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117與入水口 300連接,冷卻出水管116與出水口 301連接,蒸汽輸入管118與輸入口 302連接,蒸汽輸出管119與輸出口 303連接。內冷卻管204設置于釜體112內,內冷卻管204的兩端伸出夾套113外。
[0047]釜體112內盛放反應溶液,工作腔205內通入蒸汽對釜體112進行加熱,通過熱傳遞對反應溶液加熱,以促進乳液聚合反應。當反應完成后,內冷卻管204內通入換熱介質,換熱介質和反應溶液通過熱傳遞實現熱量交換,從而對反應溶液降溫。但是,僅利用內冷卻管204進行冷卻,冷卻的效率過低、冷卻效果差,不利于縮短乳液聚合的反應周期。
[0048]本實施例中,反應釜的釜體112內設置有內冷卻管204,同時工作腔205可通入換熱介質協同進行冷卻。釜體112內、外同時進行冷卻,提高了冷卻的效率,冷卻效果更好,反應溶液的溫度可控性更高。
[0049]實施例2
[0050]參閱圖4、圖5,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乳液聚合反應釜100a,其包括:釜體112、攪拌電機110、減速機111、內冷卻管204以及攪拌器200,攪拌器200包括攪拌桿114和攪拌葉片115,攪拌葉片115與攪拌桿114的一端連接,攪拌桿114的另一端通過減速機111與攪拌電機110連接。
[0051]外冷卻加熱裝置包括夾套113、冷卻入水管117、冷卻出水管116、蒸汽輸入管118以及蒸汽輸出管119。釜體112設置于夾套113內,夾套113與釜體112之間形成工作腔205。夾套113的側壁設置有入水口、出水口、輸入口以及輸出口,冷卻入水管117與入水口連接,冷卻出水管116與出水口連接,蒸汽輸入管118與輸入口連接,蒸汽輸出管119與輸出口連接。內冷卻管204設置于爸體112內,內冷卻管204的兩端伸出夾套113外。較佳地,內冷卻管204呈螺旋形繞設于釜體112內,以便可通入更大量的換熱介質更高的冷卻效果和冷卻速度。
[0052]為了使釜體112內反應溶液的溫度控制更加準確,乳液聚合反應釜還可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400,釜體112設置有第一測溫口,第一溫度傳感器400穿過第一測溫口伸入釜體112內。通過第一溫度傳感器400測試反應溶液的溫度,以便及時進行冷卻或者加熱。
[0053]此外,乳液聚合反應釜還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203,夾套113設置有第二測溫口,第二溫度傳感器203穿過第二測溫口伸入工作腔205內。
[0054]當工作腔205內通入蒸汽對反應溶液進行加熱時,第二溫度傳感器203可以準確獲得加熱時間,以便控制通入的蒸汽溫度和蒸汽量。當工作腔205內通入換熱介質對反應溶液進行冷卻時,第二溫度傳感器203可以準確獲得換熱介質的溫度,以便控制通入的換熱介質的溫度和輸入量。
[0055]換熱介質的輸入速度和輸入量可對冷卻效果起到較大影響,當輸入的換熱介質較多時,使換熱介質充分與反應溶液充分換熱,可大大提高冷卻效率和降溫幅度。本實施例中,乳液聚合反應釜還包括輸入端節流閥201和輸出端節流閥202。其中,冷卻入水管117通過輸入端節流閥201與入水口連接,冷卻出水管116通過輸出端節流閥202與出水口連接。通過輸入端節流閥201和輸出端節流閥202的配合來調控工作腔205內的換熱介質的輸入量和輸入速度,以便更好地控制反應溶液的溫度和冷卻速度。
[0056]實施例3
[0057]參閱圖6,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乳液聚合反應釜100c,其包括:釜體112、攪拌電機110、減速機111、內冷卻管204以及攪拌器200,攪拌器200包括攪拌桿114和攪拌葉片115,攪拌葉片115與攪拌桿114的一端連接,攪拌桿114的另一端通過減速機111與攪拌電機110連接。
[0058]外冷卻加熱裝置包括夾套113、冷卻入水管117、冷卻出水管116、蒸汽輸入管118以及蒸汽輸出管119。釜體112設置于夾套113內,夾套113與釜體112之間形成工作腔205。夾套113的側壁設置有入水口、出水口、輸入口以及輸出口,冷卻入水管117與入水口連接,冷卻出水管116與出水口連接,蒸汽輸入管118與輸入口連接,蒸汽輸出管119與輸出口連接。內冷卻管204設置于釜體112內,內冷卻管204的兩端伸出夾套113外。
[0059]釜體112設置有觀察口 401,觀察口 401設置有由透明材質制作而成的視鏡403。通過視鏡可獲得釜體112內反應溶液的反應狀況,以便更準確控制乳液聚合反應的進行程度和狀況。當反應溶液被攪拌而污染視鏡時,則視鏡的使用不便,因此,視鏡可拆卸、更換可提高視鏡的使用便利性。具體地,乳液聚合反應釜設置有用于固定視鏡的鏡蓋402,鏡蓋402與觀察口 401螺紋連接。需要更換或清洗視鏡403時,將鏡蓋402拆卸掉,即可方便地清理視鏡403,清理完成后再安裝鏡蓋402S卩可。
[0060]乳液聚合反應釜還包括出料管404,出料管404連接有閥門405。參閱圖7,釜體112底部設置有主出料口 500,夾套113與主出料口 500對應處設置有次出料口 501,出料管404的一端與主出料口 500連接,出料管404的另一端穿過次出料口 501與閥門405連接。反應溶液的乳液聚合反應完成后,開啟閥門則反應產物通過出料管釋放。
