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外環和內環由沿周向以預定間隔配置的多個靜葉片連結而成的靜葉片單元及具有多個靜葉片和多個動葉片并使用蒸汽驅動轉子旋轉的汽輪機。
背景技術:
通常的汽輪機構成為,作為旋轉軸的轉子旋轉自如地支撐于外殼,在該轉子的外周部設有動葉片,另一方面,在外殼設有靜葉片,該動葉片和靜葉片在蒸汽通路交替地配設有多級。因此,當蒸汽在蒸汽通路內流動時,該蒸汽能夠被靜葉片整流并經由動葉片驅動轉子旋轉。
在這樣的汽輪機中,在低壓汽輪機的最末級葉柵中,蒸汽成為與水滴(疏水)混合的濕蒸汽,因此產生因該濕蒸汽而引起的損失。另外,因濕蒸汽所含有的水滴與高速地旋轉的動葉片碰撞而導致在該動葉片的端部產生腐蝕(侵蝕)。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加熱靜葉片、支撐該靜葉片的端部的外環和內環的技術例如記載于下述專利文獻。在各專利文獻所記載的汽輪機中,將蒸汽向外環的中空部供給,通過多個靜葉片的中空部而向內環的中空部供給,并再次通過多個靜葉片的中空部而返回到外環的中空部并排出,利用蒸汽來加熱靜葉片、外環及內環。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480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103008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上述各專利文獻所記載的技術是通過使蒸汽在外環的中空部、靜葉片的中空部及內環的中空部中流通來加熱外環、靜葉片及內環的。然而,為了防止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僅通過加熱易于產生腐蝕的區域而無需加熱外環、靜葉片及內環的全部區域,就可以充分發揮抑制腐蝕的效果。另一方面,用于加熱的蒸汽是從鍋爐、汽輪機等抽出的氣體,大量地使用該蒸汽會產生能量的損失,導致熱效率的降低。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通過高效地使用蒸汽來抑制因濕蒸汽而產生的腐蝕并且抑制熱效率的降低的靜葉片單元及汽輪機。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用于實現上述的目的的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是外環和內環由沿周向以預定間隔配置的多個靜葉片連結而成的靜葉片單元,所述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具有:蒸汽外環入口部,設于所述外環的空洞部;蒸汽外環出口部,在周向上與所述蒸汽外環入口部隔開地設于所述外環的空洞部;及第一蒸汽通路,在所述外環的空洞部內將所述蒸汽外環入口部與所述蒸汽外環出口部連通。
因此,將蒸汽外環入口部和蒸汽外環出口部在周向上隔開地設于外環的空洞部,并通過第一蒸汽通路將蒸汽外環入口部和蒸汽外環出口部連通,向蒸汽外環入口部供給的蒸汽通過位于外環的空洞部內的第一蒸汽通路而從蒸汽外環出口部排出。因此,蒸汽通過第一蒸汽通路而非外環的空洞部,因此通過以較少的蒸汽量僅在所需部位加熱外環、靜葉片,減少使用的蒸汽量,高效地使用較少的蒸汽,能夠適當地抑制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
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通路沿所述外環的空洞部中的內周側配置。
因此,通過沿外環的空洞部中的內周側配置第一蒸汽通路,能夠利用蒸汽來加熱外環的內周側即靜葉片單元中的靜葉片的外環側的端部,能夠高效地加熱疏水易于較多地附著的部位。
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通路由管構成。
因此,通過將第一蒸汽通路設為管,能夠容易地在外環的空洞部內配置第一蒸汽通路,能夠減少制造成本。
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外環入口部具有:所述空洞部的一部分被一對入口分隔板劃分而成的外環入口集管及設于所述外環且與所述外環入口集管連通的蒸汽供給口,所述蒸汽外環出口部具有:所述空洞部的一部分被一對出口分隔板劃分而成的外環出口集管及設于所述外環且與所述外環出口集管連通的蒸汽排出口。
因此,作為蒸汽外環入口部,設置被入口分隔板劃分而成的外環入口集管,并且作為蒸汽外環出口部,設置被出口分隔板劃分而成的外環出口集管,從而能夠容易地將來自外部的蒸汽向蒸汽外環入口部供給,并且能夠容易地從蒸汽外環出口部排出蒸汽,另外,能夠容易地將第一蒸汽通路的端部與蒸汽外環入口部和蒸汽外環出口部連結。
