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發動機冷卻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發動機氣缸體的水套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發動機氣缸體水套結構的進水管腔大,在冷卻水進入氣缸套水套腔和機油冷卻器前,每缸各有1個上水孔直接進入氣缸蓋水套;同時在冷卻水進入機油冷卻器前,每缸各有1個引水孔連通氣缸套水套腔;冷卻水進入各缸氣缸套水套腔的流量少、各缸一致性差,氣缸套換熱效率低。并且,機油冷卻器布置在氣缸體側面進水總管的末端,機油冷卻器散熱片浸入在進水總管內,冷卻水到達機油冷卻器前,已經從各缸水套處、氣缸蓋上水口處分流,機油冷卻器散熱片處冷卻水流動性差、流速低,機油冷卻器散熱片換熱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布局合理,可有效提高發動機各缸冷卻效果的發動機氣缸體水套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發動機氣缸體的水套結構,包括氣缸體,所述的氣缸體一側設有相互獨立的機油冷卻器前水道腔和后水道腔,所述的前水道腔一端設有氣缸體進水口,另一端設有可與外掛式機油冷卻器相連的前水道腔出水口,所述的后水道腔一端設有可與外掛式機油冷卻器相連的后水道腔進水口;所述氣缸體內的每個缸均設有氣缸套水套腔,每個所述氣缸套水套腔上均設有與后水道腔相連通的水套腔引水口,相鄰所述的氣缸套水套腔之間設有將它們連通的連通口。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的前水道腔位于后水道腔的上方,前水道腔的氣缸體進水口位于所述氣缸體的前端,所述的前水道腔出水口和后水道腔進水口均位于所述氣缸體的后側。
進一步地,所述的水套腔引水口和連通口均位于所述氣缸套水套腔的底部,并且,所述的水套腔引水口均位于所述氣缸套水套腔的同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的水套腔引水口根據與后水道腔進水口之間距離的遠近具有使各氣缸套水套腔水流量基本一致的不同流通面積。
進一步地,所述的氣缸體有四個氣缸,后端兩個氣缸套水套腔的水套腔引水口的開口朝向所述的后水道腔進水口,所述氣缸體前端的兩個氣缸套水套腔的水套腔引水口的開口朝所述氣缸體的前端傾斜。
進一步地,所述各氣缸套水套腔的頂部左側均設有一對第一上水孔,各氣缸套水套腔的頂部右側均設有一個第二上水孔,并且,所述的第一上水孔和第二上水孔的流通面積不同。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水孔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第二上水孔的流通面積。
有益效果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中,發動機的冷卻水經氣缸體進水口壓入機油冷卻器的前水道腔,全部通過機油冷卻器的前水道腔出水口,流入外掛式機油冷卻器,充分冷卻機油后,通過機油冷卻器后水道腔進水口流入機油冷卻器后水道腔,機油冷卻器散熱片處的冷卻水流動性好,流速高,各缸冷卻水一致性好,機油冷卻器的換熱效率更高;
2、本發明中,氣缸體各缸的氣缸套水套腔與后水道腔之間設有將它們連通的水套腔引水口,各缸的水套腔引水口的引入方向、流通面積不同,可提升各缸冷卻水流量的均勻性和缸與缸之間冷卻水流速的均勻性;
3、本發明中,在相鄰的氣缸套水套腔之間設有將其連通的連通口,既可以起到平衡各缸冷卻水的作用,又可以減少缸套體積,從而提高水套內冷卻水的流速和散熱效率;
4、本發明通過在氣缸套水套腔兩側分別設置不同數量和流通面積的第一上水孔和第二上水孔,縮小各缸氣缸套水套腔和氣缸蓋水套內冷卻水的流速偏差,不用通過氣缸蓋墊片過水孔直徑來調節冷卻水的流速,實用性強,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氣缸體的軸測圖;
圖2為本發明氣缸體機油冷卻器前水道腔的局部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氣缸體機油冷卻器后水道腔的局部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氣缸體水套芯組合的軸測圖;
圖5為本發明氣缸體機油冷卻器前水道芯的俯視圖;
圖6為本發明氣缸體機油冷卻器后水道芯的俯視圖;
圖7為本發明氣缸體氣缸套水套芯的軸測圖。
