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涂膠治具及具有該涂膠治具的涂膠機,屬于注膠設備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針對正反兩面都需要進行涂膠的產品,一般對產品的正面完成涂膠后,需將產品翻轉,再對產品的反面進行涂膠。目前通常采用兩種翻轉方法:一種為人工翻轉,也即對產品的正面完成涂膠后,操作人員人工將產品翻面,再對產品的反面進行涂膠;另一種為機器人翻轉,也即在涂膠機上增設機器人,對產品的正面完成涂膠后,機器人將產品反面,再對產品的反面進行涂膠。
若采用人工翻轉,不僅工時較長,影響生產進度,而且在對產品進行翻轉時人手極易接觸到產品正面的膠條,破壞并污染已完成的涂膠部分;而采用機器人翻轉,雖然可解決人工翻轉的問題,但機器人的設置導致涂膠機大型化,占用生產空間過大,而且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涂膠治具和具有該涂膠治具的涂膠機,其可以實現對產品的翻轉,以同時解決人工翻轉的工時較長且翻轉不良問題、以及機器人翻轉的占用空間較大且成本高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涂膠治具,所述涂膠治具包括,
支架;
繞軸線轉動設于所述支架上的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架、活動地連接所述定位架的夾緊機構,所述定位架包括空腔,所述夾緊機構具有夾持狀態和張開狀態;
設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一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夾緊機構由所述夾持狀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
設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二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定位裝置繞所述軸線轉動預設角度;
其中,當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夾持狀態時,所述夾緊機構與所述定位架共同固定待加工工件,且所述空腔與所述待加工工件的第一待加工面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待加工面上的待加工區域暴露于所述空腔處;
當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時,所述待加工工件可相對所述定位裝置運動。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具有推出狀態和縮回狀態;
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處于所述縮回狀態時,所述夾緊機構保持在所述夾持狀態,且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可驅動所述定位裝置繞所述軸線轉動預設角度;
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處于所述推出狀態時,所述第一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夾緊機構由所述夾持狀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氣缸以及由所述第一驅動氣缸驅動的推桿;
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處于所述縮回狀態時,所述推桿與所述夾緊機構相分離;
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處于所述推出狀態時,所述推桿抵接所述夾緊機構并帶動所述夾緊機構由所述夾持狀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夾緊機構包括活動地連接所述定位架的夾爪組件、以及連接所述定位架和所述夾爪組件的復位件;所述夾爪組件具有與所述張開狀態相對應的張開位置和與所述夾持狀態相對應的夾持位置;
當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時,所述復位件始終施加于所述夾爪組件上一復位力,所述復位力使所述夾爪組件具有由所述張開位置返回至所述夾持位置的運動趨勢。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復位件設為拉簧,所述拉簧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定位架和所述夾爪組件;
所述拉簧可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驅動所述夾爪組件由所述張開位置返回至所述夾持位置。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夾爪組件包括活動連接于所述定位架的傳動件、以及設于所述傳動件上的夾爪;
所述復位件和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分別與所述傳動件相配合,以使所述傳動件帶動所述夾爪趨近或遠離所述定位架;
當所述夾爪趨近所述定位架時,所述夾爪與所述定位架夾持固定所述待加工工件。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傳動件設為轉動連接于所述定位架的連桿,所述連桿包括相對設置且彼此反向運動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夾爪設為轉動設于所述第二端上的滾輪;
當所述夾爪組件于所述張開位置和所述夾持位置之間運動時,所述滾輪可于所述待加工工件上滾動以帶動所述待加工工件逐漸靠近或遠離所述定位架。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涂膠治具包括若干所述定位裝置,任一所述定位裝置的夾緊機構與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相適配。
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涂膠機,所述涂膠機包括如上所述的涂膠治具。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涂膠機還包括,
載具,用于將所述待加工工件輸送至涂膠工位處;
位于所述涂膠工位處的涂膠機構,用于向所述待加工工件上涂膠;