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環的空洞部與所述外環入口集管及所述外環出口集管相鄰地設置疏水排出部,所述疏水排出部與所述靜葉片的中空部連通。
因此,通過使與外環入口集管及外環出口集管相鄰地設于外環的空洞部的疏水排出部與靜葉片的中空部連通,能夠容易地將進入到靜葉片的中空部的疏水從疏水排出部向外部排出。
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靜葉片單元設有:蒸汽內環入口部,設于所述內環的空洞部;蒸汽內環出口部,在周向上與所述蒸汽內環入口部隔開地設于所述內環的空洞部;入口連通路,設于所述靜葉片內,將所述蒸汽外環入口部與所述蒸汽內環入口部連通;出口連通路,設于所述靜葉片內,將所述蒸汽外環出口部與所述蒸汽內環出口部連通;及第二蒸汽通路,在所述內環的空洞部內將所述蒸汽內環入口部與所述蒸汽內環出口部連通。
因此,將蒸汽內環入口部和蒸汽內環出口部在周向上隔開地設于內環的空洞部,通過靜葉片的入口連通路將蒸汽外環入口部與蒸汽內環入口部連通,并且通過靜葉片的出口連通路將蒸汽外環出口部與蒸汽內環出口部連通,通過第二蒸汽通路將蒸汽內環入口部與蒸汽內環出口部連通。向蒸汽外環入口部供給的蒸汽從入口連通路流向蒸汽內環入口部,通過位于內環的空洞部內的第二蒸汽通路而流向蒸汽內環出口部,并經由出口連通路而從蒸汽外環出口部排出。因此,蒸汽通過第二蒸汽通路而非內環的空洞部,因此通過以較少的蒸汽的使用量僅在所需部位加熱內環、靜葉片,減少使用的蒸汽量,高效地使用較少的蒸汽,能夠適當地抑制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
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汽通路沿所述內環的空洞部中的外周側配置。
因此,通過沿內環的空洞部中的外周側配置第二蒸汽通路,能夠利用蒸汽加熱內環的外周側即靜葉片單元中的靜葉片的內環側的端部,能夠高效地加熱疏水易于較多地附著的部位。
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汽通路由管構成。
因此,通過將第二蒸汽通路設為管,能夠容易地在內環的空洞部內配置第二蒸汽通路,能夠減少制造成本。
另外,本發明的汽輪機的特征在于,所述汽輪機具有:外殼;旋轉自如地支撐于所述外殼內的轉子;動葉片的基端部支撐于所述轉子且在所述轉子的周向上以預定間隔配置多個動葉片而成的多級動葉片單元;及靜葉片的基端部與頂端部支撐于所述外殼且在所述轉子的周向上以預定間隔配置多個靜葉片而成的多級靜葉片單元,使用前述靜葉片單元作為所述多級靜葉片單元中的最末級的靜葉片單元。
因此,在最末級的靜葉片單元中,蒸汽通過蒸汽通路而非外環的空洞部,因此通過以較少的蒸汽的使用量僅在所需部位加熱外環、內環及靜葉片,減少使用的蒸汽量,高效地使用較少的蒸汽,能夠適當地抑制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能夠提高汽輪機的熱效率。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及汽輪機,將蒸汽外環入口部和蒸汽外環出口部在周向上隔開地設于外環的空洞部,通過第一蒸汽通路將蒸汽外環入口部與蒸汽外環出口部連通,因此通過減少使用的蒸汽量,高效地使用較少的蒸汽,能夠適當地抑制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汽輪機中的靜葉片單元的概略圖。
圖2是靜葉片單元的主視圖。
圖3是外環中的蒸汽入口部的剖視圖。
圖4是圖3的IV-IV剖視圖。
圖5是內環中的蒸汽入口部的剖視圖。
圖6是圖5的VI-VI剖視圖。
圖7是管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汽輪機的概略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及汽輪機的優選的實施方式。此外,本發明并不局限于該實施方式,另外,在具有多個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也包括組合并構成各實施方式的情況。
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汽輪機的概略結構圖。
在汽輪機中,如圖8所示,外殼11形成為中空形狀,轉子12被多個軸承13支撐為旋轉自如。該轉子12在外殼11的內部沿軸向以預定間隔在外周部設有多個動葉片單元14。該動葉片單元14由沿軸向以預定間隔設于轉子12的外周部的多個盤片15和沿周向固定于各盤片15的外周部的多個動葉片16構成。
另外,外殼11在內部沿轉子12的軸向以預定間隔設有多個靜葉片單元17。該靜葉片單元17由沿軸向以預定間隔配置于轉子12的外周部的多個外環18和內環19及以連結各外環18與各內環19的方式沿周向固定的多個靜葉片20構成。這樣,動葉片單元14和靜葉片單元17在轉子12的軸向上交替配置。
