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尤其用于機動車輛的熱力發動機冷卻回路的液相調節裝置。
更具體地,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調節裝置一方面包括可定位在冷卻回路上的回轉外殼,通常位于發動機汽缸蓋和/或散熱器出口與發動機入口之間,所述回轉外殼由通過聯結面組裝的兩個半殼體形成,限定配備有至少一個冷卻流體入口和出口的封閉包殼,另一方面,所述裝置包括將外殼固定到車輛的至少一個聯接件,所述外殼包括與所述外殼實施為單一構件的至少一個聯接構件,所述聯接構件適于在將聯接件接合于外殼的狀態下與所述聯接件承載的互補聯接構件相配合。
背景技術:
從現有技術、更具體地如法國專利FR-2.890.109可知這種調節裝置。為使循環冷卻液體的冷卻回路良好運行,對熱力發動機冷卻液體脫氣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因此調節裝置保證氣體的分離、更具體地在液體中空氣的分離,冷卻回路中氣體的呈現對于其良好運行是不利的。
這種裝置也起到可補償冷卻回路微泄漏的潛在損失的容器的作用。該裝置還被用于實現填充冷卻流體和將冷卻流體設于回路中。越來越需要可適用于多種類型車輛的脫氣箱。或者通常地,用于容納調節裝置的發動機艙內的剩余的自由體積變小,使得需要在為裝置保留的位置內為入口和出口以及固定部件留出位置。這導致一種車輛僅對應唯一類型的調節裝置。
還從專利FR-2.899.185可知一種調節裝置,其外殼具有的多個聯 接構件適于與互補聯接構件相配合,互補聯接構件被設置在車輛上的作為外殼的聯接件的場所的容器中。外殼聯接構件被設置在與半殼體聯結面正交的徑向平面上,以使它們占據半殼體的大部分表面,并限制外殼入口、出口或其它元件的定位可能性。另外,外殼聯接構件迫使聯接件在全部高度上耦接外殼。從而在如通常情況下當外殼配備有徑向入口和出口時,聯接件形成阻礙相對于外殼和聯接件的轉動的所有移動的障礙。另外,外殼與聯接件的接合是困難的,這是由于外殼應能夠穿過被設置在聯接件上的圓形腔室。最后如專利FR-2.899.185所示,盡管外殼上具有多個聯接構件,外殼在聯接件上僅具有唯一接合位置。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前述通用類型的調節裝置,其設計方案能夠容易地改變裝置入口、出口和固定部件的相對位置,而不會損壞脫氣處理裝置的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前述類型的調節裝置,其設計方案能夠通過簡單的轉動來改變相對于外殼和聯接件在360°上的定位,以任意改變外殼入口和出口的定位,以使所述裝置適用于任何類型的車輛。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前述類型的調節裝置,盡管外殼和其聯接件的彼此相對地定位有多種可能性,本設計方案能夠保持外殼表面的基本的自由度。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尤其用于機動車輛的熱力發動機冷卻回路的液相調節裝置,所述裝置一方面包括回轉外殼,所述回轉外殼可被定位在冷卻回路上,通常在發動機汽缸蓋和/或散熱器出口與發動機入口之間,所述回轉外殼由通過聯結面組裝的兩個半殼體形成,限定配備有至少一個冷卻流體入口和出口的封閉包殼,所述外殼 包括與所述外殼實施為單一構件的多個聯接構件;另一方面,包括至少一個聯接件,其承載至少一個互補聯接構件,用于將外殼固定到車輛,外殼的至少一個聯接構件適于在將聯接件接合于外殼的狀態下與所述聯接件承載的互補聯接構件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的多個聯接構件被設置在與半殼體之間的聯結面平行的平面上,且被圓周地分布在所述外殼的周邊上,外殼的各個聯接構件與由所述聯接件承載的互補聯接構件相配合,根據圍繞外殼的聯接件的角位置可選擇性地致動所述外殼的多個聯接構件,以在外殼的周邊的任何位置上將聯接件接合到外殼上。
帶聯接件的外殼聯接構件在外殼全外周上的定位能夠為聯接件在外殼上的接合提供較大范圍的位置選擇,以及因此相對位置、更具體地外殼的流體入口相對于外殼與聯接件的接合區域的位置的多種可能性,其中所述聯接構件被規則地分布或不圍繞所述外殼分布。
