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超聲波振動篩,具體是一種超聲波振動篩。
背景技術:
在電池負極材料生產過程中,經常需要通過篩分測試的方法來篩選物料,但由于微細物料容易發生聚團,手篩或傳統的機械篩分總是面臨著篩分效率低的問題;另外,使用傳統的振篩機進行篩分時會產生較大噪音;不利于電池負極材料的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超聲波振動篩,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超聲波振動篩,包括底座、支撐板和篩網;所述底座頂部設有彈簧,彈簧的頂部連接有橫桿,橫桿的中部設有振動器,橫桿上部設有支撐桿,橫桿兩側的底座上設有控制面板;所述支撐板設置在支撐桿的頂部,支撐板的兩端設有立柱,立柱外側通過連接件連接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內側設有超聲波發生器,超聲波發生器設置在第二套筒的中部;所述連接件由第一連桿、擋塊、凹槽和第二連桿組成,第一連桿設置在第二套筒內側,第一連桿上設有擋塊,擋塊中心設有凹槽,第二連桿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立柱上,第二連桿的另一端放置在擋塊內的凹槽中;所述支撐板上部設有篩網,篩網共有四個,依次設置在支撐板上部,篩網的底部設有漏料管,漏料管的底部設有排料管,排料管上設有電磁閥;所述第二套筒的外部設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頂部設有罩殼,罩殼的中部設有填料裝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填料裝置由軟板、輸料管、填料倉、鉸鏈和填料倉蓋組成,軟板設置在立柱上部,軟板的中心設有輸料管,輸料管的頂部設有填料倉,填料倉的頂部設有填料倉蓋,填料倉蓋的一端通過鉸鏈連接在填料倉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套筒和罩殼的內壁上均設有吸音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功能齊全,設計合理,使用方便;該超聲波振動篩通過超聲波振動對電池負極材料進行篩選,提高了電池負極材料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并避免了微細物料聚團現象的發生;第一套筒和罩殼的內壁上均設有吸音板,能防止第一套筒內的超聲波發生泄露,防止超聲波污染環境;通過彈簧支撐和振動器振動,提高了物料的生產質量;第二套筒與立柱之間設有連接件,能防止振動器失控時使過濾網傾斜或側翻;降低了意外事件發生造成的損害。
附圖說明
圖1為超聲波振動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超聲波振動篩中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超聲波振動篩中填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控制面板,3-支撐桿,4-支撐板,5-第一套筒,6-連接件,7-超聲波發生器,8-第二套筒,9-罩殼,10-填料裝置,11-立柱,12-篩網,13-漏料管,14-排料管,15-電磁閥,16-振動器,17-橫桿,18-彈簧,19-第一連桿,20-擋塊,21-凹槽,22-第二連桿,23-軟板,24-輸料管,25-填料倉,26-鉸鏈,27-填料倉蓋,28-吸音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超聲波振動篩,包括底座1、支撐板4和篩網12;所述底座1頂部設有彈簧18,彈簧18的頂部連接有橫桿17,橫桿17的中部設有振動器16,橫桿17上部設有支撐桿3,橫桿17兩側的底座1上設有控制面板2,彈簧18用于支撐橫桿17,振動器16用于帶動橫桿17振動,控制面板2用于控制整個裝置的運行;所述支撐板4設置在支撐桿3的頂部,支撐板4的兩端設有立柱11,立柱11外側通過連接件6連接有第二套筒8,第二套筒8內側設有超聲波發生器7,超聲波發生器7設置在第二套筒8的中部,超聲波發生器7用于產生超聲波用于對電池負極材料進行篩選;所述連接件6由第一連桿19、擋塊20、凹槽21和第二連桿22組成,第一連桿19設置在第二套筒8內側,第一連桿19上設有擋塊20,擋塊20中心設有凹槽21,第二連桿22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立柱11上,第二連桿22的另一端放置在擋塊20內的凹槽21中,連接件6能防止支撐板4過度振動造成立柱11側歪;所述支撐板4上部設有篩網12,篩網12共有四個,依次設置在支撐板4上部,篩網12的底部設有漏料管13,漏料管13的底部設有排料管14,排料管14上設有電磁閥15,篩網12用于篩選物料,漏料管13用于收集物料,并通過排料管14排出,電磁閥15用于控制排料進度;所述第二套筒8的外部設有第一套筒5,第一套筒5的頂部設有罩殼9,罩殼9的中部設有填料裝置10,填料裝置10用于添加物料;所述填料裝置10由軟板23、輸料管24、填料倉25、鉸鏈26和填料倉蓋27組成,軟板23設置在立柱11上部,軟板23的中心設有輸料管24,輸料管24的頂部設有填料倉25,填料倉25的頂部設有填料倉蓋27,填料倉蓋27的一端通過鉸鏈26連接在填料倉25上,填料倉25和輸料管24用于輸送物料,填料倉蓋27用于防止超聲波外泄,污染環境;所述第一套筒5和罩殼9的內壁上均設有吸音板28,用于吸取第一套筒5內的超聲波。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