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反吹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清潔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反吹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反吹裝置主要應用于濾筒的灰塵清理,目前市場上的反吹裝置主要是通過電磁閥將空氣震動把濾筒上的灰塵震落的方式對濾筒進行清理,但是該方式除塵面積有限,同時因為吹風孔比較多,所以也會消耗過多能耗,以下是與本技術方案相關的專利文獻:
[0003]CN 202478748 U—種旋轉式脈沖反吹裝置,其包括框架和設于框架內的濾筒,框架外側連接有油水分離器和電控箱,電控箱內設有脈沖閥,油水分離器的一端外接有壓縮氣源管,油水分離器的另一端連接有蓄氣罐,蓄氣罐的一端連接有電磁閥,電磁閥的一端連接有旋轉式噴氣桿,旋轉式噴氣桿設于濾筒內;使用時,連續接入0.4-0.6Mpa壓縮空氣,工作過程中不間斷,給脈沖控制儀接入220V交流電源,根據不同工況調整反吹間隔時間和反吹周期,設置完成后,每間隔一段時間,電磁閥自動噴出壓縮空氣,通過旋轉式噴氣桿進行均勻的反吹清灰。
[0004]CN 102728162 A本發明為一種帶有旋轉式噴吹管的脈沖反吹清灰裝置,該裝置包括多個噴吹管路;各噴吹管路底側設有多個噴嘴,各噴嘴設置在對應過濾單元的氣體引射器上方;各噴吹管路通過一脈沖反吹閥連通于同一個反吹儲氣罐;各噴吹管路由密封套設的內管和外管構成;噴嘴設置在外管上,內管上設有與噴嘴數量相同的噴吹孔,多個噴吹孔沿內管軸向的間距與外管上的噴嘴間距對應相同,多個噴吹孔沿內管周向按順序呈等角度均布;內管的一端通過供氣管與脈沖反吹閥連接;內管的另一端連接一步進電機。脈沖反吹清灰時,同一時刻只有一個噴吹孔及噴嘴向對應的氣體引射器噴吹高壓氣體,可提高清灰效率和反吹強度;噴吹時氣流將自動導正,不會發生噴吹氣流偏斜的現象。
[0005]然而,現有的技術及上述的相關技術方案,難以完全清理濾筒的各個部位,同時,又由于相關技術方案均為通過動力機構使執行機構旋轉,因此產生了過多的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實用新型內容】
[000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反吹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利用風流的能量使得反吹裝置自動旋轉,進而在達到了最大面積的反吹清理效果的同時,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0007]本實用新型中的一種反吹裝置,包括:底座、進風管、出風管、第一連接套筒;所述第一連接套筒套接于所述底座內部,所述第一連接套筒與所述底座可沿所述第一連接套筒的軸向相對旋轉;所述底座內具有用于通過風流的第一風道,所述第一連接套筒具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一風道與所述第一連接套筒內部的第一通風孔;所述進風管的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連接套筒的內部,所述進風管背向所述第一連接套筒的一端為進風口,所述進風管的內部與所述第一風道通過所述第一通風孔連通;所述出風管的一端與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出風管的內部與所述第一風道連通,所述出風管背向所述底座的一端為閉口 ;所述出風管側壁上具有用于連通所述出風管的內部與外界的出風口 ;所述第一風道在位于所述第一連接套筒與所述出風管之間具有折彎,所述第一風道的風流通過第一風道的折彎對第一風道的側壁產生作用力,使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連接套筒軸向旋轉。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出風管套接于所述底座內部,所述出風管朝向所述底座的一端為閉口 ;所述出風管在所述底座與所述出風管套接的位置具有用于連通所述出風管內部與所述第一風道的第一出風通孔;在所述底座朝向所述出風管的側面具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一風道與外界的底座出風口。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出風口位于所述出風管背向于所述第一連接套筒的軸線一側。