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載具、所述第一驅動裝置、所述涂膠機構以及所述第二驅動裝置的運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不僅可實現待加工工件的固定和自動翻轉,避免了人為翻轉造成的耗費工時以及產品不良的問題,而且涂膠治具的結構簡潔、占用空間較小、大大降低了設備成本,另外,僅所述定位裝置與待加工工件同步翻轉,避免了在翻轉過程中的氣管或電線的纏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固定有待加工工件的涂膠治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固定有待加工工件的涂膠治具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固定有待加工工件的涂膠治具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本發明一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涂膠機,所述涂膠機可用于對待加工工件進行涂膠作業,所述涂膠機包括載具、涂膠機構、控制器以及涂膠治具。其中,所述待加工工件包括需涂膠的第一待加工面和需涂膠的第二待加工面。
所述載具用于支撐并運輸所述待加工工件,以使所述待加工工件依次配合至各個加工工位;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載具可運輸所述待加工工件至涂膠工位。所述涂膠機構和所述涂膠治具均設置于所述涂膠工位處,以實現對所述待加工工件的涂膠作業。其中,所述涂膠治具用于從所述載具上獲取所述待加工工件并將所述待加工工件定位;所述涂膠機構用于向被所述涂膠治具定位的所述待加工工件進行涂膠。所述控制器用于連接并控制所述載具、所述涂膠機構和所述涂膠治具的運作。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該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所述涂膠治具100,用于固定待加工工件200,該待加工工件200具有第一待加工面和第二待加工面。該涂膠治具100包括支架10、定位裝置、第一驅動裝置30和第二驅動裝置40。
支架10用于支撐所述定位裝置、第一驅動裝置30和第二驅動裝置40。
所述定位裝置繞軸線a轉動地設置于支架10上,也即,所述定位裝置可相對支架10繞軸線a轉動。具體地,支架10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支撐板11,每個支撐板11包括通孔,所述定位裝置通過轉軸配合至所述通孔內,并繞軸線a轉動。
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架21以及夾緊機構。定位架21轉動地連接于支架10上,其包括空腔;所述夾緊機構活動地連接定位架21,其具有夾持狀態和張開狀態。當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夾持狀態時,所述夾緊機構和定位架21共同固定待加工工件200,且所述空腔與待加工工件200的所述第一待加工面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待加工面上的待加工區域(也即需涂膠的區域)暴露于所述空腔處;當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時,待加工工件200可相對所述定位裝置運動,也即此時所述定位裝置不對待加工工件200進行固定。
第一驅動裝置30設于支架10上,并用于驅動所述夾緊機構由所述夾持狀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這樣,當待加工工件200被所述載具運輸至所述涂膠工位后,通過第一驅動裝置30使所述夾緊機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再通過所述夾緊機構和定位架21的配合,可以實現對待加工工件200的抓取和固定。
第二驅動裝置40設于支架10上,并用于驅動所述定位裝置繞軸線a轉動預設角度。這樣,所述夾緊機構和定位架21對待加工工件200進行固定后,所述第一待加工面的待加工區域暴露于所述空腔處,以使所述涂膠機構對所述第一待加工面的待加工區域進行涂膠;對所述第一待加工面的待加工區域涂膠完成后,通過第二驅動裝置40使所述定位裝置翻轉,而固定于所述定位裝置上的待加工工件200同步發生翻轉,進而通過所述涂膠機構對待加工工件200的所述第二待加工面的待加工區域(也即需涂膠的區域)進行涂膠。
這樣,本實施例的涂膠治具100,不僅可實現待加工工件200的固定和自動翻轉,避免了人為翻轉造成的耗費工時以及產品不良的問題,而且涂膠治具100的結構簡潔、占用空間較小、大大降低了設備成本,另外,僅所述定位裝置與待加工工件200同步翻轉,避免了在翻轉過程中的氣管或電線的纏繞。
其中,所述第一待加工面和所述第二待加工面的位置關系確定所述預設角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待加工面和所述第二待加工面相對設置,所述預設角度相應的設置為180°。
為了描述的清楚和簡便,與軸線a相平行的x軸方向定義為前后方向,與x軸相互垂直的y軸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與x軸和y軸均垂直的z軸方向定義為豎直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30包括第一驅動氣缸以及由所述第一驅動氣缸驅動的推桿。第一驅動裝置30具有推出狀態和縮回狀態;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推出狀態時,所述第一驅動氣缸驅動所述推桿朝向支架10的內部運動,所述推桿抵接所述夾緊機構,以驅動所述夾緊機構由所述夾持狀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縮回狀態時,所述第一驅動氣缸驅動所述推桿朝向支架10的外部運動,所述推桿與所述夾緊機構相分離,所述夾緊機構由所述張開狀態變換至所述夾持狀態并保持在所述夾持狀態,且此時,第二驅動裝置40可驅動所述定位裝置繞軸線a轉動所述預設角度。
進一步地,所述夾緊機構包括夾爪組件和復位件24。
所述夾爪組件活動連接定位架21,其具有張開位置和夾持位置:其中,所述夾爪組件的所述張開位置與所述夾緊機構的張開狀態相對應,也即,當所述夾爪組件位于所述張開位置時,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所述夾爪組件的所述夾持位置與所述夾緊機構的夾持狀態相對應,也即,當所述夾爪組件位于所述夾持位置時,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夾持狀態。
