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軸承潤滑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渦噴發動機軸承系統的冷卻潤滑裝置。
背景技術:
微型渦噴發動機是一種高能量密度的動力裝置,作為微型飛行器的關鍵技術之一,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大力的發展。近年來,微型飛行器在軍事和民用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已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軍事方面,微型飛行器用來進行低空軍事偵察、監視、戰場損傷評估等;而在民用方面,微型飛行器還可以用于交通監控、邊境巡邏、森林及野生動植物勘測、航空攝影、輸電線路檢查、環境檢測、氣象監測、森林防火監測等。微型渦噴發動機使用的滾動軸承工作在高溫、高速條件下,尤其渦輪端軸承工作溫度可達600K,在高溫、高接觸應力作用下容易發生滾道淺層金屬疲勞脫落或金屬燒蝕等形式的損壞,傳統的渦噴發動機沒有配備專門的冷卻系統,這對發動機工作的穩定性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另外,渦噴發動機工作時,很多傳動零件都是在很小的間隙下做高速相對運動,盡管這些零件的工作表面都經過精細的加工,但放大來看這些表面卻是凹凸不平的,若不對這些表面進行潤滑,他們之間將發生強烈的干摩擦,而金屬表面之間的干摩擦不僅增加發動機的功率消耗,加速零件工作表面的磨損,而且還可能由于摩擦產生的熱將零件工作表面燒壞,致使發動機無法工作。潤滑系統的功用就是在發動機工作時連續不斷地把數量足夠、溫度適當的潔凈潤滑油輸送到全部傳動件的摩擦表面,并在摩擦表面之間形成油膜,實現液體摩擦,從而減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減輕機件磨損,以達到提高發動機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傳統的渦噴發動機軸承潤滑大多數是采用于渦噴發動機的外部配用一專用的潤滑系統或潤滑油箱,以使傳統的渦噴發動機軸承的潤滑得到保證,這種結構,使渦噴發動機整機體積增大,使用極其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的在渦噴發動機的外部配用一專用的潤滑系統或潤滑油箱進行潤滑,造成渦噴發動機整機體積增大,使用不便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渦噴發動機軸承系統的冷卻潤滑裝置,利用燃油對渦噴發動機的軸承系統進行潤滑和冷卻。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渦噴發動機軸承系統的冷卻潤滑裝置,包括進油管、分油座、軸承座本體、輸油管、貯油腔、出油管、分油管、噴油針,分油座的端面與軸承座本體的端面配合,分油座設有進油端和出油端,進油端設有進油口2a和三處過油孔2b、2c、2d,進油口2a和過油孔2b貫通,進油口2a與進油管連通,分油座的進油口2a與軸承座本體的潤滑油孔3a連通,該潤滑油孔3a與軸承安裝孔連通,分油座的進油端的另一處過油孔2b與軸承座本體的過油孔3b連通,該過油孔3b與輸油管的進油孔4a連接,輸油管的出油孔4b與軸承座本體的過油孔3c連通,該過油孔3c與設置于軸承座本體的貯油腔連通,貯油腔設有一處出油口3d,出油口3d與出油管的入口7a連通,出油管的出口7b與軸承座本體上的過油孔3e連通,過油孔3e與分油座上出油端的過油孔2c連通,過油孔2c與過油孔2d貫通,過油孔2d與分油管連通,分油管上設有噴油針。
進一步的,包括分油管上設有八根噴油針。
進一步的,包括軸承座本體外圍設有軸套,且軸承座本體和軸套配合形成空腔即為貯油腔。
進一步的,包括軸承座本體的材料為鋁合金。
進一步的,包括軸套的材料為42CrMo。
進一步的,包括軸承座本體與軸套為過盈配合。
進一步的,包括分油座和軸承座本體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冷卻裝置對軸承系統進行冷卻,降低了渦輪端軸承的工作溫度,提高了發動機工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利用該冷卻系統同時對軸承進行了潤滑,提高了軸承工作的靈活性和壽命;
