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氣體處理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除塵裝置及廢氣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的化工廠以及金屬煉制的工廠都會產生廢氣,而對于這種工業上面產生的廢氣,直接排到空氣中,會對空氣產生嚴重的污染,特別是廢氣中的硝化物以及硫化物,會導致酸雨的產生,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而廢氣中除了有害氣體,還具有大量的灰塵,灰塵隨著廢氣排放到空氣中,會增加空氣中的PM2.5含量,對人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現有技術中,工廠里面使用的除塵裝置及廢氣處理裝置的凈化效果往往不夠理想,不能很好地將廢氣中的灰塵進行凈化處理,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不容忽視。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除塵裝置及廢氣處理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除塵裝置及廢氣處理裝置存在的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除塵裝置,包括除塵件,所述除塵件上具有第一氣流入口和第一氣流出口,所述第一氣流入口和所述第一氣流出口之間具有第一氣流通道,所述第一氣流通道上靠近所述第一氣流入口處的截面面積大于靠近所述第一氣流出口處的截面面積;
所述除塵件包括第一電極片和第二電極片,所述第一電極片和所述第二電極片相對設置,所述第一電極片和所述第二電極片均為導電材料制成。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除塵件還包括除塵本體,所述第一氣流通道位于所述除塵本體的內部,所述除塵本體上具有凹槽,所述第一電極片或所述第二電極片設置于所述凹槽的內部。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除塵本體包括上片和下片,所述上片為第二電極片,所述凹槽位于所述下片上。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除塵裝置還包括除塵殼體,所述除塵殼體為中空結構,所述除塵殼體內部具有第二氣流通道,所述除塵殼體和所述除塵件連接,所述除塵件位于所述第二氣流通道內部。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除塵殼體上連接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設置在所述第二氣流通道內部,所述連接件和所述除塵殼體密封連接,所述連接件和所述除塵件密封連接,所述連接件上具有通孔,所述通孔和所述除塵件上的所述第一氣流通道連通。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氣流通道一端的截面面積大于所述第二氣流通道另一端的截面面積。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件設置為板狀,所述連接件設置為多個,多個所述連接件之間間隔設置。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氣流通道的一端設置有發電裝置,所述發電裝置具有扇葉和發電機,所述扇葉和所述發電機上的輸入軸傳動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氣流出口處設置有除塵網,所述除塵網覆蓋所述第一氣流出口。
一種廢氣處理裝置,包括廢氣反應裝置和除塵裝置,所述廢氣反應裝置和所述除塵裝置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設計得到的除塵裝置可以在除塵裝置上的第一電極片和第二電極片之間產生的高壓電場,利用靜電除塵的原理對廢氣中的固體顆粒進行清除,并且在氣流經過第一氣流通道的時候,焓值降低,動能增加,可以降低廢氣的溫度,提高廢氣的流速,便于回收利用廢氣中攜帶的能量。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除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除塵件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除塵件的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除塵件的第三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廢氣反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中Ⅱ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中