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油泵的調速機構的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油泵的調速 機構的正負校正機構。
背景技術:
柴油發動機穩定的在操控人員需要的工況運轉,其燃油系統都需要調速機構。調速機構中使油量隨著轉速的減少而略有減少的為負校正。
VE型分配泵中,負校正機構是調速器的選配結構,它由負校正由負校正支架、負校正桿、O型圈、負校正內彈簧、負校正調整小墊片、負校正定位小墊片、負校正外彈簧、負校正定位墊片和負校正調整墊片組成。
現有方案雙彈簧負校正存在的缺點:
第一,內、外簧起作用行程都由負校正桿大第一軸肩高度決定,內簧行程從0.4mm~1.9mm,每0.1mm一檔,總共有16種,外彈簧行程從0.4~2mm,每0.1mm一檔,總共17種,內外簧組合出272種;造成負校正桿品種繁多;
第二,由于起作用時刻O型圈與負校正支架間存在間隙,再加上O型圈的彈性,內彈簧起作用行程過大時,負校正桿易脫出負校正支架孔,造成大臺階面卡在負校正支架處,使負校正作用失效。
第三,內、外簧設計時采用相反的旋向設計,因此兩個彈簧不會相互干涉。而定位第一調整墊片7外徑小于調整墊片,正常起作用時負校正調整小墊片要穿過負校正調整墊片。由于沒有導向作用,且調整墊片內徑大于負校正桿直徑很多,當兩者的同軸度較差時,如圖4所示,負校正定位小墊片無法穿過調整墊片,這就使調整墊片同時起了定位墊片的作用,使內簧起作用行程變小,影響一致性及穩定性。
第四、由于外彈簧與負校正桿之間同軸度無法保證,調整第一調整墊片7易與負校正外彈簧干涉,使負校正作用不穩定。如圖3所示,為正常狀態下力值與位移曲線;圖4中在位移0.8~1.5mm位移處,力值低于標準,形成一個凹坑,這是由于負校正調整小墊片與外彈簧干涉造成的,當發生干涉時,內彈簧作用力通過墊片作用在外彈簧上,使作用在負校正桿上的力值比規范小。當負校正桿繼續移動,負校正調整第一調整墊片7越過外彈簧鋼絲,干涉消失,負校正桿收到的彈簧力也恢復正常。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VE型分配泵及其調速器和一種VE型分配泵雙彈簧負校正機構;避免了負校正桿在內簧大行程狀態時的失去導向作用的缺點,保證了生產一致性和穩定性,產品生產效率及質量較高。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VE型分配泵雙彈簧負校正機構,包括:負校正支架、負校正桿、內彈簧以及外彈簧;其中,所述負校正桿的兩端分別架設在所述正負校正支架上,并且,負校正支架可在負校正桿上來回移動,位于負校正支架之間的負校正桿上沿桿徑方向依次套接內彈簧和外彈簧;
所述負校正桿為階梯軸,所述階梯軸包括軸頭、第一軸肩、第二軸肩以及軸冒;所述軸頭用于供所述內彈簧導向;
所述第一軸肩用于供外彈簧導向,第一軸肩的長度不小于2mm;
所述軸冒用于對所述負校正支架X方向位移進行限位;
所述軸頭伸出負校正支架外的一端上設有用于對負校正支架Y方向位移進行限位的軸用擋圈。
所述內彈簧一端連接在負校正支架一側側壁上,另一端抵觸在軸頭與第一軸肩之間的第一變徑臺階處;所述外彈簧一端連接在負校正支架一側側壁上,另一端抵觸在負校正支架的另一側側壁上。
所述內彈簧與第一變徑臺階之間設有用于調節內彈簧預緊力的第一調整墊片;所述第一軸肩上設有用于調節外彈簧預緊力的第二調整墊片,并且,所述第二調整墊片與第一軸肩間滑動配合連接,第二調整墊片外徑大于第二軸肩的直徑。
所述負校正桿上還套接有彈簧座,所述彈簧呈環狀階梯結構,所述環狀階梯結構包括高度較低的第一圓環臺階層和高度較高的第二圓環臺階層,所述第二圓環臺階層與第一調整墊片之間連接所述內彈簧;所述第一圓環臺階層與第二調整墊片之間連接所述外彈簧。
第一圓環臺階層的外徑與第二調整墊片的外徑相同;所述第二圓環臺階層的外徑與第一調整墊片的外徑相同。
所述負校正桿的軸頭伸出負校正支架外的一端上設有環形凹槽,所述軸用擋圈設置在所述環形凹槽內。
一種VE型分配泵調速器,包括調速支架組件和所述的負校正機構,所述負矯正機構安裝在所述調速支架組件上。
一種VE型分配泵,包括調速器和所述的負校正機構,所述負校正機構安裝在所述調速器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用軸用擋圈代替O型圈,避免了負校正桿在內簧大行程狀態時的失去導向作用的缺點。
2、本方案設計了外彈簧彈簧座,并增大負校正桿第一軸肩直徑,使負校正桿第一軸肩起到彈簧座作用,保證了外彈簧安裝的同軸度,避免了機構工作時外彈簧與調整墊片干涉的缺點.