(3)利用燃油實現對軸承系統的冷卻潤滑,不需要單獨設立油箱和供油系統,節省了安裝空間,簡化了結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軸承座主體和軸套的組裝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的左側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的右側局部放大圖。
圖中1、進油管,2、分油座,3、軸承座本體,4、輸油管,5、貯油腔,6、軸套,7、出油管,8、分油管,9、噴油針。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2、3、4、5、6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渦噴發動機軸承系統的冷卻潤滑裝置,包括進油管1、分油座2、軸承座本體3、輸油管4、貯油腔5、出油管7、分油管8、噴油針9,所述分油座2的端面與軸承座本體3的端面配合,所述分油座2設有進油端和出油端,進油端設有進油口2a和三處過油孔2b、2c、2d,進油口2a和過油孔2b貫通,進油口2a與進油管1連通,所述分油座2的進油孔2a與軸承座本體3的潤滑油孔3a連通,該潤滑油孔3a與軸承安裝孔連通,所述分油座2的進油口2a與設置于軸承座本體3的過油孔3b連通,該過油孔3b與輸油管4的進油孔4a連接,輸油管4的出油孔4b與軸承座本體3的過油孔3c連通,該過油孔3c與軸承座本體3的貯油腔5連通,所述貯油腔5設有一處出油口3d,出油口3d與出油管7的入口7a連通,出油管7的出口7b與軸承座本體3上的過油孔3e連通,過油孔3e與分油座2上出油端的過油孔2c連通,過油孔2c與過油孔2d貫通,過油孔2d與分油管8連通,所述分油管8上設有八根噴油針9,軸承座本體3內腔設有軸套6,且軸承座本體3和軸套6配合形成空腔即為貯油腔5,軸承座本體3的材料為鋁合金,軸套6的材料為42CrMo,軸承座本體3與軸套6為過盈配合。分油座2和軸承座本體3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分油座2包括油孔2a、2b、2c、2d,油孔2a與2b貫通,2c與2d貫通,軸承座本體3包括油孔3a、3b、3c、3d、3e,進油管1與油孔2a連通,油孔2a與油孔3a連通,油孔3a與軸承座本體3的軸承安裝孔連通,油孔2a與油孔2b貫通,油孔2b與油孔3b連通,油孔3b與輸油管4一端4a連通,輸油管4另一端4b與油孔3c連通,油孔3c與貯油腔5連通,貯油腔5設有出口3d,油孔3d與出油管7的一端7a連通,出油管7的另一端7b與油孔3e連通,油孔3e與油孔2c連通,油孔2c與油孔2d貫通,油孔2d與分油管8連通,分油管8上設有八處噴油針9。燃油通過進油管1,流經油孔2a、3a,達到軸承系統,對軸承系統進行潤滑;燃油通過進油管1,流經油孔2a、2b、3b、油管接頭4a、輸油管4、油管接頭4b、油孔3c、貯油腔5、油孔3d、油管接頭7a、出油管7、油管接頭7b、油孔3e、油孔2c、油孔2d、分油管8、達到噴油針9,燃油經噴油針9噴到蒸發管里進行燃燒,利用常溫的燃油,流經軸承系統的外部,并對軸承系統進行冷卻,燃油最后到達燃燒室,進行燃燒,不需要設計單獨的冷卻、潤滑系統,節約成本,提高設備工作效率。
如圖3所示,分油座2設有內孔2f,端面2e,光孔2g,光孔2g為6處,相對圓周均布,軸承座本體設有臺階3g,端面3h,螺紋孔3f,螺紋孔為6處,相對圓周均布,分油座2上的光孔2g的直徑比軸承座本體3上螺紋孔3f的直徑大0.5mm,分油座2上的內孔2f與軸承座本體3上的臺階3g配合,分油座2上的端面2e與軸承座本體3上的端面3h貼合,分油座2與軸承座本體3通過螺釘連接,螺釘通過分油座2上的光孔2g,螺紋與軸承座本體3上的螺紋孔3f連接。如圖4所示,軸承座本體3上設有孔3k、3m,端面3j,軸套6上設有臺階6a、6c,端面6b,軸承座本體3上的孔3k與軸套6上的臺階6a配合,軸承座本體3上的孔3m與軸套6上的臺階6c配合,軸承座本體3上的端面3j與軸套6上的端面6b貼合,完成裝配。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