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選機,具體是一種方便移動的茶葉風選機。
背景技術:
農業機械是指在作物種植業中和畜牧業生產過程中,以及農、畜產品初加工和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茶葉風選機就是一種常見的農用機械。現有的茶葉風選機中茶葉在垂直下落的時候,因受風吹的距離過短,一些茶葉不能充分吹散,會在茶葉中混入小石子等雜物,一起落入茶葉風選機中的第一個落茶口,造成風選錯誤;同時現代的茶葉風選機大多較為笨重,移動起來非常不方便,實用性較差。所以針對上述問題,需要一種新型的茶葉風選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移動的茶葉風選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方便移動的茶葉風選機,包括風選筒、送料筒和底座,所述底座底端四角處分別豎向連接有支撐對,每個支撐對由相對設置的兩個支撐組成,每個支撐對的兩個相對支撐上均設置有通孔,每個支撐對的兩個相對支撐之間設置有輪座,輪座通過轉軸轉動設置有滾輪,轉軸設置在兩個支撐上的通孔上;所述底座內設置有阻尼器,阻尼器的活塞桿向下穿出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左側設置有送料筒,送料筒內豎直設置有送料螺桿,送料螺桿上設置有螺旋葉片,送料螺桿上端通過減速機與驅動電機連接,減速機和驅動電機均設置在送料筒外部,送料筒底端設置有進料管,送料筒頂端設置有傾斜的出料管;所述送料筒右側設置有風選筒,風選筒通過支撐柱固定設置在底座上,風選筒上端設置有進料斗,進料斗的頂端與出料管的出料口連接,進料斗的上端設置有第一封板,進料斗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封板;所述風選筒左端設置有第一風機,第一風機右側設置有第二風機,第二風機與進料斗正對設置,第二風機右側設置有若干落茶口,落茶口右側在風選筒右端罩設有集塵袋。
進一步的,所述阻尼器的活塞桿與輪座的位置一一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風機上設置有網罩。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送料筒,送料筒內設置送料螺桿,可以實現自動進料,無需人工操作,非常方便;風選的過程中,茶葉先由第二風機吹散,再由第一風機進行風選,風選的茶葉根據情況落入到不同位置的落茶口內,可以有效減少風選錯誤,同時集塵袋、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的設置,可以有效防止灰塵;當裝置不移動的時候,阻尼器活塞桿受力壓縮,當裝置抬起的時候,滾輪在阻尼器活塞桿作用下下移,使得滾輪從支撐對內露出,方便裝置進行移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方便移動的茶葉風選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一種方便移動的茶葉風選機,包括風選筒22、送料筒6和底座8,所述底座8底端四角處分別豎向連接有支撐對9,每個支撐對9由相對設置的兩個支撐10組成,每個支撐對9的兩個相對支撐10上均設置有通孔11,每個支撐對9的兩個相對支撐10之間設置有輪座14,輪座14通過轉軸13轉動設置有滾輪12,轉軸11設置在兩個支撐10上的通孔11上;所述底座8內設置有阻尼器15,阻尼器15的活塞桿向下穿出底座8,阻尼器15的活塞桿與輪座14的位置一一對應;所述底座8上端左側設置有送料筒6,送料筒6內豎直設置有送料螺桿5,送料螺桿5上設置有螺旋葉片4,送料螺桿5上端通過減速機2與驅動電機1連接,減速機2和驅動電機1均設置在送料筒6外部,送料筒6底端設置有進料管7,送料筒6頂端設置有傾斜的出料管3;所述送料筒6右側設置有風選筒22,風選筒22通過支撐柱16固定設置在底座8上,風選筒22上端設置有進料斗23,進料斗23的頂端與出料管3的出料口連接,進料斗23的上端設置有第一封板25,進料斗23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封板24;所述風選筒22左端設置有第一風機21,第一風機21右側設置有第二風機19,第二風機19與進料斗23正對設置,第二風機19上設置有網罩20,第二風機19右側設置有若干落茶口17,落茶口17右側在風選筒22右端罩設有集塵袋18,本方便移動的茶葉風選機在使用的時候,通過進料管7向送料筒6內加入待風選的茶葉,茶葉通過送料筒6內的送料螺桿5向上進行輸送,接著茶葉通過出料管3進入到進料斗23內,這時第一封板25打開,第二封板24關閉,茶葉落入到第二封板24上端的空間中,然后打開第二封板24,關閉第一封板25,茶葉從進料斗23下落到風選筒22內,第二風機19向上吹風,將下落的茶葉吹散,第一風機19向右吹風,對吹散的茶葉進行風選,風選的茶葉根據情況落入到不同位置的落茶口17內,同時第二風選機19向上吹風的時候也會將灰塵吹入到進料斗23內,由于第一封板25關閉,可以有效防止灰塵吹到進料斗23外部,風選筒22右端的集塵袋18可以對風選筒22內的灰塵進行收集;當裝置不移動的時候,阻尼器15活塞桿受力壓縮,當裝置抬起的時候,滾輪12在阻尼器15活塞桿作用下下移,使得滾輪12從支撐對9內露出,方便裝置進行移動。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