另外,外殼聯接構件在平行于半殼體的聯接面的平面上的定位能夠將聯接構件設置在附近,特別是在緊鄰半殼體的聯結面之處,使得外殼表面的其余部分空閑,以于此設置裝置良好運行所需的入口、出口和其它元件。
優選地,以切塊形狀實施外殼聯接構件,并以缺口或相反形狀實施聯接件承載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用于以卡口形式耦接外殼與聯接件。
因此以不同方式實施外殼聯接構件和由聯接件承載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其中的一些構件具有切塊形狀,另外的構件具有缺口形狀,用于以卡口形式耦接外殼與聯接件。
通過卡口類型聯接來接合聯接件與外殼,使在所述部件之間的接合容易和快速而無需使用工具。通過選擇切塊和缺口的互補形狀可簡 單地操作這樣的組合的鎖定,在將切塊插入缺口過程中可設置的難點的通過向操作員指示組件處于鎖定位置。
通常地,被設置在與半殼體的聯接面平行的平面上的外殼聯接構件被規則或不規則地分布在中心由外殼回轉軸線通過的環上,所述軸線本身與兩個半殼體的聯結面正交。而且,可實施聯接件在外殼上的360°定位和接合。
優選地,外殼聯接構件具有切塊形狀,且聯接件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具有缺口形狀,所述切塊在外殼的周邊以輻射地分布的形式形成外殼的徑向向外的突起。
各個切塊呈現大體平行六面體的方塊形狀,方塊上表面對應于基本平行于聯結面延伸的表面,且最接近聯結面的表面提供有傾斜的斜坡,以便于將切塊引導到聯接件的缺口中。
所述斜坡具有兩個不同的斜面,斜面之間的聯結區域形成在將切塊引導到缺口中時難以通過的點。
所述缺口被一個接另一個地設置在聯接件的凹陷彎曲段上,所述凹陷彎曲段形成中心通過外殼回轉軸線的環的一部分,在聯接件與外殼的接合狀態下,所述殼回轉軸線與半殼體聯結面正交,所述環的半徑基本等于外殼的多個聯接構件沿其設置的環的半徑。
優選地,通過相對于外殼和圍繞外殼回轉軸線的簡單轉動,就可以使外殼的多個聯接構件和聯接件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從彼此配合的位置轉向彼此相互解鎖或相反的位置,所述回轉軸線與半殼體聯結面正交。
為了完善組裝,所述外殼和聯接件被裝配有在聯接件與所述外殼 的接合狀態下、圍繞到聯接件的聯接區域的外殼的多個防松動部件。由于所述防松動部件,聯接件可具有臂的形狀,其一端以懸臂形式自外殼延伸,由于其重量圍繞聯接件的接合區域,因而沒有使外殼松動的風險。通常地,外殼的多個防松動部件和外殼的聯接構件被沿外殼回轉軸線軸向偏離,且被分別設置在中心位于外殼回轉軸線上的環上,所述回轉軸線與外殼的半殼體的聯結面正交。而且,防松動部件和聯接件的互補聯接構件可同時與防松動部件和外殼聯接構件相配合。
優選地,多個互補聯接構件和聯接件的多個防松動部件被設置在所述聯接件的凹陷彎曲輪廓上,所述彎曲輪廓為與外殼的凸出輪廓相互補的形狀,以與外殼的凸出輪廓相匹配。
通常地,外殼聯接構件由外殼的唯一和相同的半殼體承載,且優選地被鄰近聯結面設置。
優選地,被設置在包殼底部上的冷卻流體出口由連續壁包圍,連續壁在包殼內部限定腔室,流體圍繞腔室可在包圍所述腔室的凹腔內部循環,所述腔室/凹腔分隔壁為將中心定于外殼回轉軸線上的圓周壁,所述軸線與兩個半殼體聯結面正交且通過流體輸出孔。外殼的冷卻流體入口包括流體進料管道,所述流體進料管道在半殼體之一配備的浸管中連通于包殼內部,浸管自由端在所述包殼中被設置在腔室外部、且在凹腔中被設置在腔室/凹腔分隔壁的上邊緣或自由端之下,形成凹腔和浸管的邊壁的腔室/凹腔分隔壁和包殼限定壁得以配置,即針對特定的尺寸和外形得以配置,使得在當提供有浸管的半殼體圍繞與兩個半殼體的聯結面正交的外殼回轉軸線在360°上旋轉移動時,在半殼體聯結面相壓接的狀態下,浸管適于以圍繞腔室一整圈的方式經過凹腔。
附圖說明
參照附圖,通過對接下來實施例的閱讀,本實用新型將被更好地理解,其中:
圖1為聯結件未被組裝到調節裝置外殼上時的立體視圖;
圖2為在聯接件組裝到外殼上的狀態下圖1的調節裝置的立體視圖;
圖3為外殼的下半殼體和被組裝到所述半殼體上的聯接件的立體仰視圖;
