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混料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攪拌混料機。
背景技術:
在各類混料機中,混合原理都是旋轉主軸帶動葉片轉動,將物料進行混合。釹鐵硼磁鋼的制粉環節需要使用混料機進行細粉混料,提高粉末之間的均勻性,從而為最終產品的高性能創造有利條件。但是在下料過程中,由于料斗錐角過大及粉末團聚作用,粉料粉徑過小而摩擦系數大,粉料與倉壁摩擦系數大,加料高度大及加料過多壓實底部粉料等多方面影響,使微粉殘留在混料機中,不僅如此,粉料在下料時易發生架橋現象,從而造成粘結倉壁堵塞下料口,傳統方式是采用人力木槌敲擊才能下料,這種方式不僅會產生較大噪音,而且耗時耗力,導致生產效率低,還損害了料筒的壽命,甚至給操作員造成了一定的危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攪拌混料機,混料筒頂部加裝攪拌裝置,攪拌裝置的第二轉軸頂端伸出混料筒且通過聯軸器與步進電機上的電機軸傳動連接,第二轉軸底端安裝有葉輪固定塊,葉輪與葉輪固定塊鉸接,葉輪收縮電動開關安裝于第二轉軸上,葉輪收縮電動開關與彈簧收縮機構電性連接,通過葉輪收縮電動開關控制所述彈簧收縮機構驅動葉輪收縮,其結構設置合理,實現自動化控制,操作簡單,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噪音,延長了混料筒的使用壽命,保證了操作員的安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攪拌混料機,包括混料筒、分開設置在混料筒兩端用來支撐混料筒的機架和驅動混料筒相對于機架轉動的混料筒驅動機構,所述混料筒驅動機構安裝于機架內,所述混料筒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渦輪蝸桿減速器、第一轉軸和軸承座,驅動電機和軸承座均與機架固定連接,驅動電機驅動渦輪蝸桿減速器工作,渦輪蝸桿減速器通過皮帶與第一轉軸傳動連接,第一轉軸穿過軸承座帶動混料筒旋轉,還包括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通過安裝機構安裝于混料筒的頂部,所述攪拌裝置包括第二轉軸、葉輪、彈簧收縮機構、葉輪收縮電動開關和步進電機,第二轉軸的頂端伸出混料筒且通過聯軸器與步進電機上的電機軸傳動連接,第二轉軸的底端安裝有葉輪固定塊,葉輪與葉輪固定塊鉸接,葉輪收縮電動開關安裝于第二轉軸上,葉輪收縮電動開關與所述彈簧收縮機構電性連接,通過葉輪收縮電動開關控制所述彈簧收縮機構驅動葉輪收縮。
進一步地,所述彈簧收縮機構包括葉輪支架、滑塊、驅動器、卷繩輪、滑輪和拉繩,滑塊套設于第二轉軸上與第二轉軸滑移配合,葉輪通過葉輪支架與滑塊鉸接,驅動器、卷繩輪和滑輪設于第二轉軸內,葉輪收縮電動開關與驅動器電性連接,驅動器與卷繩輪傳動連接,卷繩輪伸縮拉繩通過滑輪帶動滑塊往復運動。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機構包括轉軸套杯、軸承套、滾動軸承和圓錐滾子軸承,第二轉軸的外周設有凸環,軸承套與轉軸套杯通過螺釘從上至下依次夾持滾動軸承、凸環和圓錐滾子軸承,滾動軸承設于第二轉軸與軸承套之間,滾動軸承的上圈抵接軸承套的內壁,滾動軸承的下圈抵接凸環的上端面和第二轉軸的外周,圓錐滾子軸承設于第二轉軸與轉軸套杯之間,圓錐滾子軸承的外圈抵接轉軸套杯的內壁,圓錐滾子軸承的內圈抵接凸環的下端面和第二轉軸的外周,轉軸套杯通過螺釘與混料筒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軸承套與第二轉軸、轉軸套杯與第二轉軸之間均設有唇形密封圈。