[0010]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連接套筒套接于與所述底座的軸心;所述出風管具有兩個,兩個所述出風管以所述底座的軸心為中心對稱布置;所述第一連接套筒與所述底座通過軸承套接。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連接套筒與兩個所述出風管將所述第一風道分隔成兩段,兩段所述第一風道分別具有一折彎。
[0012]上述方案中,兩段所述第一風道的折彎方向相反使所述第一風道形成S形折彎。
[0013]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座為S形,所述底座的S形形狀與所述第一風道的S形折彎相匹配。
[0014]上述方案中,所述反吹裝置還包括S型結構,所述S型結構包括S型模具和第二連接套筒,所述第二連接套筒通穿過所述S型模具并與所述S型模具連接,所述第二連接套筒與所述S型模具可沿所述第二連接套筒的軸向相對旋轉;所述第二連接套筒與兩個所述出風管將所述第二風道分隔成兩段,兩段所述第二風道分別具有一折彎,兩段所述第二風道的折彎方向相反使所述第二風道形成S形折彎;所述S型模具為S形,所述S型模具的S形形狀與所述第二風道的S形折彎相匹配;所述S型模具內具有第二風道,所述第二連接套筒具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連接套筒內部的的第二通風孔,所述進風管與所述第二連接套筒的內部套接,在所述進風管的側壁上具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二通風孔和所述進風管內部的進風通孔,所述出風管貫穿S型模具并與所述S型模具連接,所述出風管具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二風道和所述出風管內部的第二出第一通風孔;在所述S型模具朝向所述出風管的側面具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二風道與外界的模具出風口 ;所述第二連接套筒套接于與所述S型模具的軸心;兩個所述出風管以所述S型模具的軸心為中心對稱布置,所述第二連接套筒與所述第一連接套筒在同一軸線上;所述第二連接套筒與所述S型模具通過軸承套接。
[0015]上述方案中,所述S型結構具有I個以上。
[0016]上述方案中,所述反吹裝置還具有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與所述底座連接,用于將所述底座沿所述底座的軸向旋轉。
[0017]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反吹裝置,該反吹裝置能夠通過自旋的方式最大面積的清理濾筒內的灰塵,同時最大的利用了風流自身的能量,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附圖說明】
[001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1、底座 2、第一連接套筒 3、進風管 4、出風管5、進風口 6、出風口
7、底座出風口 8、第一通風孔9、第一出風通孔 10、S型結構 11、S型模具12、第二連接套筒13、第二通風孔 14、進風通孔15、第二出風通孔 16、模具出風口 17、軸承18、第一風道 19、第二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4]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反吹裝置,包括:底座1、進風管3、出風管4、第一連接套筒2 ;第一連接套筒2套接于底座I內部,第一連接套筒2與底座I可沿第一連接套筒2的軸向相對旋轉;底座I內具有第一風道18,第一連接套筒2具有用于連通第一風道18與第一連接套筒2內部的第一通風孔8 ;進風管3的一端套接于第一連接套筒2的內部,進風管3背向第一連接套筒2的一端為進風口 5,進風管3的內部與第一風道18通過第一通風孔8連通;出風管4的一端與底座I連接,出風管4的內部與第一風道18連通,出風管4背向底座I的一端為閉口;出風管4側壁上具有用于連通出風管4的內部與外界的出風口 6 ;第一風道18在位于第一連接套筒2與出風管4之間具有折彎,第一風道18的折彎用于使風流對第一風道18的側壁產生作用力使底座I沿第一連接套筒2的軸向旋轉。
[0025]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風流通過進風口 5進入進風管3及第一連接套筒2,再通過第一連接套筒2的第一通風孔8進入第一風道18,由于第一風道18在位于第一連接套筒2與出風管4之間具有折彎,此時風流使風流對第一風道18的側壁產生作用力使底座I沿第一連接套筒2的軸向旋轉,風流再通過第一風道18進入到出風管4內部,最后風流通過出風口 6進入外界對濾筒進行清理。由于底座I沿第一連接套筒2的軸向進行旋轉,因此會帶動出風管4圍繞第一連接套筒2進行軸向旋轉,進而使出風管4圍繞第一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