圖4為單一聯接件的立體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上面提及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尤其用于機動車輛的熱力發動機冷卻回路的液相調節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回轉外殼1,即以回轉件形式實施,可定位在冷卻回路上,通常在發動機汽缸蓋和/或散熱器出口與發動機入口之間。所述回轉外殼1由通過聯結面9組裝的兩個半殼體2、3形成,并在組裝狀態下限定同樣可回轉的包殼。
在所示的示例中,包殼為大體球形形狀,各個半殼體2、3呈現大體半球形形狀。所述包殼還可為圓柱形形狀。通過至少一個流體入口4可向包殼供應冷卻流體,所述流體入口4包括流體進料管道,其在半殼體之一配備的浸管中連通于包殼內部,所述的半殼體之一如附圖中由2標示的上半殼體。一旦脫氣,通過被設置在附圖由3標示的另一半殼體上的包殼下部分上的流體出口5的中介流體可從包殼排出,其中所述另一半殼體還可稱為下半殼體。從包殼排放的流體返回被設置在發動機冷卻回路上且用于冷卻回路的加載的循環泵。換句話說,半殼體之一、即上半殼體2被設置有向包殼供應流體的供料入口4,且另一半殼體、即下半殼體3被設置有包殼流體出口5。所述外殼通常被稱為脫氣箱。
所述調節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聯接件10,用于將外殼1固定到車輛、更具體地固定到車輛底盤上。外殼1被裝配有與所述外殼1實施為單一構件的多個聯接構件7。至少一個聯接構件7適于在聯接件10與外殼1相接合的狀態下、與由所述聯接件10承載的互補聯接構件11 相配合。所述聯接件10通常為用合成材料注射成型或模壓成型的構件。用一個或多個元件實施所述聯接件10。所述聯接件10包括適于與外殼聯接構件7相配合的至少一個聯接構件11。
在所示示例中,所述聯接件10具有被并排設置的三個聯接構件11。
以表征本實用新型的方式,外殼1包括被設置在半殼體2、3之間的與半殼體2、3的聯結面9平行的面上的、且被圓周地分布在所述外殼1的周邊上的多個聯接構件7,外殼1的各個聯接構件7適于與由所述聯接件10承載的互補聯接構件11相配合。根據聯接件10圍繞外殼1的角位置,通過與由聯接件10承載的互補聯接構件11相配合,所述聯接構件7是可被選擇性地致動的,以在外殼1的周邊的任意位置處將聯接件10接合到外殼1。
在聯接件10具有唯一互補聯接構件11時,外殼1的聯接構件7可被個別地交替致動。
在聯接件10具有n個互補聯接構件11時,可通過n個構件組致動外殼1的聯接構件7,n為整數。
優選地且如圖所示,外殼1的聯接構件7被設置在環上,環的中心被設置在外殼回轉軸線上。
在所示的示例中,所述聯接構件7被以規則的方式分布在所述環上,即兩個聯接構件之間的間隔是常數。聯接構件7在環上的所述圓周設置能夠將聯接件10接合到外殼2的360°上的任意位置。
優選地,以不同方式實施外殼聯接構件7和由聯接件10承載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11,其中的一些構件具有切塊形狀,另外的構 件具有缺口形狀,用于以卡口形式耦接外殼1與聯接件10。
在所示示例中,外殼1的聯接構件7具有切塊形狀,且聯接件10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11具有缺口形狀。
顯而易見地,還可考慮相反的配置,即外殼1的聯接構件7具有缺口形狀,和聯接件10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11具有切塊形狀。
優選地,外殼1的聯接構件7是彼此相同的聯接構件。
在所示示例中,所述切塊以外殼1的周邊上輻射地分布的形式形成外殼1的徑向向外的突起。所述聯接構件7被設置在下半殼體3上且鄰近聯接面9。各個切塊呈現大體平行六面體的方塊形狀,方塊上表面對應基本平行于聯結面延伸的表面,且最接近聯結面的表面設置有傾斜的斜坡,以便于將切塊引導到聯接件的缺口中。所述斜坡具有兩個不同的斜面,斜面之間的聯接區域形成在將切塊引導到缺口中時難以通過的點,以具體化聯接構件的適當定位。聯接件10的各個缺口通過三個邊緣呈現鄰接腔的形式,第四個開啟的邊緣形成入口,外殼的切塊可通過入口而穿過缺口。所述缺口被一個接另一個地設置在聯接件的彎曲凹陷段上,以在聯接件10被接合到外殼1上的狀態下,形成中心通過外殼回轉軸的環的段,所述環的半徑與外殼1的聯接構件7沿其設置的環的半徑基本相同。
