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油漆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高效油漆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油漆是用有機或無機材料來以裝飾和保護物品的一種混合物。油漆的起源尚無定論。公元前6000年,中國已用無機化合物和有機顏料混合焙燒對油漆加以改進。公元前1500年,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山洞里,油漆已用于繪畫和裝飾。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用染料如靛藍和茜草制造藍色和紅色顏料,但這種油漆還很不完善。18世紀,由于對亞麻仁油和氧化鋅的開發利用,使油漆工業迅速發展。20世紀,油漆工藝有了重大發展,出現了粘著力更大、光澤度更高、阻燃、抗腐蝕與熱穩定性高的各種顏色的油漆。現代的油漆正在逐步成為一類多功能性的工程材料,是化學工業中的一個重要行業。
在油漆生產過程中,攪拌裝置是極其重要的生產設備,現有的油漆攪拌裝置主要采用電機帶動攪拌葉進行攪拌,攪拌效率較低,且在攪拌過程中攪拌葉始終在同一位置保持旋轉,難以將物料充分混合,攪拌效果不佳,市場需求功能更加優異的油漆攪拌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效油漆攪拌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效油漆攪拌裝置,包括底座、機架、攪拌電機、旋轉座和攪拌桶;所述機架安裝在底座上,攪拌電機安裝在電機座內,且攪拌電機的輸出端連接有攪拌軸,攪拌軸伸入至攪拌桶內,機架上部還安裝有帶動電機座升降的伸縮機構,伸縮機構通過升降桿固定連接至電機座;所述攪拌軸上部設置有攪拌葉;所述旋轉座轉動固定在底座上,攪拌桶安裝在旋轉座上,底座上還設置有驅動旋轉座轉動的驅動電機,驅動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旋轉座轉動,攪拌桶的內壁設置有攪拌板,攪拌板共有多個,且沿著攪拌桶的高度方向均勻間隔分布,所述旋轉座的旋轉方向與攪拌軸的旋轉方向相反。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葉共有多個,且交錯設置在攪拌軸的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軸下部設置有螺旋葉。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還包括加熱機構、循環泵和噴灑管,循環泵的進口端安裝有抽料管,抽料管豎直延伸至攪拌桶的內部底端,所述攪拌葉與攪拌板之間留有間隙,且抽料管沿著攪拌葉與攪拌板之間的間隙延伸,循環泵的出口端通過連接管連接至加熱機構的進口端,加熱機構的出口端連接有回料管,且回料管另一端連接至噴灑管,噴灑管設置在攪拌桶內部上端,噴灑管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噴頭。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連接管上設置有三向閥,三向閥的另一個接口連接有出料管。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三向閥為電動三向閥,電氣控制箱控制連接所述電動三向閥。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箱控制連接伸縮機構、攪拌電機、驅動電機、加熱機構和循環泵。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伸縮機構為液壓伸縮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對油漆的攪拌效果優異,有效的提高了油漆物料的混合效率,使混合更加充分,從而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高效油漆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電氣控制箱、3-機架、4-伸縮機構、5-升降桿、6-電機座、7-攪拌電機、8-驅動電機、9-傳動機構、10-旋轉座、11-攪拌桶、12-攪拌板、13-螺旋葉、14-攪拌軸、15-攪拌葉、16-噴頭、17-噴灑管、18-回料管、19-抽料管、20-加熱機構、21-連接管、22-三向閥、23-出料管、24-循環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高效油漆攪拌裝置,包括底座1、機架3、攪拌電機7、旋轉座10和攪拌桶11;所述機架3安裝在底座1上,攪拌電機7安裝在電機座6內,且攪拌電機7的輸出端連接有攪拌軸14,攪拌軸14伸入至攪拌桶11內,攪拌電機7轉動時,帶動攪拌軸14旋轉,從而對攪拌桶11內的物料進行攪拌,機架3上部還安裝有帶動電機座6升降的伸縮機構4,伸縮機構4通過升降桿5固定連接至電機座6,當伸縮機構4伸縮時,通過升降桿5帶動電機座6上下移動,進而帶動電機7和攪拌軸14上下移動,從而使攪拌軸14在攪拌桶11內的不同液位進行攪拌,攪拌效果更好,混合更加均勻,伸縮機構4的具體結構不加限制,可以為電動伸縮桿、氣動伸縮桿、液壓伸縮缸等,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伸縮機構4為液壓伸縮缸;
