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噴液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噴液裝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噴液裝置應用于多種領域,主要功能為液體的輸出,噴射液體。現有技術中的噴液裝置的效率不高,其噴液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噴液裝置,旨在改善噴液效率低,噴液效果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噴液系統,旨在改善噴液效果差、洗脫管壁上殘留物質困難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噴液裝置,包括:
殼體,殼體具有容液腔、第一進液孔與第二進液孔,第二進液孔與容液腔連通,圍成容液腔的外壁設有噴液孔;
第一進液管,第一進液管與第一進液孔連通;
噴液器,噴液器包括相互垂直的連接管與噴液管,連接管通過旋轉接頭與第一進液管連通,旋轉接頭包括連接頭與軸承,連接頭同時與第一進液管和軸承的外圈連接,軸承的內圈與連接管連接,噴液管貫穿殼體,噴液管的兩端連通有第一噴液頭和第二噴液頭;第一噴液頭與第二噴液頭二者的噴液方向朝向噴液管的相對兩側。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噴液裝置還包括第二進液管,第二進液管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進液孔和容液腔連通。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噴液管貫穿殼體并將容液腔分為第一容液腔與第二容液腔,第二進液管與第二容液腔連通。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噴液頭的軸心線與噴液管的軸心線的夾角為10°-40°,第二噴液頭的軸心線與噴液管的軸心線的夾角為10°-40°。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噴液管包括第一噴液管與第二噴液管,第一噴液頭設置于第一噴液管,第二噴液頭設置于第二噴液管,第一噴液管還包括第三噴液頭,第二噴液管還包括第四噴液頭,第三噴液頭與第四噴液頭二者的噴液方向朝向噴液管的相對兩側,第三噴液頭的軸心線與噴液管的軸心線的夾角為45°-90°,第四噴液頭的軸心線與噴液管的軸心線的夾角為45°-90°。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二容液腔的形狀為圓椎體。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二容液腔包括第一容液室與第二容液室,第一容液室的形狀為圓柱臺,第二容液室的形狀為圓錐體。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容液室的錐角為60°。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二容液室的錐角為30°。
一種噴液系統,包括上述噴液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種噴液裝置,包括殼體、第一進液管與噴液器。噴液器包括相互垂直的連接管與噴液管。連接管通過旋轉接頭與第一進液管連通。旋轉接頭包括連接頭與軸承,連接頭同時與第一進液管和軸承的外圈連接,軸承的內圈與連接管連接。即連接管可通過軸承相對于連接頭旋轉。
當液體從第一進液孔依次經過第一進液管、連接管,到達噴液管后進行分流,由于位于噴液管兩端的第一噴液頭與第二噴液頭二者的噴液方向朝向噴液管的相對兩側,二者在輸出液體時的沖力方向不同,即可推動噴液管繞其轉動軸線轉動;加之噴液管貫穿殼體,噴液管即可帶動整個噴液裝置進行旋轉。從第二進液孔進入到容液腔內的液體也可從噴液孔中進行噴液。
與傳統噴液器相比,首先噴液裝置結構簡單,不需要驅動器,可自動進行旋轉,降低能耗;其次,噴液裝置可旋轉,使液體具有較快的流速從噴液裝置中噴射出來,噴液效果佳;最后噴液裝置同時具有第一噴液頭、第二噴液頭與噴液孔,噴液效率高。
一種噴液系統,包括上述噴液裝置,該噴液系統噴液效果好,能夠較好地洗脫殘留在管壁上的物質。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液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液裝置中第一進液孔與第二進液孔相對位置關系的示意圖;
圖3是圖1的III處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液裝置中噴液器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液系統的示意圖。
圖標:100-噴液裝置;110-殼體;111-第一進液孔;112-第二進液孔;113-容液腔;113a-第一容液腔;113b-第二容液腔;114-第一進液管;115-第二進液管;116-噴液孔;117-第一容液室;118-第二容液室;130-噴液器;131-連接管;132-噴液管;132a-第一噴液管;132b-第二噴液管;141-第一噴液頭;142-第二噴液頭;143-第三噴液頭;144-第四噴液頭;150-旋轉接頭;151-連接頭;152-軸承;152a-外圈;152b-內圈;200-噴液系統;210-管體;211-管壁。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方式。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部”、“長度”、“寬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噴液裝置100,請參閱圖1至圖5。
如圖1所示,噴液裝置100包括殼體110、第一進液管114與噴液器130。
殼體110具有容液腔113、第一進液孔111與第二進液孔112。第一進液管114與第一進液孔111連通。第二進液孔112與容液腔113連通。圍成容液腔113的外壁設有噴液孔116。需要強調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進液孔111與第二進液孔112間隔設置,且二者的相對大小不限。
結合圖1和圖3所示,噴液器130包括相互垂直的連接管131與噴液管132。連接管131通過旋轉接頭150與第一進液管114連通。
