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動機預熱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油箱油路調節裝置、柴油油箱及柴油車。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業成為了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貨車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物流運輸任務。
大貨車多使用0#柴油,然而0#柴油的凝點為0℃。在冬天溫度較低的北方,0#柴油會在油箱中凝結為塊狀,難以供油。因此,需要在車輛啟動前,先對0#柴油進行預熱,使其液化,達到工作狀態,才能供入發動機。
現有的柴油發動機預熱裝置是在0#柴油的進油管壁上設置有電阻絲或加熱片,電阻絲或加熱片連接汽車電瓶。在0#柴油結蠟的情形下,由電瓶供電使電阻絲產熱從而對進油管內的0#柴油加熱,使0#柴油順利運送,發動機正常點燃發動。
但是,這種預熱方式存在幾個明顯的缺陷:一是預熱需要使用汽車電瓶中存儲的電,會消耗汽車電瓶的使用壽命,同時有可能影響汽車啟動時的用電需求;二是預熱的時間比較長,通常要5分鐘以上;三是預熱位置有限,對整個油路的預熱不充分,0#柴油在進入發動機之前,溫度會逐漸降低,阻力增大,降低霧化效率,使燃燒不完全,增加了油耗;四是汽車停車后,油箱與發動機間的油路被0#柴油充滿,在低溫環境中,0#柴油會凝結成塊,將低壓油路及高壓油路完全堵塞,即使使用預熱裝置,也只能對低壓油路部分進行預熱,而無法對高壓油路進行預熱,無法完全解決0#柴油的供油問題,同時,現有的預熱裝置的油路調節,結構復雜,導致油路預熱后調節不暢通,起不到預熱油路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油箱油路調節裝置、柴油油箱和柴油車,以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包括:活塞腔、第一進油管、第二進油管、第一回油管、第二回油管、出油管和退油管;
所述第一進油管及第一回油管均與主油箱連接,所述第二進油管與第二回油管均與副油箱連接,所述出油管及退油管均與柴油發動機連接;
所述活塞腔分隔成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分別容納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
所述第一活塞腔與退油管、第一回油管及第二回油管連通;所述第二活塞腔與出油管、第一進油管及第二進油管連通;
所述第一活塞與第一電機、第一氣缸或第一液壓缸連接,以實現接通退油管與第一回油管之間的連接并截斷退油管與第二回油管之間的連接,或接通退油管與第二回油管之間的連接并截斷退油管與第一回油管之間的連接;
所述第二活塞與第二電機、第二氣缸或第二液壓缸連接,以實現接通第一進油管與出油管之間的連接并截斷第二進油管與出油管之間的連接,或接通第二進油管與出油管之間的連接并截斷第一進油管與出油管之間的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還包括殼體;
所述殼體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進油管相連通的第一進油插管,與所述第二進油管相連通的第二進油插管,與所述第一回油管相連通的第一回油插管,與所述第二回油管相連通的第二回油插管,與所述出油管相連通的出油插管,與所述退油管相連通的退油插管,且所述殼體上還設置有接線插頭。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上分別設置有連通活塞兩側的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與所述第一電機、第一氣缸或第一液壓缸直線連接;
所述第二活塞與所述第二電機、所述第二氣缸或所述第二液壓缸直線連接。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柴油油箱,包括油箱本體和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
所述油箱油路調節裝置安裝在所述油箱本體上。
進一步的,所述油箱本體分隔成主油箱和副油箱;
所述油箱本體上設置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的槽底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一進油插管相配合的第一進油插口,與第二進油插管相配合的第二進油插口,與第一回油插管相配合的第一回油插口,與第二回油插管相配合的第二回油插口,與出油插管相配合的出油插口,與退油插管相配合的退油插口,與接線插頭相配合的接線插口;
其中,所述主油箱內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進油插口相連通的第一油管,所述副油箱內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進油插口相連通的第二油管,且所述第一油管和所述第二油管外分別設置有電阻絲加熱器,每個所述電阻絲加熱器分別與汽車電瓶相連接,并在所述電阻絲加熱器外包裹有絕緣層;
所述主油箱或所述副油箱內設置有線管,所述線管與所述接線插口相連通,并能夠裸露出所述油箱本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油插口、第二進油插口、第一回油插口、第二回油插口、出油插口和退油插口內分別設置有單向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油插口、第二進油插口、第一回油插口、第二回油插口、出油插口和退油插口內壁上分別設置有防滑層。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油插管、第二進油插管、第一回油插管、第二回油插管、出油插管和退油插管上分別設置有密封限位圈。
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種柴油車,包括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柴油油箱。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預熱柴油之后,實現主油箱油品與副油箱油品間的切換,在汽車的整個油路達到0#柴油的工作溫度時,再將發動機的油路從副油箱切換到主油箱,節約成本,同時,整個調節裝置的結構簡單、操控方便、安全可靠,且能夠有效地調節油箱油路供應,保證了油箱的油預熱后的暢通。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接通第二進油管與出油管以及退油管與第一回油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接通第一進油管與出油管以及退油管與第一回油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接通第一進油管與出油管以及退油管與第二回油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的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與柴油油箱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1-第一進油管; 102-第一回油管;