進一步地,轉軸套杯與軸承套之間安裝有o型密封圈。
進一步地,葉輪呈扇形設置。
進一步地,葉輪的邊角呈棱形設置。
進一步地,葉輪通過葉輪固定塊與第二轉軸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地,第二轉軸包括相互套接的上轉軸與下轉軸,上轉軸與下轉軸滑移配合,上轉軸頂端伸出混料筒與步進電機的電機軸傳動連接,下轉軸底端上安裝有葉輪固定塊,下轉軸上套設有滑塊。
本發明有益效果為:本發明在混料筒頂部加裝攪拌裝置,攪拌裝置包括第二轉軸、葉輪、彈簧收縮機構、葉輪收縮電動開關和步進電機,第二轉軸的頂端伸出混料筒且通過聯軸器與步進電機上的電機軸傳動連接,第二轉軸的底端安裝有葉輪固定塊,葉輪與葉輪固定塊鉸接,葉輪收縮電動開關安裝于第二轉軸上,葉輪收縮電動開關與所述彈簧收縮機構電性連接,通過葉輪收縮電動開關控制所述彈簧收縮機構驅動葉輪收縮;打開攪拌裝置的步進電機,通過聯軸器將動力傳輸到第二轉軸上,第二轉軸帶動葉輪轉動,攪動混料筒物料的阻塞滯留區域,破除物料因靜摩擦、粉料團聚作用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的起拱或黏壁,使倉內物料恢復重力流動或是管道繼續起到運輸物料的作用,以安全、快速、可控、節能的方式來達到破除料筒粉料起拱、堵塞、黏壁等現象的目的,保證生產的連續性。本發明結構設置合理,實現自動化控制,操作簡單,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噪音,延長了混料筒的使用壽命,保證了操作員的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圖1中a的放大圖。
圖3是本發明攪拌裝置中彈簧收縮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攪拌裝置中葉輪展開的俯視圖。
圖中:1、混料筒;2、機架;3、驅動電機;4、渦輪蝸桿減速器;5、第一轉軸;6、軸承座;7、第二轉軸;8、葉輪;9、葉輪固定塊;10、葉輪收縮電動開關;11、步進電機;12、聯軸器;13、轉軸套杯;14、軸承套;15、滾動軸承;16、圓錐滾子軸承;17、凸環;18、唇形密封圈;19、o型密封圈;20、上轉軸;21、下轉軸;22、葉輪支架;23、滑塊;24、驅動器;25、卷繩輪;26、滑輪;27、拉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攪拌混料機,包括混料筒1、分開設置在混料筒1兩端用來支撐混料筒1的機架2和驅動混料筒1相對于機架2轉動的混料筒驅動機構,所述混料筒驅動機構安裝于機架2內,所述混料筒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3、渦輪蝸桿減速器4、第一轉軸5和軸承座6,驅動電機3和軸承座6均與機架2固定連接,驅動電機3驅動渦輪蝸桿減速器4工作,渦輪蝸桿減速器4通過皮帶與第一轉軸5傳動連接,第一轉軸5穿過軸承座6帶動混料筒1旋轉,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通過安裝機構安裝于混料筒1的頂部,所述攪拌裝置包括第二轉軸7、葉輪8、彈簧收縮機構、葉輪收縮電動開關10和步進電機11,第二轉軸7的頂端伸出混料筒7且通過聯軸器12與步進電機11上的電機軸傳動連接,第二轉軸7的底端安裝有葉輪固定塊9,葉輪8與葉輪固定塊9鉸接,葉輪收縮電動10開關安裝于第二轉軸7上,葉輪收縮電動開關10與所述彈簧收縮機構電性連接,通過葉輪收縮電動開關10控制所述彈簧收縮機構驅動葉輪8收縮;其結構設置合理,實現自動化控制,操作簡單,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產噪音,延長了混料筒的使用壽命,保證了操作員的安全。