另外,外殼11在配設有該多個動葉片單元14和多個靜葉片單元17的通路中形成有蒸汽通路21。并且,外殼11設有與蒸汽通路21連通的蒸汽供給口22和蒸汽排出口23。
因此,當從蒸汽供給口22向蒸汽通路21供給蒸汽時,該蒸汽通過多個動葉片單元14及靜葉片單元17,從而能夠經由各動葉片單元14而驅動轉子12旋轉。該轉子12與未圖示的發電機連結,能夠驅動發電機進行發電。
然而,在低壓汽輪機的最末級葉柵,蒸汽成為包含疏水的濕蒸汽。該疏水多與靜葉片20的外環18側的端部(以下,稱作外環側端部)及靜葉片20的內環19側的端部(以下,稱作內環側端部)碰撞而附著,從此處飛散的疏水與高速地旋轉的動葉片16碰撞而產生腐蝕(侵蝕)。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蒸汽在構成靜葉片單元17的外環18、內環19及靜葉片20內流動,僅加熱外環18、內環19及靜葉片20的所需部分,從而抑制了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汽輪機中的靜葉片單元的概略圖,圖2是靜葉片單元的主視圖,圖3是外環中的蒸汽入口部的剖視圖,圖4是圖3的IV-IV剖視圖,圖5是內環中的蒸汽入口部的剖視圖,圖6是圖5的VI-VI剖視圖,圖7是管的剖視圖。
如圖1及圖2所示,最末級中的靜葉片單元17以外環(分割環)18和內環(護環)19由沿周向以預定間隔配置的多個靜葉片20連結的方式而構成。外環18形成為環狀,外周部固定于外殼11(參照圖8)的框架31,從而截面形成為筒形狀。該外環18在內部固定有沿著周向的隔壁32,從而劃分形成有第一加熱室(空洞部)33和第一疏水排出室(疏水排出部)34。
另一方面,內環19形成為直徑比外環18小的環狀,截面形成為筒形狀。該內環19在內部固定有沿著周向的隔壁35,從而劃分形成有第二加熱室(空洞部)36和第二疏水排出室(疏水排出部)37。
外環18在第一加熱室33設有蒸汽外環入口部41,并且以在周向上與蒸汽外環入口部41隔開的方式設有蒸汽外環出口部42。在本實施方式中,該蒸汽外環入口部41和蒸汽外環出口部42以大致隔開90度的方式設于外環18,從而分別各設有四個。并且,在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內,蒸汽外環入口部41與蒸汽外環出口部42由第一蒸汽通路43連通。
該第一蒸汽通路43沿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中的內周側配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各第一蒸汽通路43配置為與蒸汽通路21側的內周面接觸。
具體地進行說明,如圖3及圖4所示,蒸汽外環入口部41形成為第一加熱室33的一部分被一對入口分隔板44、45劃分而成的外環入口集管46。并且,蒸汽外環入口部41設有從外周側貫通外環18并與外環入口集管46連通的蒸汽供給口47,并且設有從蒸汽供給口47貫通內周側的蒸汽供給口48。并且,第一蒸汽通路43沿形成于第一加熱室33的內周側的凹部33a內配置,端部貫通入口分隔板45的中央部并被固定。此外,多個第一蒸汽通路43通過固定配件49以預定間隔固定于第一加熱室33的內周側。
另外,雖未圖示,蒸汽外環出口部42形成為與蒸汽外環入口部41大致相同的結構,形成為第一加熱室33的一部分被一對出口分隔板劃分而成的外環出口集管,并設有從外部貫通外環18并與外環出口集管連通的蒸汽排出口50(參照圖2)。并且,第一蒸汽通路43沿第一加熱室33的內周側配置,端部貫通出口分隔板的中央部并被固定。
如圖7所示,第一蒸汽通路43由管構成。即,第一蒸汽通路43由沿中心部設置的管主體43a和在該管主體43a的外周部形成為環狀的多個皺褶部43b構成。多個皺褶部43b以預定間隔設于管主體43a的長邊方向上并與內部連通。
另外,如圖1及圖2所示,內環19在第二加熱室36設有蒸汽內環入口部51,并且以在周向上與蒸汽內環入口部51隔開的方式設有蒸汽內環出口部52。在本實施方式中,該蒸汽內環入口部51和蒸汽內環出口部52以大致隔開90度的方式設于內環19,從而分別各設有四個。并且,蒸汽內環入口部51配置為在外環18及內環19的徑向上與蒸汽外環入口部41相向,蒸汽內環出口部52配置為在外環18及內環19的徑向上與蒸汽外環出口部42相向。并且,在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內,蒸汽內環入口部51與蒸汽內環出口部52由第二蒸汽通路53連通。
該第二蒸汽通路53沿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中的外周側配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三個),各第二蒸汽通路53配置為與蒸汽通路21側的外周面接觸。