[0061 ] 實施例4
[0062]參閱圖8,本實施例提供的乳液聚合反應釜10d與實施例提供的乳液聚合反應釜的區別在于:
[0063]乳液聚合反應釜10d還包括取樣管601和取樣閥門600。釜體112設置有取樣口,取樣管601的一端與取樣口連接,取樣管的另一端伸出夾套113外并與取樣閥門600連接。取樣管能夠快速取出少量反應溶液,以便對反應溶液進行分析,避免反應溶液的浪費、減小取樣分析操作難度。
[0064]此外,內冷卻管204設置為列管式結構。具體地,內冷卻管204包括多根支管、連接管,連接管包括輸入環形管和輸出環形管。支管的兩端分別與輸入環形管、輸出環形管連接,支管沿釜體112內的壁設置,輸入環形管、輸出環形管分別連接有接口管,接口管遠離連接管的一端伸出夾套113外。
[0065]接口管作為連接管道與外界換熱介質供應系統連接,同時接口管還可連接閥門,以便控制換熱介質的輸入和輸出。多根支管圍繞釜體112的內壁設置并通過環形輸入管和環形輸出管連接。列管式結構的內冷卻管204可快速帶走反應溶液的熱量并快速排出釜體112 外。
[006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體、內冷卻管和外冷卻加熱裝置,所述外冷卻加熱裝置包括夾套、冷卻入水管、冷卻出水管、蒸汽輸入管以及蒸汽輸出管,所述釜體設于所述夾套內,所述夾套與所述釜體之間形成工作腔,所述冷卻入水管、所述冷卻出水管、所述蒸汽輸入管以及所述蒸汽輸出管均與所述工作腔連通,所述內冷卻管設置于所述釜體內,所述內冷卻管的兩端伸出所述夾套外。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釜體設置有第一測溫口,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穿過所述第一測溫口伸入所述釜體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溫度傳感器,所述夾套設置有第二測溫口,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穿過所述第二測溫口伸入所述工作腔內。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輸入端節流閥和輸出端節流閥,所述冷卻入水管通過所述輸入端節流閥與所述夾套連接,所述冷卻出水管通過所述輸出端節流閥與所述夾套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釜體的觀察口,所述觀察口設置有由透明材質制作而成的視鏡。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鏡蓋,所述視鏡固定于所述鏡蓋,所述鏡蓋與所述觀察口螺紋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出料管和閥門,所述釜體底部設置有主出料口,所述夾套與所述主出料口對應處設置有次出料口,所述出料管的一端與所述主出料口連接,所述出料管的另一端穿過所述次出料口與所述閥門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冷卻管呈螺旋形繞設于所述釜體內。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冷卻管包括連接管、多根支管,所述連接管包括輸入環形管和輸出環形管,所述支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輸入環形管、所述輸出環形管連接,所述支管沿所述釜體內壁設置,所述輸入環形管、所述輸出環形管分別連接有接口管,所述接口管遠離所述連接管的一端伸出所述夾套外。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聚合反應釜,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取樣管和取樣閥門,所述釜體設置有取樣口,所述取樣管的一端與所述取樣口連接,所述取樣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夾套外并與所述取樣閥門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乳液聚合反應釜,其包括:釜體、內冷卻管和外冷卻加熱裝置,所述外冷卻加熱裝置包括夾套、冷卻入水管、冷卻出水管、蒸汽輸入管以及蒸汽輸出管,所述釜體設于所述夾套內,所述夾套與所述釜體之間形成工作腔,所述冷卻入水管、所述冷卻出水管、所述蒸汽輸入管以及所述蒸汽輸出管均與所述工作腔連通,所述內冷卻管設置于所述釜體內,所述內冷卻管的兩端伸出所述夾套外。反應釜設置采用兩種冷卻裝置結合來實現冷卻,從而提高了對反應體系的溫度的高效、快速控制,同時提高控制效果。
【IPC分類】B01J19/18
【公開號】CN205269664
【申請號】CN201620016393
【發明人】田岳南
【申請人】江西岳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