復位件24連接定位架21和所述夾爪組件,當所述夾緊機構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時,也即所述夾爪組件位于所述張開位置時,所述復位件始終施加于所述夾爪組件上一復位力,所述復位力使所述夾爪組件具有由所述張開位置返回至所述夾持位置的運動趨勢,也即所述復位力使所述夾緊機構具有由所述張開狀態變換至所述夾持狀態的變換趨勢。這樣,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縮回狀態時,所述推桿與所述夾緊機構相分離,在所述復位件24的作用下,使所述夾緊機構變換并保持于所述夾持狀態。
復位件24具有多種實施方式,在本實施例中,復位件24設置為設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連接定位架21且所述拉簧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夾爪組件。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推出狀態時,第一驅動裝置30驅動所述夾爪組件由所述夾持位置運動至所述張開位置,且所述拉簧的拉伸形變量逐漸增大;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縮回狀態時,所述拉簧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驅動所述夾爪組件由所述張開位置返回至所述夾持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夾爪組件包括活動連接于定位架21的傳動件22、以及設于傳動件22上的夾爪23。其中,當傳動件22相對定位架21運動時,傳動件22可帶動夾爪23可趨近或遠離定位架21運動。當夾爪23趨近定位架21運動時,夾爪23可與定位架21夾持并共同固定待加工工件200;當夾爪23遠離定位架21運動時,夾爪23可實現對待加工工件200的釋放。
在本實施例中,傳動件22具體設為轉動地連接于定位架21的連桿,所述連桿包括相對設置且彼此反向運動的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夾爪23設于第二端222上。
第一驅動裝置30作用于第一端221,也即: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推出狀態時,所述推桿抵接第一端221并驅動第一端221向涂膠治具100的內部運動,以使所述傳動件22沿第一方向轉動,進而使得夾爪23遠離定位架21運動。
所述拉簧也作用于第一端221,也即所述拉簧的一端連接定位架21且所述拉簧的另一端連接第一端221。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縮回狀態時,所述推桿與第一端221相分離,所述拉簧在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拉動第一端221向涂膠治具100的外部運動,以使所述傳動件22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轉動,進而使得夾爪23趨近定位架21運動。
進一步地,夾爪23設為轉動連接于傳動件22的第二端222上的滾輪;當所述夾爪組件由所述張開位置向所述夾持位置運動時,所述滾輪可于待加工工件200上滾動以帶動待加工工件200逐漸靠近定位架21,并最終與定位架21共同固定待加工工件200,從而實現將待加工工件200從所述載具上抓起并固定;當所述夾爪組件由所述夾持位置向所述張開位置運動時,所述滾輪可于待加工工件200上滾動以帶動待加工工件200逐漸遠離定位架21,從而實現將待加工工件200重新放置于所述載具上。
進一步地,所述夾緊機構和第一驅動裝置30分別設置為若干個且彼此一一對應。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夾緊機構和第一驅動裝置30分別設置為四個,且四個所述夾緊機構和四個第一驅動裝置30一一對應。當然,在變化的實施例中,所述夾緊機構和第一驅動裝置30還可設置為其他相對應的數量。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四個所述夾緊機構于定位架21的左右兩側對稱分布,從而保證固定效果。
進一步地,涂膠治具100還包括若干所述定位裝置,若干所述定位裝置分別與若干待加工工件相對應,其中,任一所述定位裝置的所述夾緊機構與第一驅動裝置30相適配。這樣,針對不同的待加工工件,只需更換不同的定位裝置即可,從而增加了涂膠治具100的換型速率,并降低換型成本。
在本實施例的所述涂膠機,其工作過程為: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載具運輸待加工工件200至所述涂膠工位后,控制第一驅動裝置30處于所述推出狀態,所述推桿推動所述連桿的第一端221,所述連桿轉動,位于所述連桿的第二端222的夾爪24遠離定位架21,以使所述夾緊機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之后,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驅動裝置30由所述推出狀態變換為所述縮回狀態,在所述拉簧的自身彈性恢復力作用下,所述連桿轉動,位于所述連桿的第二端222的夾爪24帶動待加工工件200趨近定位架21,以使所述夾緊機構變換至所述夾持狀態,從而實現對待加工工件200的抓取和固定;隨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涂膠機構向暴露于所述空腔內的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一待加工面進行涂膠;完成后,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二驅動裝置40工作,第二驅動裝置40驅動所述定位裝置繞軸線a旋轉180°,使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二待加工面與所述涂膠機構相對應;之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涂膠機構向第二待加工面進行涂膠,進而完成待加工工件200的雙面涂膠。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不僅可實現待加工工件的固定和自動翻轉,避免了人為翻轉造成的耗費工時以及產品不良的問題,而且涂膠治具的結構簡潔、占用空間較小、大大降低了設備成本,另外,僅所述定位裝置與待加工工件同步翻轉,避免了在翻轉過程中的氣管或電線的纏繞。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