具體地進行說明,如圖5及圖6所示,蒸汽內環入口部51形成為第二加熱室36的一部分被一對入口分隔板54、55劃分而成的內環入口集管56,設有從靜葉片20側貫通內環19并與內環入口集管56連通的蒸汽供給口57。并且,第二蒸汽通路53沿形成于第二加熱室36的外周側的凹部36a內配置,端部貫通入口分隔板55的中央部并被固定。此外,多個第二蒸汽通路53通過固定配件59以預定間隔固定于第二加熱室36的外周側。
另外,雖未圖示,蒸汽內環出口部52形成為與蒸汽內環入口部51大致相同的結構,形成為第二加熱室36的一部分被一對出口分隔板劃分而成的內環出口集管,設有從靜葉片20側貫通內環19并與內環出口集管連通的蒸汽排出口。并且,第二蒸汽通路53沿第二加熱室36的外周側配置,端部貫通出口分隔板的中央部并被固定。
此外,與第一蒸汽通路43同樣,第二蒸汽通路53由管構成,且由沿中心部設置的管主體和在該管主體的外周部形成為環狀的多個皺褶部構成。
如圖2所示,多個靜葉片20形成為大致相同的結構,并在內部形成有中空部61。該多個靜葉片20中的預定的中空部61作為將蒸汽外環入口部41與蒸汽內環入口部51連通的入口連通路61a發揮功能。另外,多個靜葉片20中的預定的中空部61作為將蒸汽外環出口部42與蒸汽內環出口部52連通的出口連通路61b發揮功能。
此外,如圖1所示,外環18通過隔壁32劃分出第一加熱室33和第一疏水排出室34,第一疏水排出室34與各靜葉片20的中空部61連通,并且與疏水排出通路71連通。另外,內環19通過隔壁35劃分出第二加熱室36和第二疏水排出室37,第二疏水排出室37與各靜葉片20的中空部61連通,并且與疏水排出通路(省略圖示)連通。第一疏水排出室34及第二疏水排出室37儲存有從設于靜葉片20的狹縫(省略圖示)進入的疏水。并且,儲存的疏水從疏水排出通路被排出。
從鍋爐、汽輪機等抽出的蒸汽從外環18中的各蒸汽供給口47向各蒸汽外環入口部41供給。向各蒸汽外環入口部41供給的蒸汽通過位于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的多個第一蒸汽通路43而流向蒸汽外環出口部42,并從該蒸汽外環出口部42的蒸汽排出口50向外部排出。因此,如圖1所示,蒸汽通過沿著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中的內周側的第一蒸汽通路43,因此利用該蒸汽經由第一加熱室33(第一蒸汽通路43)加熱外環18的內周側,并加熱各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
另外,如圖2所示,向各蒸汽外環入口部41供給的蒸汽通過與其相向的靜葉片20的入口連通路61a而向內環19中的各蒸汽內環入口部51供給。向各蒸汽內環入口部51供給的蒸汽通過位于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的多個第二蒸汽通路53而流向蒸汽內環出口部52。并且,該蒸汽內環出口部52的蒸汽通過與其相向的靜葉片20的出口連通路61b而流向外環18中的蒸汽外環出口部42,從該蒸汽外環出口部42的蒸汽排出口50向外部排出。因此,如圖1所示,蒸汽通過沿著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中的外周側的第二蒸汽通路53,從而利用該蒸汽經由第二加熱室36(第二蒸汽通路53)加熱內環19的外周側,并加熱各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
當在蒸汽通路21中流動的蒸汽到達最末級的靜葉片20時,形成為濕蒸汽,該濕蒸汽所含有的疏水與最末級的靜葉片20中的外環18、內環19碰撞并附著。特別是在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及內環側端部附著有較多的疏水,但是此時,外環18、內環19、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及內環側端部被通過各蒸汽通路43、53的蒸汽加熱,因此附著的疏水再次蒸發而形成為蒸汽。不會產生從靜葉片20飛散的疏水與動葉片16碰撞的情況,從而抑制了動葉片16處的腐蝕。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在外環18和內環19由沿周向以預定間隔配置的多個靜葉片20連結而成的靜葉片單元17中設置有:蒸汽外環入口部41,設于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蒸汽外環出口部42,在周向上與蒸汽外環入口部41隔開地設于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及第一蒸汽通路43,在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內將蒸汽外環入口部41與蒸汽外環出口部42連通。
