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水冷增壓器,屬于汽車動力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的增壓器排氣口結構單一,通常是通過連接法蘭將排氣口和排氣接管連接,因此導致排氣管與增壓器廢氣出口形成較長懸臂,結構不緊湊,力矩較大,長時間使用容易產生排氣接管斷裂的故障。同時,寬域氧傳感器及壓差傳感器需要單獨設計排氣管路布置,不但降低了寬域氧傳感器的工作效率,還存在壓差傳感器探頭與傳感器本體距離遠、難布置的問題。而且增壓器不具備輔助支撐的功能,增壓器及后排氣系統對發動機排氣歧管聯合施加應力,導致排氣歧管應力集中,有斷裂的風險。同時由于增壓器處于懸空狀態,在發動機工作時增壓器振動幅度較大,且高溫下的后排氣歧管力學很差,歧管受力容易開裂,進而出現發動機動力不足問題,客戶抱怨很大。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以上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通用性好,性價比高,能夠減少氧傳感器的自加熱時間,降低傳感器故障率,解決壓差傳感器布置問題,有效降低排氣管斷裂故障率的新型水冷增壓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所述的新型水冷增壓器,包括增壓器本體,增壓器本體的排氣口連接排氣接管,排氣接管上設置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和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增壓器本體底部設置安裝孔凸臺。
新型水冷增壓器將增壓器本體的排氣口直接連接排氣接管,有效縮短了懸臂的長度,能夠有效降低排氣管斷裂故障率,同時在排氣接管上設置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和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既方便傳感器的安裝,又能夠減少氧傳感器的自加熱時間,降低傳感器故障率,在增壓器本體底部渦殼上設置安裝孔凸臺,方便增壓器支架的安裝,結構簡單,通用性好。
進一步的優選,排氣接管采用彎管,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和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焊接或一體鑄造在排氣接管的直管段。有效減少寬域氧傳感器的自加熱時間,降低傳感器故障率,解決了壓差傳感器布置問題。
進一步的優選,安裝孔凸臺焊接在增壓器本體的底部,安裝孔凸臺靠近排氣管連接法蘭設置且與排氣管連接法蘭的中間位置相對應。配合增壓器支架可以降低排氣管路承重,增加排氣系統剛性,避免工作區間系統共振,有效降低排氣管故障率高的問題。
進一步的優選,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和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上均設置有與排氣接管相連通的安裝孔。方便壓差傳感器和寬域氧傳感器的安裝、布置。
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水冷增壓器采用一體式創新設計結構,在排氣接管上設置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利用廢氣高溫能量迅速加熱排氣尾管,減少氧傳感器的自加熱時間,提高氧傳感器的工作效率。
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水冷增壓器在排氣接管上設置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利于壓差傳感器直接布置與發動機,解決了壓差傳感器探頭與傳感器本體距離遠、難布置問題。
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水冷增壓器將增壓器本體的排氣口直接連接排氣接管,結構緊湊,有效縮短了整車排氣管路與增壓之前的懸臂長度,布置方便、降低力矩,可以有效降低排氣管斷裂故障率。
4、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水冷增壓器在增壓器本體底部的渦殼上焊接安裝孔凸臺,配合增壓器支架可以降低排氣管路承重,增加排氣系統剛性,從有限元分析,可以看出能大大提高系統的各階頻率,避免工作區間系統共振,有效降低排氣管故障率高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仰視圖;
其中,1、增壓器本體;2、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3、排氣接管;4、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5、排氣管連接法蘭;6、安裝孔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水冷增壓器,包括增壓器本體1,增壓器本體1的排氣口連接排氣接管3,排氣接管3上設置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2和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4,增壓器本體1底部設置安裝孔凸臺6。
其中,排氣接管3采用彎管,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2和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4焊接或一體鑄造在排氣接管3的直管段,且在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2和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4上均設置有與排氣接管3相連通的安裝孔,方便傳感器的安裝和布置。安裝孔凸臺6焊接在增壓器本體1底部的渦殼上,安裝孔凸臺6靠近排氣管連接法蘭5設置且與排氣管連接法蘭5的中間位置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使用過程:
使用時,將壓差傳感器安裝在排氣接管3的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2上,將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在排氣接管3的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4上,增壓器支架固定在增壓器本體1底部渦殼的安裝孔凸臺6上即可。本實用新型采用一體式創新設計結構,集成發動機寬域氧傳感器安裝底座4,集成壓差傳感器安裝底座2,將增壓器本體1直接連接與排氣接管3,結構緊湊,利用廢氣高溫能量迅速加熱排氣尾管,減少氧傳感器的自加熱時間,提高氧傳感器的工作效率,增壓器本體1底部渦殼上集成安裝孔凸臺6,配合增壓器支架可以降低排氣管路承重,有效降低排氣管故障率,結構簡單,通用性好。
本實用新型并不僅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