其中:1-氣缸體、2-氣缸體進水口、3-前水道腔出水口、4-后水道腔進水口、5-水套腔引水口、6-連通口、7-第一上水孔、8-第二上水孔、a-前水道腔、b-后水道腔、c-氣缸套水套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中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參閱圖1-7,本發明的一種發動機氣缸體的水套結構,包括氣缸體1,在氣缸體1的一側設有相互獨立的機油冷卻器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在前水道腔a的一端設有氣缸體進水口2,另一端設有可與外掛式機油冷卻器相連的前水道腔出水口3,在后水道腔b的一端設有可與外掛式機油冷卻器相連的后水道腔進水口4,發動機的冷卻水經氣缸體1的氣缸體進水口2壓入機油冷卻器的前水道腔a,然后全部通過機油冷卻器前水道腔出水口3,流入外掛式機油冷卻器進行充分冷卻,最后通過機油冷卻器的后水道腔進水口4流入機油冷卻器后水道腔b;氣缸體1內的每個缸均設有氣缸套水套腔c,對應各缸的氣缸套水套腔c上均設有與后水道腔b相連通的水套腔引水口5,使后水道腔b的冷卻水充分流入氣缸套水套腔c內,確保各缸具有充足的冷卻水,同時,相鄰氣缸套水套腔c之間設有將它們連通的連通口6,既起到平衡各缸冷卻水的作用,又可以減少缸套的體積,從而提高水套內冷卻水流速,提升散熱效率。本發明中的發動機冷卻水全部通過外掛式機油冷卻器,機油冷卻器散熱片處的冷卻水流動性好、流速高,機油冷卻器的換熱效率高;經過機油冷卻器后的冷卻水全部進入氣缸套水套腔c,冷卻水流量大、流速快、各缸一致性好,氣缸套水套腔c換熱效率高,冷卻效果好。
具體的,其前水道腔a位于后水道腔b的上方,并且,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均自發動機氣缸體1的前端向氣缸體1的后端橫向并列布置,前水道腔a的氣缸體進水口2位于氣缸體1的前端,前水道腔出水口3和后水道腔進水口4均位于氣缸體1的后側,利于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與外掛式機油冷卻器連接,合理優化了發動機氣缸體1的水套結構,其水套腔引水口5和連通口6均位于氣缸套水套腔c的底部,并且,對應各缸氣缸套水套腔c的水套腔引水口5均位于氣缸套水套腔c的同一側,便于設置前水道腔a和后水道腔b,使整個氣缸體1的水套結構更加緊湊;其水套腔引水口5根據與后水道腔進水口4之間距離的遠近具有使各氣缸套水套腔c水流量基本一致的不同流通面積,并且,其氣缸體1具有四個氣缸,后端兩個氣缸套水套腔c的水套腔引水口5的開口朝向后水道腔進水口4,前端兩個氣缸套水套腔c的水套腔引水口5的開口朝氣缸體1的前端傾斜,通過改變水套腔引水口5的引入方向和流通面積,提升各缸冷卻水流量、流速的均勻性,達到平衡各氣缸套水套腔c的水流量一致性,從而提高散熱效率。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各氣缸套水套腔c的頂部左側設有一對第一上水孔7各氣缸套水套腔c的頂部右側設有一個第二上水孔8,其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均與氣缸蓋水套相連通,用于將冷卻水流通到氣缸套水套中去,以構成完整的發動機冷卻系統;其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的流通面積不同,具體的,第一上水孔7的流通面積大于第二上水孔8的流通面積,通過在氣缸套水套腔c的兩側分別設置不同數量和流通截面積的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縮小各缸氣缸套水套腔c和氣缸蓋水套內冷卻水的流速偏差,在具體的應用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上水孔的大小,保證水流的通暢和流量控制,不用通過氣缸蓋墊片過水孔直徑來調節冷卻水流速,實用性強,同時,其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可通過機加工實現,結構簡單,制作方便,成本較低。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是:發動機的冷卻水經氣缸體進水口2壓入機油冷卻器前水道腔a,全部通過機油冷卻器前水道腔出水口3流入外掛式機油冷卻器;經充分冷卻機油后,通過機油冷卻器后水道腔進水口4流入機油冷卻器后水道腔b;然后通過氣缸套水套腔c的水套腔引水口5流入氣缸套水套腔c。其中,相鄰氣缸套水套腔c之間設置有連通口6,連通口6可以平衡相鄰兩缸之間的冷卻水流量;最后冷卻水通過設置在氣缸套水套腔c頂部的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流入氣缸蓋水套。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不同水套引水口5的位置朝向和流通面積,提高各缸氣缸套水套腔c的冷卻水的流量一致性,通過在氣缸套水套腔c兩側分別設置不同數量和流通面積的第一上水孔7和第二上水孔8,可縮小各缸氣缸套水套腔c和氣缸蓋水套內冷卻水流速偏差。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