因此,向蒸汽外環入口部41供給的蒸汽通過位于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內的第一蒸汽通路43而從蒸汽外環出口部42排出,因此能夠利用蒸汽加熱外環18,能夠加熱各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因此,即使在蒸汽通路21中流動的濕蒸汽所含有的疏水附著于最末級的外環18、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由于外環18、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被加熱而形成為高溫,因此附著的疏水也會蒸發而形成為蒸汽,從而抑制了后級的動葉片16處的腐蝕。此時,蒸汽通過第一蒸汽通路43而非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因此通過以較少的蒸汽量僅在所需部位加熱外環18、靜葉片20,減少使用的蒸汽量,高效地使用較少的蒸汽,能夠抑制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并且能夠抑制熱效率的降低。
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將第一蒸汽通路43沿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中的內周側配置。因此,利用蒸汽加熱外環18的內周側即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并加熱在蒸汽通路21中流動的蒸汽所含有的疏水易于較多地附著的部位,從而能夠以較少的蒸汽量適當地加熱外環18。
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由管構成第一蒸汽通路43。因此,能夠容易地在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內配置第一蒸汽通路43,能夠減少制造成本。另外,該第一蒸汽通路43由沿中心部設置的管主體43a和在該管主體43a的外周部形成為環狀的多個皺褶部43b構成。因此,通過增加第一蒸汽通路43的表面積,能夠高效地加熱外環18。
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將蒸汽外環入口部41構成為被入口分隔板44、45劃分而成的外環入口集管46,在外環18設置與外環入口集管46連通的蒸汽供給口47,另外,作為蒸汽外環出口部41,構成為被一對出口分隔板劃分而成的外環出口集管,在外環18設置與外環出口集管連通的蒸汽排出口50。因此,能夠容易地將來自外部的蒸汽向蒸汽外環入口部41供給,并且能夠容易地從蒸汽外環出口部42排出蒸汽,另外,能夠容易地將第一蒸汽通路43的端部與蒸汽外環入口部41和蒸汽外環出口部42連結。
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將第一疏水排出室34與第一加熱室33(外環入口集管46及外環出口集管)相鄰地設于外環18的空洞部,使第一疏水排出室34與靜葉片20的中空部61連通。因此,能夠容易地將在靜葉片20的中空部61產生的疏水從第一疏水排出室34向外部排出。
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設置有:蒸汽內環入口部51,設于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蒸汽內環出口部52,在周向上與蒸汽內環入口部51隔開地設于第二加熱室36;入口連通路61a,設于靜葉片20內,將所述蒸汽外環入口部41與蒸汽內環入口部51連通;出口連通路61b,設于靜葉片20內,將蒸汽外環出口部42與蒸汽內環出口部52連通;及第二蒸汽通路53,在第二加熱室36內將蒸汽內環入口部51與蒸汽內環出口部52連通。
因此,向蒸汽外環入口部41供給的蒸汽從入口連通路61a流向蒸汽內環入口部51,通過位于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內的第二蒸汽通路53而流向蒸汽內環出口部52,并經由出口連通路61b而從蒸汽外環出口部42排出,因此能夠利用蒸汽加熱內環19,能夠加熱各靜葉片20的內環側端部。因此,即使在蒸汽通路21中流動的濕蒸汽所含有的疏水附著于最末級的內環19、靜葉片20的內環側端部,由于內環19、靜葉片20的內環側端部被加熱而形成為高溫,因此附著的疏水也會蒸發而形成為蒸汽,從而抑制了后級的動葉片16處的腐蝕。此時,蒸汽通過第二蒸汽通路53而非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因此通過以較少的蒸汽量僅在所需部位加熱內環19、靜葉片20,減少使用的蒸汽量,高效地使用較少的蒸汽,能夠抑制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并且能夠抑制熱效率的降低。