所述攪拌軸14上部設置有攪拌葉15,攪拌葉15共有多個,且交錯設置在攪拌軸14的兩側,通過交錯設置的攪拌葉15,提高攪拌效果,攪拌軸14下部設置有螺旋葉13,螺旋葉13在轉動過程中,能夠對攪拌桶11底部的物料產生向上的吸力,使攪拌桶11底部的物料向上翻滾,進一步提高對物料的攪拌效果;
所述旋轉座10轉動固定在底座1上,攪拌桶11安裝在旋轉座10上,底座1上還設置有驅動旋轉座10轉動的驅動電機8,驅動電機8通過傳動機構9帶動旋轉座10轉動,進而帶動旋轉座10上的攪拌桶11轉動,攪拌桶11的內壁設置有攪拌板12,攪拌板12共有多個,且沿著攪拌桶11的高度方向均勻間隔分布,在攪拌桶11轉動的過程中,攪拌板12轉動,從而對攪拌桶11內的物料進行攪拌,進一步提高攪拌效果,所述旋轉座10的旋轉方向與攪拌軸14的旋轉方向相反,通過反向旋轉的攪拌板12和攪拌葉15,提高攪拌效果;
所述高效油漆攪拌裝置,還包括加熱機構20、循環泵24和噴灑管17,循環泵24的進口端安裝有抽料管19,抽料管19豎直延伸至攪拌桶11的內部底端,為了避免抽料管19與攪拌葉15和攪拌板12產生干涉,所述攪拌葉15與攪拌板12之間留有間隙,且抽料管19沿著攪拌葉15與攪拌板12之間的間隙延伸,循環泵24的出口端通過連接管21連接至加熱機構20的進口端,加熱機構20的出口端連接有回料管18,且回料管18另一端連接至噴灑管17,噴灑管17設置在攪拌桶11內部上端,噴灑管17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噴頭16,循環泵24通過抽料管19將攪拌桶11底部的物料抽出,經連接管21送入加熱機構20,加熱機構20對物料進行加熱后,通過回料管18送入噴灑管17,并通過噴灑管17上的噴頭16均勻噴灑在攪拌桶11內,如此,形成物料的循環,有效的提高混合效率,使混合更加充分,通過加熱機構20對物料進行加熱,避免物料在循環過程中溫度降低;
所述底座1上還設置有電氣控制箱2,電氣控制箱2控制連接伸縮機構4、攪拌電機7、驅動電機8、加熱機構20和循環泵24,用于控制伸縮機構4、攪拌電機7、驅動電機8、加熱機構20和循環泵24的運行;所述連接管21上設置有三向閥22,三向閥22的另一個接口連接有出料管23,當三向閥22將出料管23與循環泵24的出口端連通時,循環泵24將攪拌桶11內的物料抽出送至出料管23內,完成出料,更進一步的,所述三向閥22為電動三向閥,電氣控制箱2控制連接電動三向閥,實現三向閥22的自動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所述高效油漆攪拌裝置,將物料加入至攪拌桶11內,攪拌電機7轉動時,帶動攪拌軸14旋轉,從而對攪拌桶11內的物料進行攪拌,通過交錯設置的攪拌葉15,提高攪拌效果,攪拌軸14下部的螺旋葉13在轉動過程中,能夠對攪拌桶11底部的物料產生向上的吸力,使攪拌桶11底部的物料向上翻滾,進一步提高對物料的攪拌效果,在家攪拌過程中,伸縮機構4伸縮,通過升降桿5帶動電機座6上下移動,進而帶動電機7和攪拌軸14上下移動,從而使攪拌軸14在攪拌桶11內的不同液位進行攪拌,攪拌效果更好,混合更加均勻。另外,驅動電機8通過傳動機構9帶動旋轉座10轉動,進而帶動旋轉座10上的攪拌桶11轉動,攪拌桶11轉動的過程中,攪拌板12轉動,從而對攪拌桶11內的物料進行攪拌,進一步提高攪拌效果。循環泵24通過抽料管19將攪拌桶11底部的物料抽出,經連接管21送入加熱機構20,加熱機構20對物料進行加熱后,通過回料管18送入噴灑管17,并通過噴灑管17上的噴頭16均勻噴灑在攪拌桶11內,如此,形成物料的循環,有效的提高混合效率,使混合更加充分,通過加熱機構20對物料進行加熱,避免物料在循環過程中溫度降低。攪拌完畢后,通過三向閥22將出料管23與循環泵24的出口端連通,循環泵24將攪拌桶11內的物料抽出送至出料管23內,完成出料。
本實用新型的攪拌葉15為交錯設置,攪拌軸14下部還設有螺旋葉13,螺旋葉13在轉動過程中能夠對攪拌桶11底部的物料產生向上的吸力,提高了攪拌效果,在攪拌過程中,通過伸縮機構4帶動攪拌軸14上下移動,從而使攪拌軸14在攪拌桶11內的不同液位進行攪拌,攪拌效果更好,混合更加均勻,另外,通過驅動電機8帶動旋轉座10上的攪拌桶11轉動,攪拌桶11上的攪拌板12對攪拌桶11內的物料進行攪拌,進一步提高攪拌效果。本實用新型還設置有物料循環機構,形成物料的循環,有效的提高混合效率,使混合更加充分。
本實用新型對油漆的攪拌效果優異,有效的提高了油漆物料的混合效率,使混合更加充分,從而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