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第三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排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00-廢氣處理裝置;110-除塵裝置;111-除塵殼體;112-第二氣流通道;113-除塵件;1131-除塵本體;11311-上片;11312-下片;11321-凹槽;1133-第一電極片;11331-第二電極片;1134-第一氣流通道;114-發電裝置;1141-扇葉;1142-發電機;115-除塵網;120-廢氣反應裝置;1211-廢氣反應出口;1212-風機;122-霧化裝置;123-第一管道;1231-第一管道入口;1232-第一管道出口;1233-第一截流裝置;124-第二管道;1241-第二管道入口;1242-第二管道出口;1243-第二截流裝置;125-冷卻裝置;126-儲液裝置;1261-儲液出口;200-排氣裝置;210-排氣入口;220-排氣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方式。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的術語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廢氣處理裝置100,請參閱圖1,這種廢氣處理裝置100包括除塵裝置110和廢氣反應裝置120,除塵裝置110和廢氣反應裝置120連通。
請參閱圖2、圖3、圖4和圖5,除塵裝置110包括除塵件113,除塵件113上具有第一氣流入口和第一氣流出口,第一氣流入口和第一氣流出口之間具有第一氣流通道1134,第一氣流通道1134上靠近第一氣流入口處的截面面積大于靠近第一氣流出口處的截面面積,第一氣流通道1134設置為梯臺形,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氣流通道1134也可以設置為棱臺等其他形狀,只需要第一氣流通道1134上靠近第一氣流入口處的截面面積大于靠近第一氣流出口處的截面面積即可。
請參閱圖2、圖3、圖4和圖5,除塵件113上包括第一電極片1133和第二電極片11331,第一電極片1133和第二電極片11331相對設置,第一電極片1133和第二電極片11331均為導線材料制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片1133和第二電極片11331均為石墨,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片1133和/或第二電極片11331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制成,只需要第一電極片1133和第二電極片11331均具有導電能力且均具有一定的耐高溫能力即可。
請參閱圖3、圖4和圖5,除塵件113包括除塵本體1131,第一氣流通道1134位于除塵本體1131的內部,除塵本體1131上具有凹槽11321,凹槽11321設置為多個,凹槽11321設置在除塵本體1131的一側,多個凹槽11321在除塵本體1131上間隔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片1133設置于凹槽11321的內部,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二電極片11331也可以設置在凹槽11321的內部,而此時,第一電極片1133和第二電極片11331相對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除塵本體1131具有相對設置的上片11311和下片11312,上片11311為第二電極片11331,下片11312上具有凹槽11321,下片11312和第一電極片1133相連,下片11312均陶瓷材質,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上片11311也可以為陶瓷材質,此時第二電極片11331和上片11311上靠近下片11312的一面相連。
請參閱圖3、圖4和圖5,除塵本體1131包括除塵殼體111,除塵殼體111設置為中空結構,除塵殼體111的內部具有第二氣流通道112,第二氣流通道112一端的截面面積大于或者小于第二氣流通道112另一端的截面面積,第二氣流通道112設置為梯臺形,除塵殼體111和除塵件113連接,除塵件113位于第二氣流通道112的內部。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二氣流通道112也可以設置為棱臺形,只需要第二氣流通道112一端的截面面積大于或者小于第二氣流通道112另一端的截面面積即可。
請參閱圖3、圖4和圖5,除塵殼體111上連接有連接件,連接件設置在第二氣流通道112的內部,連接件設置為板狀,連接件和除塵殼體111密封連接,連接件和除塵件113密封連接,連接件上具有通孔,連接件上的通孔和除塵件113上的第一氣流通道1134連通,在本實施例中,連接件設置為多個,多個連接件之間間隔設置,連接件上連接有多個除塵件113,多個除塵件113在連接件上間隔設置。
