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
/t 匕 ι=ι Μ.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濃縮池混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使藥劑充分、均勻擴散到水體中的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混合是將藥劑充分、均勻地擴散于水體的工藝過程,對于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水處理工藝中,混合一般結合后續絮凝沉淀為水處理工藝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混合階段,原水與藥劑形成充分混合后凝聚形成較小的微粒,再進入后續絮凝階段,通過水流作用使微絮粒相互接觸碰撞形成較大的絮粒。在后續沉淀過程中,絮粒可在一定的沉淀條件下從水中分離、沉降出來。
[0003]目前,混合方式基本分兩大類:水力混合和機械混合。水力混合設備簡單,不需外加動力設備,維護管理方便,但不能適應流量的變化,而機械混合可進行適應各種流量的變化,但需有一定的機械維修量。濃縮池進水由調節池水泵提升而至,進水量較為穩定更適合采用水力混合。
[0004]《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50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對于凈水廠排泥水處理的水質要求做了相應的規定,而濃縮池作為污泥處理系統中的關鍵構筑物之一,濃縮效果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后續脫水效果,為了保證濃縮池出水2%~4%的含固率,目前凈水廠污泥處理中通常在濃縮池前投加無機藥劑,以提高污泥濃縮效果,但由于藥劑直接加注于濃縮池進水渠或進水管上,在濃縮池內很難充分、均勻的擴散到水體中,藥劑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浪費。因此,為了保證最佳的混合效果,有效解決藥劑在濃縮池內充分、均勻的擴散非常關鍵。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合裝置,其能夠使藥劑充分、均勻的擴散到水體中,保證最佳的混合效果。
[0006]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7]一種混合裝置,其設置在濃縮池的進水渠內,其特征是,包含:
[0008]分流模塊,該分流模塊包含:
[0009]第一導流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內;
[0010]第二導流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內,并與所述的第一導流板并排設置;該第二導流板的傾斜方向與所述第一導流板的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導流板與第二導流板交叉成“X”型結構,水流與藥劑進入分流模塊后成對分流,產生交叉流動,從而獲得混合效果O
[0011]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還包含:
[0012]框架,其設在所述的分流模塊外,其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壁面以及第二內壁面;
[0013]所述第一導流板的上翹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一內壁面連接,其下垂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二內壁面連接;
[0014]所述第二導流板的上翹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二內壁面連接,其下垂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一內壁面連接,水流在上升過程中與框架以及第一、第二導流板產生碰撞,進一步增強交叉流動的混合效果。
[0015]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所述的分流模塊設置在距進水渠底250~300mm處。
[0016]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在所述的進水渠內疊合設置多個所述的混合裝置,使水流形成交錯流動,在紊流狀態下,水流在各個混合裝置的兩端產生漩渦,形成的反向旋流進一步增強混合效果。
[0017]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在所述的框架上設有支撐機構,用于將混合裝置固定在進水渠內。
[0018]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導流板包含:
[0019]第一副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內;
[0020]第二副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內,其頂邊與所述第一副板的底邊對應連接,該第二副板與所述第一副板的傾斜方向相同。
[0021]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所述的第二導流板包含:
[0022]第三副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內,其與所述的第一副板相鄰錯位等高設置,該第三副板的傾斜方向與所述第一副板的傾斜方向相反;
[0023]第四副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內,其頂邊與所述第三副板的底邊對應連接,該第四副板與所述第三副板的傾斜方向相同。
[0024]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
[0025]所述的第一副板與第二副板之間以及所述的第三副板與第四副板之間均通過第一豎板銜接。
[0026]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副板、第二副板、第三副板以及第四副板的板面與所述第一豎板板面間的夾角均為45度。
[0027]上述的混合裝置,其中:所述的分流模塊、框架以及支撐機構均采用不銹鋼制成。
[0028]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可以在不改變濃縮池池體結構和正常運行的前提下,達到藥劑在水體中充分、均勻擴散的目的,提高了藥劑的利用率,解決了傳統濃縮池內藥劑分布不均勻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2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分流模塊的整體結構透視圖;
[003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透視圖;
[003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32]圖4為圖3中本實用新型與進水渠配合使用時的俯視圖;
[0033]圖5為圖4的A-A向視圖;
[0034]圖6為圖4的B-B向視圖;
[0035]圖7為圖6中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以下結合附圖,通過詳細說明一個較佳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闡述。
[0037]如圖1、3所示,一種混合裝置,其設置在濃縮池的進水渠5內,其包含:分流模塊1,該分流模塊I包含:第一導流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5內;第二導流板,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5內,并與所述的第一導流板并排設置;該第二導流板的傾斜方向與所述第一導流板的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導流板與第二導流板交叉成“X”型結構,水流與藥劑進入分流模塊后成對分流,產生交叉流動,從而獲得混合效果。
[0038]如圖2、3所示,所述的混合裝置還包含:框架2,其設在所述的分流模塊I外,其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壁面以及第二內壁面;所述第一導流板的上翹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一內壁面連接,其下垂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二內壁面連接;所述第二導流板的上翹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二內壁面連接,其下垂端與所述框架的第一內壁面連接,水流在上升過程中與框架2以及第一、第二導流板產生碰撞,進一步增強交叉流動的混合效果。
[0039]所述的分流模塊I設置在距進水渠5底250~300mm處。
[0040]在所述的進水渠5內疊合設置多個所述的混合裝置,使水流形成交錯流動,在紊流狀態下,水流在各個混合裝置的兩端產生漩渦,形成的反向旋流進一步增強混合效果。
[0041]在所述的框架2上設有支撐機構,用于將混合裝置固定在進水渠5內。
[0042]如圖4、5、6所示,所述的第一導流板包含:第一副板11,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5內;第二副板12,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5內,其頂邊與所述第一副板11的底邊對應連接,該第二副板12與所述第一副板11的傾斜方向相同。
[0043]所述的第二導流板包含:第三副板13,其傾斜設置在進水渠5內,其與所述的第一副板11相鄰錯位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