3、提高了負校正內彈簧有效的作用行程,內彈簧起作用行程最大可設計到1.9mm,不會出現大臺階失去導向作用的情況。
4、本方案雙彈簧負校正機構避免了兩個彈簧作用時的有害的干涉,保證了內彈簧和外彈簧工作穩定性及一致性。
5、減少負校正桿品種數量,總共負校正桿只需20中即可覆蓋目前非道路使用,減低管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VE型分配泵雙彈簧負校正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負校正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正常狀態下力值與位移曲線;
圖4為現有VE型分配泵結構下力值與位移曲線;
圖5為負校正調整墊片同軸度差時影響負校正內簧作用行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負校正支架;2為負校正桿;3為內彈簧;4為外彈簧;5為軸用擋圈;6為彈簧座;7為第一調整墊片;8為第二調整墊片;21為軸頭;22為第一軸肩;23為第二軸肩;24為軸冒;25為環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和技術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發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無需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VE型分配泵雙彈簧負校正機構,包括:負校正支架1、負校正桿2、內彈簧3以及外彈簧4;其中,所述負校正桿2的兩端分別架設在所述正負校正支架1上,并且,負校正支架1可在負校正桿2上來回移動,位于負校正支架1之間的負校正桿2上沿桿徑方向依次套接內彈簧3和外彈簧4;所述負校正桿2為階梯軸,所述階梯軸包括軸頭21、第一軸肩22、第二軸肩23以及軸冒24;所述軸頭21用于供所述內彈簧3導向;所述第一軸肩22用于供外彈簧4導向,第一軸肩22的長度不小于2mm;所述軸冒24用于對所述負校正支架1X方向位移進行限位;所述軸頭21伸出負校正支架1外的一端上設有用于對負校正支架1Y方向位移進行限位的軸用擋圈5。
所述內彈簧3一端連接在負校正支架1一側側壁上,另一端抵觸在軸頭21與第一軸肩22之間的第一變徑臺階處;所述外彈簧4一端連接在負校正支架1一側側壁上,另一端抵觸在負校正支架1的另一側側壁上。
所述內彈簧3與第一變徑臺階之間設有用于調節內彈簧3預緊力的第一調整墊片7;所述第一軸肩22上設有用于調節外彈簧4預緊力的第二調整墊片8,并且,所述第二調整墊片8與第一軸肩22間滑動配合連接,第二調整墊片8外徑大于第二軸肩23的直徑。負校正支架1在調速滑套隨轉速增大逐漸增大的作用力下向右運動,依次克服內彈簧3和外彈簧4作用力,內彈簧剛度和外彈簧剛度決定了負校正支架移動位移與轉速變化的斜率,而內外彈簧作用起始和結束轉速分別由內彈簧預緊力和起作用行程決定。內彈簧預緊力越大,起作用需要克服的彈簧力越大,起作用轉速越高,反之亦然。
外彈簧預緊力可通過加減第二調整墊片8的厚度來調節,內彈簧可通過加減第一調整墊片7的厚度來調節。內外彈簧作用行程由第二軸肩23和第一軸肩22的高度決定。
作為本發明VE型分配泵雙彈簧負校正機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負校正桿2上還套接有彈簧座,所述彈簧呈環狀階梯結構,所述環狀階梯結構包括高度較低的第一圓環臺階層和高度較高的第二圓環臺階層,所述第二圓環臺階層與第一調整墊片7之間連接所述內彈簧3;所述第一圓環臺階層與第二調整墊片8之間連接所述外彈簧4。
作為本發明VE型分配泵雙彈簧負校正機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選方案,第一圓環臺階層的外徑與第二調整墊片8的外徑相同;所述第二圓環臺階層的外徑與第一調整墊片7的外徑相同。
作為本發明VE型分配泵雙彈簧負校正機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負校正桿2的軸頭21伸出負校正支架1外的一端上設有環形凹槽,所述軸用擋圈5設置在所述環形凹槽內。
一種VE型分配泵調速器,包括調速支架組件和所述的負校正機構,所述負矯正機構安裝在所述調速支架組件上。
一種VE型分配泵,包括調速器和所述的負校正機構,所述負校正機構安裝在所述調速器上。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第二軸肩直徑φ6,第一軸肩直徑φ5,第一軸肩同時可起到外彈簧導向作用,配合彈簧座(第二圓環臺階層直徑也是φ5),保證外彈簧與負校正桿的安裝同軸度;且調整第一調整墊片7外徑為φ4.8,不會與外彈簧發生干涉;
負校正桿第一軸肩直徑為φ5;外彈簧內徑>φ5;外彈簧不受力情況下,自然長度一般設計為11mm,如果調整墊片厚度較大,可加長設計;
內彈簧內徑>φ3,外徑<φ5;內彈簧在不受力情況下,自然長度一般設計為9mm;如果調整小墊片厚度較大,可加長設計;
負校正桿第一軸肩始終高出第二調整墊片,使第一軸肩同時起到外簧導向作用;
第一軸肩的長度設計為2mm和3mm兩種,第一軸肩長2mm用于內彈簧行程0~1mm;第一軸肩長3mm用于內彈簧行程1~2mm;
環形凹槽的位置配合第一軸肩長度設計為兩種:16.6mm對應3mm長的第一軸肩長度,15.6mm對應2mm第一軸肩長度;
進一步的,第一圓環臺階層的外徑與第二調整墊片8的外徑相同;所述第二圓環臺階層的外徑與第一調整墊片7的外徑相同。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VE型分配泵調速器,包括調速支架組件,包括所述的負校正機構,所述負矯正機構安裝在所述調速支架組件上。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VE型分配泵,包括調速器,包括所述的負校正機構,所述負校正機構安裝在所述調速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