉,應當理解,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對上述實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這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