201-第二進油管; 202-第二回油管;
301-出油管; 302-退油管;
401-第一活塞; 402-第二活塞;
501-第一氣缸; 502-第二氣缸;
6-殼體; 601-接線插頭;
7-油箱本體; 701-主油箱;
702-副油箱; 703-安裝槽;
704-第一進油插口; 705-第二進油插口;
706-第一回油插口; 707-第二回油插口;
708-出油插口; 709-退油插口;
801-接線插口; 901-密封限位圈;
1011-第一進油插管; 1021-第一回油插管;
2011-第二進油插管; 2021-第二回油插管;
3011-出油插管; 3021-退油插管;
10-電阻絲加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包括:活塞腔、第一進油管101、第二進油管201、第一回油管102、第二回油管202、出油管301和退油管302;
所述第一進油管101及第一回油管102均與主油箱連接,所述第二進油管201與第二回油管202均與副油箱連接,所述出油管301及退油管302均與柴油發動機連接;
所述活塞腔分隔成第一活塞401腔和第二活塞402腔,分別容納第一活塞401及第二活塞402;
所述第一活塞401腔與退油管302、第一回油管102及第二回油管202連通;所述第二活塞402腔與出油管301、第一進油管101及第二進油管201連通;
所述第一活塞401與第一電機、第一氣缸501或第一液壓缸連接,以實現接通退油管302與第一回油管102之間的連接并截斷退油管302與第二回油管202之間的連接,或接通退油管302與第二回油管202之間的連接并截斷退油管302與第一回油管102之間的連接;
所述第二活塞402與第二電機、第二氣缸502或第二液壓缸連接,以實現接通第一進油管101與出油管301之間的連接并截斷第二進油管201與出油管301之間的連接,或接通第二進油管201與出油管301之間的連接并截斷第一進油管101與出油管301之間的連接。
為了方便與油箱的配合使用,如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還包括殼體6;
所述殼體6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進油管101相連通的第一進油插管1011,與所述第二進油管201相連通的第二進油插管2011,與所述第一回油管102相連通的第一回油插管1021,與所述第二回油管202相連通的第二回油插管2021,與所述出油管301相連通的出油插管3011,與所述退油管302相連通的退油插管3021,且所述殼體6上還設置有接線插頭601。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401和所述第二活塞402上分別設置有連通活塞兩側的通孔。
為了方便活塞的控制,快速實現油路的切換,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401與所述第一電機、第一氣缸501或第一液壓缸直線連接;
所述第二活塞402與所述第二電機、所述第二氣缸502或所述第二液壓缸直線連接。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與柴油油箱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柴油油箱,包括油箱本體7和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
所述油箱油路調節裝置安裝在所述油箱本體7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油箱本體7分隔成主油箱701和副油箱702;
所述油箱本體7上設置有安裝槽703,所述安裝槽703的槽底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一進油插管1011相配合的第一進油插口704,與第二進油插管2011相配合的第二進油插口705,與第一回油插管1021相配合的第一回油插口706,與第二回油插管2021相配合的第二回油插口707,與出油插管3011相配合的出油插口708,與退油插管3021相配合的退油插口709,與接線插頭601相配合的接線插口801;
其中,所述主油箱701內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進油插口704相連通的第一油管,所述副油箱702內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進油插口705相連通的第二油管,且所述第一油管和所述第二油管外分別設置有電阻絲加熱器10,每個所述電阻絲加熱器10分別與汽車電瓶相連接,并在所述電阻絲加熱器10外包裹有絕緣層;
所述主油箱701或所述副油箱702內設置有線管,所述線管與所述接線插口801相連通,并能夠裸露出所述油箱本體7。
在該實施例中,調節裝置可以直接插接到油箱本體7上,方便二者的裝配,操作簡單,實現與油箱一體,從而直接控制油箱內油預熱,再對預熱的油進行與汽車發動機的供油切換,節約油耗,有效的為油箱內的油進行預熱。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油插口704、第二進油插口705、第一回油插口706、第二回油插口707、出油插口708和退油插口709內分別設置有單向閥。
在該實施例中,單向閥的設置避免了在安裝時油箱內油的泄露,提高了產品裝配后的可靠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油插口704、第二進油插口705、第一回油插口706、第二回油插口707、出油插口708和退油插口709內壁上分別設置有防滑層。
在該實施例中,防滑層的設置,使各個插口與插管配合時更加可靠,避免了插管與插口配合后容易移動影響斷路的情況發生,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方便了產品的使用。
如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進油插管1011、第二進油插管2011、第一回油插管1021、第二回油插管2021、出油插管3011和退油插管3021上分別設置有密封限位圈901。
在該實施例中,密封限位圈901的作用能夠防止插管與插口插接過頭,影響調節裝置與油箱的裝配及使用效果。
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種柴油車,包括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柴油油箱。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油箱油路調節裝置,預熱柴油之后,實現主油箱油品與副油箱油品間的切換,在汽車的整個油路達到0#柴油的工作溫度時,再將發動機的油路從副油箱切換到主油箱,節約成本,同時,整個調節裝置的結構簡單、操控方便、安全可靠,且能夠有效地調節油箱油路供應,保證了油箱的油預熱后的暢通。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