除塵件113上的第一氣流入口靠近第二氣流通道112上截面面積較大的一端,除塵件113上的第一氣流出口靠近第二氣流通道112上截面面積較小的一端。
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連接件也可以只設置為一個,而連接件上的除塵件113同樣,也可以只設置為一個。
請參閱圖2,第二氣流通道112的一端設置有發電裝置114,發電裝置114設置在靠近第二氣流通道112上截面面積較小的一端,發電裝置114具有扇葉1141和發電機1142,扇葉1141和發電機1142上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扇葉1141帶動發電機1142上的輸入軸轉動,發電裝置114設置在第二氣流通道112的內部。
請參閱圖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氣流通道112上截面面積較小的一端具有除塵網115,除塵網115設置在第二氣流通道112的出口處,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不設置除塵網115,只要除塵件113可以達到效果即可。
請參閱圖6、圖7、圖8和圖9,廢氣反應裝置120包括第一管道123和第二管道124,第一管道123和第二管道124間隔設置,第一管道123上具有第一管道出口1232,第二管道124上具有第二管道出口1242,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相對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均設置為多個,多個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多個第二管道出口1242之間一一對應。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也可以均設置為一個,只需要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相對設置即可。
請參閱圖7和圖8,第一管道123設置為中空結構,第一管道123內具有第一截流裝置1233,第一截流裝置1233和第一管道123上的第一管道出口1232連通,第一截流裝置1233上具有第一截流開口,第一截流裝置1233設置為多個,多個第一截流裝置1233之間間隔設置,多個第一截留裝置上的第一截流開口的截面面積在從第一管道123上遠離第一管道出口1232的一端到第一管道123上的另一端依次變小。
請參閱圖7和圖8,第二管道124設置為中空結構,第二管道124內具有第二截流裝置1243,第二截流裝置1243和第二管道124上的第二管道出口1242連通,第二截流裝置1243上具有第二截流開口,第二截流裝置1243設置為多個,多個第二截流裝置1243之間間隔設置,多個第二截留裝置上的第二截流開口的截面面積在從第二管道124上遠離第二管道出口1242的一端到第二管道124上的另一端依次變小。
請參閱圖7,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均設置為環形,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請參閱圖10,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或第二管道出口1242也可以設置為其他形狀,比如設置為板狀,只需要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相對設置即可。
請參閱圖6,廢氣反應裝置120還包括反應殼體,反應殼體為中空結構,反應殼體內部具有第三氣流通道,第一管道123和第二管道124均部分設置在第三氣流通道的內部,第一管道123上具有第一管道入口1231,第二管道124上具有第二管道入口1241,第一管道入口1231和第二管道入口1241均伸出于反應殼體,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管道123和第二管道124也可以全部設置在反應殼體的內部,只需要第一管道入口1231和第二管道入口1241可以和反應殼體外部連通即可。
請參閱圖6,第一管道123和第二管道124均設置為多個,多個第一管道123和多個第二管道124之間間隔設置,第一管道123周圍具有多個第二管道124,第二管道124周圍具有多個第一管道123。
請參閱圖6,廢氣反應裝置120還包括霧化裝置122,霧化裝置122內具有溶液容納腔,和廢氣發生反應的溶液可以儲存在霧化裝置122內部,霧化裝置122的出口和第二管道124上的第二管道入口1241連通,霧化裝置122可將溶液容納腔內部的溶液進行霧化,然后使得經過霧化的溶液氣體經過第二管道入口1241進入到第二管道124中。
請參閱圖6,反應殼體內部還具有冷卻裝置125,在本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25設置為板狀,冷卻裝置125上具有氣流通孔,廢氣反應裝置120還包括廢氣反應出口1211,廢氣反應出口1211和第三氣流通道連通,廢氣反應出口1211和冷卻裝置125上的氣流通孔連通,冷卻裝置125設置在第三氣流通道和廢氣反應出口1211之間,冷卻裝置125采用具有較強導熱能力的金屬板制成。