所述攪拌裝置采用步進電機11,可進行plc控制,可間歇工作,正反轉控制,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能源。
攪拌裝置攪拌時,聲音全部被倉內的物料所吸收,噪音較小。
所述彈簧收縮機構包括葉輪支架22、滑塊23、驅動器24、卷繩輪25、滑輪26和拉繩27,滑塊23套設于第二轉軸7上與第二轉軸7滑移配合,葉輪8通過葉輪支架22與滑塊23鉸接,驅動器24、卷繩輪25和滑輪26設于第二轉軸7內,葉輪收縮電動開關10與驅動器24電性連接,驅動器24與卷繩輪25傳動連接,卷繩輪25伸縮拉繩27通過滑輪26帶動滑塊23往復運動;通過葉輪收縮電動開關10可調節葉輪8的收縮,避免了因葉輪8過大無法隨第二轉軸7進入混料筒1的問題。
所述安裝機構包括轉軸套杯13、軸承套14、滾動軸承15和圓錐滾子軸承16,第二轉軸7的外周設有凸環17,軸承套14與轉軸套杯13通過螺釘從上至下依次夾持滾動軸承15、凸環17和圓錐滾子軸承16,滾動軸承15設于第二轉軸7與軸承套14之間,滾動軸承15的上圈抵接軸承套14的內壁,滾動軸承15的下圈抵接凸環17的上端面和第二轉軸7的外周,圓錐滾子軸承16設于第二轉軸7與轉軸套杯13之間,圓錐滾子軸承16的外圈抵接轉軸套杯13的內壁,圓錐滾子軸承16的內圈抵接凸環17的下端面和第二轉軸7的外周,轉軸套杯13通過螺釘與混料筒1固定連接。
軸承套14與第二轉軸7、轉軸套杯13與第二轉軸7之間均設有唇形密封圈18,轉軸套杯13與軸承套14之間安裝有o型密封圈19;考慮到釹鐵硼磁粉易氧化的特性,步進電機11驅動的第二轉軸與混料筒1的連接部位采用唇型密封圈18的設計,同時通過螺栓和o型密封圈19加固密封,防止攪拌裝置啟動時,第二轉軸7與混料筒1之間進入空氣,使粉料氧化。
葉輪8呈扇形設置,葉輪8的邊角呈棱形設置;大大提高了與物料的接觸面積,混料筒1在轉動混料的同時,棱型的邊角會切割物料,達到加強混料的作用的同時,也能破除物料起拱現象。
葉輪8通過葉輪固定塊9與第二轉軸7可拆卸連接;方便更換葉輪8,能夠保證生產的連續性工作,提高生產效率。
第二轉軸7包括相互套接的上轉軸20與下轉軸21,上轉軸20與下轉軸21滑移配合,上轉軸20頂端伸出混料筒1與步進電機11的電機軸傳動連接,下轉軸21底端上安裝有葉輪固定塊9,下轉軸21上套設有滑塊23;葉輪8的安裝位置需要根據實際混料筒1堵塞情況來調節下轉軸21的伸縮情況,確定彈簧收縮機構的安裝位置。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攪拌混料機通過驅動電機3帶動渦輪蝸桿減速器4啟動,然后渦輪蝸桿減速器4通過皮帶將動力傳輸到第一轉軸5上,第一轉軸5通過軸承座6支撐,帶動混料筒1旋轉攪拌。前期物料通過重力和氣壓來下料,到后期剩余一定的物料因堵塞無法下料時,打開攪拌裝置的步進電機11,所述電機軸通過聯軸器12,將動力傳輸到第二轉軸7上,第二轉軸7帶動葉輪8轉動,攪動混料筒1物料的阻塞滯留區域,破除物料因靜摩擦、粉料團聚作用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的起拱或黏壁,使倉內物料恢復重力流動。當遇到故障需要拆卸更換時,可以使用葉輪收縮電動開關10,通過彈簧收縮機構將葉輪8收縮,然后順著混料筒1頂部的開口將攪拌裝置取下。反之為安裝過程,十分方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發明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發明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