旋轉接頭150包括連接頭151與軸承152,連接頭151同時與第一進液管114和軸承152的外圈152a連接,軸承152的內圈152b與連接管131連接。也即,通過軸承152,噴液管132可相對于旋轉接頭150旋轉。利用軸承152實現噴液管132與連接頭151的轉動連接,不僅大大減小了噴液管132轉動時的阻力,還提高了噴液管132與連接頭151之間的連接穩定性。
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軸承152為滾珠軸承152且為防水軸承152,這樣可以有效提高軸承152的密封性,防止出現漏液的情況。
如圖1和圖4所示,噴液管132貫穿殼體110,噴液管132的兩端連通有第一噴液頭141與第二噴液頭142,第一噴液頭141與第二噴液頭142二者的噴液方向朝向噴液管132的相對兩側。換言之,第一噴液頭141與第二噴液頭142二者在輸出液體時的沖力方向不同,即可推動噴液管132繞其轉動軸線轉動。
下面結合圖1和圖3對本實施例提供的噴液裝置100的工作原理作進一步說明。液體從第一進液孔111依次經過第一進液管114、連接管131,到達噴液管132后進行分流,由于第一噴液頭141與第二噴液頭142二者的噴液方向朝向噴液管132的相對兩側,二者在輸出液體時的沖力方向不同,即可推動噴液管132繞其轉動軸線轉動;再次由于噴液管132貫穿殼體110,噴液管132即可帶動整個噴液裝置100進行旋轉。從第二進液孔112進入到容液腔113內的液體也可從噴液孔116中進行噴液。
與傳統噴液器130相比,首先噴液裝置100結構簡單,不需要驅動器,可自動進行旋轉,降低能耗;其次,噴液裝置100可旋轉,使液體具有較快的流速從噴液裝置100中噴射出來,噴液效果佳;最后噴液裝置100同時具有第一噴液頭141、第二噴液頭142與噴液孔116,噴液效率高。
具體地,噴液管132包括第一噴液管132a與第二噴液管132b。第一噴液頭141設置于第一噴液管132a,第二噴液頭142設置于第二噴液管132b。進一步,為了使噴液管132自由旋轉進行地更順利,第一噴液頭141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為10°-40°。第二噴液頭142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為10°-40°。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夾角指的是角度的絕對值。
優選地,第一噴液頭141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與第二噴液頭142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相同。通過上述結構設計,可以保證當第一噴液頭141與第二噴液頭142在輸出液體時,第一噴液頭141與第二噴液頭142二者受到的反向推力可以順利傳導至連接管131并使整個噴液管132旋轉起來,提高噴液管132對液體的反向推力的利用效率,使噴液管132更容易被推動。
如圖4所示,進一步地,第一噴液管132a還包括第三噴液頭143,第二噴液管132b還包括第四噴液頭144。第三噴液頭143與第四噴液頭144二者的噴液方向朝向噴液管132的相對兩側。
第三噴液頭143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為45°-90°。第四噴液頭144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為45°-90°。第三噴液頭143與第四噴液頭144可以為噴液管132提供額外的旋轉推力。進一步地,第三噴液頭143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與第四噴液頭144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相同。優選地,第三噴液頭143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為90°,同時,第四噴液頭144的軸心線與噴液管132的軸心線的夾角為90°。
在本實施例中,噴液裝置100還設有第二進液管115,第二進液管115同時與第二進液孔112和與容液腔113連通。
進一步地,噴液管132貫穿殼體110并將容液腔113分為第一容液腔113a與第二容液腔113b,第二進液管115與第二容液腔113b連通。換言之,第二進液管115的長度大于噴液管132到第一進液孔111的距離。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當液體從第二進液管115流入容液腔113時,降低了液體與噴液管132接觸的可能性。不僅不妨礙噴液管132旋轉,同時降低液體遺留在噴液管132外管壁211上的可能性,提高液體的利用率。
進一步地,噴液孔116設置于第二容液腔113b。優選地,噴液孔116的孔徑大小為0.8-1.2mm,具體不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容液腔113b的形狀為圓錐體,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當噴液管132在旋轉過程中,圓錐體不僅可以減小其阻力,同時能提高液體從噴液孔116中噴射出來的效率。
進一步地,第二容液腔113b包括第一容液室117與第二容液室118,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容液室117的形狀為圓錐臺,第二容液室118的形狀為圓錐體。第一容液室117的錐角為60°,第二容液室118的錐角為30°。使用錐角不同的第一容液室117與第二容液室118,可提高噴液裝置100的噴液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噴液裝置100的大小及材質不限,生產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噴液系統200,包括上述噴液裝置100。具體地,噴液系統200包括噴液裝置100與管體210,噴液裝置100設置于管體210內部。噴液系統200噴液效果好,能夠較好地洗脫殘留在管壁211上的物質。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提供的噴液裝置100及系統200自動化程度高,噴液效果顯著,適用于多種工作領域。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