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將第二蒸汽通路53沿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中的外周側配置。因此,利用蒸汽加熱內環19的外周側即靜葉片20的內環側端部,并加熱在蒸汽通路21中流動的蒸汽所含有的疏水易于較多地附著的部位,從而能夠以較少的蒸汽量適當地加熱外環18。
在本實施方式的靜葉片單元中,由管構成第二蒸汽通路53。因此,能夠容易地在內環19的第二加熱室36內配置第二蒸汽通路53,能夠減少制造成本。另外,該第二蒸汽通路53由沿中心部設置的管主體和在該管主體的外周部形成為環狀的多個皺褶部構成。因此,通過增加第二蒸汽通路53的表面積,能夠高效地加熱內環19。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汽輪機中設置有:外殼11;旋轉自如地支撐于外殼11內的轉子12;動葉片16的基端部支撐于轉子12且在轉子12的周向上以預定間隔配置多個動葉片而成的多級動葉片單元14;及靜葉片20的基端部和頂端部支撐于外殼11且在轉子12的周向上以預定間隔配置多個靜葉片而成的多級靜葉片單元17,使用上述靜葉片單元作為多級靜葉片單元17中的最末級的靜葉片單元17。
因此,利用蒸汽加熱外環18、內環19、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內環側端部,因此即使在蒸汽通路21中流動的濕蒸汽所含有的疏水附著于最末級的外環18、內環19、靜葉片20的外環側端部、內環側端部,附著的疏水也會蒸發而形成為蒸汽,從而抑制了后級的動葉片16處的腐蝕。此時,蒸汽通過第一蒸汽通路43而非外環18的第一加熱室33,因此通過以較少的蒸汽量僅在所需部位加熱外環18、內環19及靜葉片20,減少使用的蒸汽量,高效地使用較少的蒸汽,能夠抑制因濕蒸汽而引起的腐蝕,并且能夠抑制熱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蒸汽外環入口部41及蒸汽外環出口部42、蒸汽內環入口部51及蒸汽內環出口部52設置有4組,使蒸汽在一部分(8個)靜葉片20內流動,但是并不局限于該結構。例如,也蒸汽外環入口部41及蒸汽外環出口部42、蒸汽內環入口部51及蒸汽內環出口部52可以設置兩組,使蒸汽在4個靜葉片20內流動,或者蒸汽外環入口部41及蒸汽外環出口部42、蒸汽內環入口部51及蒸汽內環出口部52設置8組,使蒸汽在16個靜葉片20內流動,進而,也可以使蒸汽在全部靜葉片20內流動。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配置于各加熱室33、36內的蒸汽通路43、53設為管,但是并不局限于該結構。例如,也可以通過板部件覆蓋各加熱室33、36內形成的凹部33a、36a而形成蒸汽通路,也可以對各加熱室33、36內的一部分空間進行劃分而形成蒸汽通路。另外,將蒸汽通路43、53設為多個管,但是并不局限于該數量。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蒸汽外環入口部41及蒸汽外環出口部42、蒸汽內環入口部51及蒸汽內環出口部52,設置了外環入口集管46及外環出口集管、內環入口集管56及內環出口集管,但是也可以使作為蒸汽通路43、53的管延伸至外環18的外部。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本發明的靜葉片單元應用于汽輪機的最末級的靜葉片單元,但是也可以應用于其它靜葉片單元。
附圖標記說明
11 外殼
12 轉子
13 軸承
14 動葉片單元
15 轉子盤片
16 動葉片
17 靜葉片單元
18 外環
19 內環
20 靜葉片
21 蒸汽通路
33 第一加熱室(空洞部)
34 第一疏水排出室(疏水排出部)
36 第二加熱室(空洞部)
37 第二疏水排出室(疏水排出部)
41 蒸汽外環入口部
42 蒸汽外環出口部
43 第一蒸汽通路
44、45 入口分隔板
46 外環入口集管
47 蒸汽供給口
48 蒸汽供給口
49 固定配件
50 蒸汽排出口
51 蒸汽內環入口部
52 蒸汽內環出口部
53 第二蒸汽通路
54、55 入口分隔板
56 內環入口集管
57 蒸汽供給口
59 固定配件
61 中空部
61a 入口連通路
61b 出口連通路
71 疏水排出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