為了將聯接件10的互補聯接構件11與外殼1的聯接構件7相配合,只要將聯接件10的互補聯接構件11定位在外殼1的兩個聯接構件7之間的自由的間隔上,然后相對于外殼1和聯接件10圍繞外殼回轉軸線轉動,以能夠將外殼聯接構件7引導到聯接件10的聯接構件11中。通過相對于外殼和聯接件10圍繞外殼回轉軸線的簡單轉動,可以使一個或多個外殼1的聯接構件7或聯接件10的一個或多個互補聯接構件11從彼此配合的位置轉向彼此相互解鎖或相反的位置,其中所述 回轉軸線與半殼體組裝面或聯結面正交且通過外殼輸出孔。通常地,聯接件10具有的主體形狀延長至與外殼1接合的端部。外殼1的懸臂可能不合時宜地導致外殼1與聯接件10解除聯接。為了避免這種問題,外殼1和聯接件10被裝配有外殼1的防松動部件8、12,在聯接件10被接合到所述外殼1的狀態下,防松動部件8、12圍繞聯接件10的聯接區域。外殼1的多個防松動部件8和聯接件10的多個防松動部件12分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其中一個具有如舌片的公構件形狀,另一個具有如溝槽的母構件形狀,在聯接件10與所述外殼1的接合狀態下,公構件適于被插入母構件中。通常地,外殼1的防松動部件8和待與外殼1固定的啟始6的聯接構件7被沿外殼1的回轉軸線軸向偏離,且被分別設置在中心位于外殼1的回轉軸線上的環上,所述回轉軸線與外殼1的半殼體2、3的聯結面9正交。
在所示示例中,優選地由承載聯接構件的相同半殼體、即下半殼體承載外殼的防松動部件8。所述防松動部件8被再次設置在中心位于外殼回轉軸線上的環上且在與外殼聯結面相平行的平面上,其本身與外殼回轉軸線正交。所述外殼的防松動部件8具有源自外殼主體的舌片形狀,且在承載舌片的半殼體頂部方向上沿與外殼回轉軸線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形成側堞。因此所述外殼的防松動部件8在承載它們的半殼體上形成第二環,第二環與聯接構件形成的第一環相并齊。聯接件10的防松動部件12其本身被以設置在環上的環形斜坡形式加以實施,在聯接件10被連接到外殼上的狀態下,所述環的中心位于外殼回轉軸線上。
為了將外殼1的防松動部件8與聯接件10的防松動部件12相配合,按如下所述進行處理。首先將外殼1的防松動部件8設置在形成聯接件10的防松動部件12的斜坡或溝槽中,然后圍繞所述聯接區域移動聯接件10,以使聯接件10的互補聯接構件11位于外殼2的兩個聯接構件7之間的自由的間隔上。在聯接件10和外殼1之間操作圍繞外殼回轉軸線的相對轉動,以使外殼的防松動部件8在聯接件10的防 松動部件12中滑動,同時外殼2的聯接構件7穿過聯接件10的聯接構件11。因此接合結束。為了將聯接件10從外殼1分離,以相反方式操作即可。
應注意到,裝置的脫氣箱的效率主要取決于被設置在包殼底部上的輸出孔,輸出孔在包殼內部由連續限定壁包圍,流體圍繞腔室可在包圍所述腔室的凹腔內部循環。開啟于頂部的腔室分隔與浸管流通的輸出孔,浸管的自由端在所述包殼中被設置在腔室的外部、且在凹腔中、被設置在腔室/凹腔分隔壁的上邊緣或自由端之下,所述腔室/凹腔分隔壁還可被稱為腔室限定壁。浸管自由端被保持永久浸沉在呈現于凹腔中的流體中,在通過腔室限定壁上方的通道穿過腔室之前,流體在所述凹腔中循環。
腔室限定壁還起到腔室與凹腔分隔壁的作用,其必要地延長了液體在供料管道和輸出孔之間的包殼內部的路徑,以改善脫氣質量。
所述腔室/凹腔分隔壁為將中心定于外殼回轉軸線上的環形壁,所述回轉軸線與兩個半殼體的聯結面正交且通過流體輸出孔。形成凹腔和浸管的邊壁的腔室/凹腔分隔壁和包殼限定壁得以配置,即針對特定的尺寸和外形得以配置,使得當提供有浸管的半殼體在圍繞與兩個半殼體的聯結面正交的外殼回轉軸線在360°上旋轉移動時,在半殼體聯結面相壓接的狀態下,浸管適于以圍繞腔室一整圈的方式經過凹腔。
換句話說,在通過聯結面壓接半殼體的狀態下,和當圍繞與聯結面或半殼體組裝面正交的回轉軸線的相對于半殼體的旋轉的驅動,而不會對移動產生任何障礙時,浸管可圍繞腔室360°轉動,浸管自由端被設置在凹腔上并繞所述腔室一整圈。因此浸管自由端可在凹腔內部無障礙地跟隨360°的環形路徑。而且,可以以任何定位角度相互組裝半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