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涂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
背景技術:
現有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中設有烘干室保溫段,烘干室保溫段是烘干室體中最長的工藝段,參見圖1-2所示,現有的烘干室保溫段普遍是在烘干室保溫段室體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均壓室10,均壓室的內側設有送風口20,外部送來的風進入均壓室后通過該送風口20沿圖1-2中箭頭所示方向進入烘干室保溫段的室體內部100,對放在烘干室內部的車體30進行烘干保溫處理,進入的氣流通過位于均壓室上端與烘干室之間的排風口向外排出。現有此種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能耗大,制作復雜,安裝周期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包括烘干室保溫段,所述烘干室保溫段的室體一側設有一個均壓室,所述均壓室的內側面設有向室體內部送風的送風口,所述室體的下部一側充有排風口,所述排風口設在所述送風口的相對側。
所述排風口為一個,設在所述室體的中部位置。
所述均壓室內的送風口為兩組,每組所述送風口直線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組所述送風口相平行設置在所述均壓室的內側面上部與下部。
本實用新型在不影響烘干室保溫段工藝效果的前提下,通過優化烘干室保溫段結構,大大降低烘干室保溫段能耗,降低了烘干室保溫段制作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的剖面圖;
圖2是現有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的剖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和優勢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實施例。
參見圖3-4所示,一種汽車涂裝行業烘干系統的烘干室保溫段,包括:
烘干室保溫段,所述烘干室保溫段的室體一側設有一個均壓室10,所述均壓室的內側面設有向室體內部100送風的送風口20,所述室體的下部一側充有排風口40,所述排風口設在所述送風口的相對側。
所述均壓室的底部具有外部送風口70,用于外部的風進入均壓室后進入室體內部100吹向車體30進行烘干保溫處理。
具體實現上,所述排風口為一個,并設在所述室體的下部的中部位置。
為了保持總風量的一致,優選的,所述均壓室內的送風口為兩組,每組所述送風口直線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組所述送風口相平行設置在所述均壓室的內側面上部與下部,這樣可以實現送入的風吹入后通過車體分流,在車體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形成的風道流過后匯聚,并通過排風口排出。
當然了,所述均壓室內的送風口也可以是一組,此時,可以設在對應車體的側面的中部位置,如設在上述的兩組排風口的中間位置,同樣能實現上述的功能。
當然了,所述送風口40設在過濾板網裝置,以實現對風的過濾處理。
參見圖3-4所示,當從送風口20出來的風,如圖中箭頭所示,平行吹入室體內部后,自放在室體內部100的車體30的一側向另一側流動,通過上流通通道50、下流通通道60、左流通通道80、右流通通道90自車體30流過后匯聚,并通過排風口40排出,實現了風流通過流動將車體方位的包圍流過。
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單側的均壓室的布局結構,因此,有效地減少了烘干室保溫段室體的內部容積,減輕了烘干室的整體重量,使得烘干室的外表面積得以減少,使得烘干室的總體能耗能得到有效地降低,也減少了烘干室的制作成本。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烘干室內腔容積減少,加熱氣體介質總量減少,降低烘干室運行能耗;
2)烘干室內腔容積減少,室體空氣循環次數增加,加強烘干室換熱效果;
3)烘干室整體重量減少,烘干室總體吸熱量減少,降低烘干室溫升能耗;
4)烘干室外表面積減小,降低烘干室外部的散熱損失;
5)烘干室總體能耗降低10%;
6)此種烘干室保溫段單側送風的形式基于流體仿真計算與實際測試,車體兩側溫差可以忽略不計;
7)烘干室制作簡單、成本減少,均壓室只需要制作一側即可,減少成本降低30%。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