請參閱圖6,廢氣反應出口1211內設置有風機1212,風機1212帶動氣流從廢氣反應出口1211流出。
請參閱圖6,廢氣反應裝置120還包括儲液裝置126,廢氣反應出口1211和儲液裝置126連通,廢氣反應出口1211伸入到儲液裝置126的內部,儲液裝置126上還具有儲液出口1261,儲液出口1261和儲液裝置126連接,儲液出口1261和儲液裝置126的內部連通,儲液裝置126為中空結構,儲液裝置126用來儲存液體。
本實施例提供的廢氣處理裝置100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的時候,工業生產排出的高溫廢氣在經過除塵裝置110的時候,會經過第一除塵件113上的第一氣流通道1134,在高溫廢氣經過第一氣流通道1134的時候,由于第一電極片1133和第二電極片11331之間可以產生高壓電場,可以使得空氣電離,而位于凹槽11321中的第一電極片1133為正極,在空氣中的電子向帶有正電的第一電極片1133運動的時候,可以攜帶空氣中的顆粒物一起向第一電極片1133運動,從而可以將空氣中的顆粒物攜帶到凹槽11321內部,并且高溫廢氣在經過除塵件113的時候,由于第一氣流通道1134上靠近第一氣流入口處的截面面積大于靠近第一氣流出口處的截面面積,從而高溫廢氣在經過第一氣流通道1134的時候,焓值降低,動能增加,從而高溫廢氣的溫度會降低,流速會增加,由于第一氣流通道1134內間隔設置有多個除塵件113,高溫廢氣在經過多個除塵件113之后,溫度進一步降低,而流速進一步增加,而第二氣流通道112也設置為梯臺形,可以進一步使得高溫廢氣的溫度降低而流速增加,在廢氣經過第二氣流通道112上具有發電裝置114的一端的時候,可以帶動發電裝置114上的扇葉1141轉動,從而可以將廢氣的動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后再經過發電機1142,將機械能轉化為動能,從而可以為整個裝置補充電能,達到能量的回收利用,具有節能效果,在廢氣經過發電裝置114之后,還會經過除塵網115,進一步除去廢氣中的顆粒物,而在廢氣經過除塵網115的時候,其溫度已經降低,使得除塵網115對于耐高溫能力的需求降低,可以降低除塵網115的成本;
在廢氣經過除塵裝置110進行除塵處理之后,會經過第一管道入口1231流入到第一管道123中,然后經過第一管道出口1232流出,而經過霧化的溶液會經過第二管道入口1241流入到第二管道124中,然后經過第二管道出口1242流出,由于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之間相對設置,第一管道出口1232中流出的廢氣在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相對的位置和從第二管道124到中流出的經過霧化的溶液接觸在一起,此時,經過霧化的溶液形成的氣體和廢氣之間發生碰撞、混合,經過霧化的溶液形成的氣體和廢氣之間接觸面積很大,可以很好地發生反應,使得廢氣中的有害氣體在反應過后去除,并且由于第一管道出口1232和第二管道出口1242設置為多個,可以使得更多的廢氣和經過霧化后的溶液形成的氣體反應,提高效率,并且由于第一管道123上具有第一截流裝置1233,可以使得第一管道123上的多個第一管道出口1232中流出的廢氣的量大致相同,同樣,第二管道124上具有第二截流裝置1243,可以使得第二管道124上的多個第二管道出口1242中流出的溶液經過霧化形成的氣體的量大致相同,可以有效控制每個第一管道出口1232或第二管道出口1242中流出的量,使得廢氣和溶液經過霧化形成的氣體在發生反應的時候,可以在充分反應的同時,也可以減少溶液的浪費,并且在廢氣反應之后,反應過后的氣體在遇到冷卻裝置125的時候,會發生冷凝,使得混合氣體中的溶液冷凝之后經過廢氣反應出口1211流入到儲液裝置126內部,而風機1212可以提高氣流的流速,在氣流經過儲液裝置126中的液體之后,從儲液出口1261流出,從而,從儲液出口1261流出的氣體為經過反應之后的干凈氣體,可以直接排向大氣。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排氣裝置200,請參閱圖11,這種排氣裝置200包括排氣入口210,排氣出口220和廢氣處理裝置100,排氣入口210和廢氣處理裝置100連通,排氣出口220和廢氣處理裝置100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排氣出口220為煙囪,當然,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排氣出口220也可以設置為其他結構,只需要可以將經過處理的廢氣排出即可。
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氣裝置200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的時候,首先使得廢氣經過排氣入口210進入到廢氣處理裝置100中,然后在廢氣處理裝置100中進行處理,在處理成干凈的空氣之后,經過排氣出口220排出,由于廢氣處理裝置100可以將廢氣充分凈化,使得排氣出口220中排出的氣體為干凈氣體,不會對空氣的質量產生不良的影響。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