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池材料加工設備,具體是一種電池石墨材料循環粉碎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常活潑,使得鋰金屬的加工、保存、使用,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鋰電池長期沒有得到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鋰電池已經成為了主流;鋰電池負極材料通常采用石墨等材料;現有石墨粉碎機包括粉碎罐和電機;罐體內設有轉軸和粉碎刀片,通過電機調動轉軸進而帶動粉碎刀片粉碎石墨原料;但這樣的粉碎機的粉碎效果不好,粉碎時間長,難以將石墨加工成需要的粒徑,所并且在進行粉碎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石墨粉末粘在粉碎設備少,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并且石墨粉碎的過程中會有不達標的石墨顆粒,需要再粉碎,一般設備再粉碎的功能,是取出未達標的石墨顆粒,進行再粉碎,或者導入另外的粉碎設備中,這樣比較繁瑣,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石墨材料循環粉碎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池石墨材料循環粉碎裝置,包括主箱體和副箱體;所述主箱體設置有進料口、粉碎凹槽、電機板、第一電機、螺旋粉碎片、研磨凹槽、輪柱、第二電機、篩網、抽屜盒和主箱門;所述進料口設置在主箱體上端面處;所述粉碎凹槽設置在主箱體內部的上端且粉碎凹槽的底面中心為開口;所述電機板水平固接在進料口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電機固接在電機板的上端面處;所述螺旋粉碎片豎直設置在粉碎凹槽內且螺旋粉碎片的轉軸上端固接著第一電機的主軸;所述研磨凹槽固接在粉碎凹槽的正下方且研磨凹槽的底面中心為開口;所述輪柱水平設置在研磨凹槽內且輪柱處于前后走向;所述第二電機固接在主箱體后端面的中間位置且第二電機的主軸連接著輪柱的轉軸;所述篩網設置在研磨凹槽的正下方;所述抽屜盒從主箱體后端面的底部水平插入;所述副箱體設置有傳送帶、第三電機、隔板、接料盒、斜導管和副箱門;所述副箱體固接在主箱體的右側,副箱體與主箱體相連通且連通口處于篩網的右端處;所述傳送帶的下端處于副箱體內部底端的前側,上端處于副箱體內部頂端的后側;所述第三電機固接在副箱體右端面的下側且第三電機的主軸連接著傳送帶的左側輪軸;所述隔板有若干個,等距垂直設置在傳送帶的帶面上;所述接料盒設置在副箱體內部上端的后側壁處,處于傳送帶上端的下側;所述接料盒的底面左端向下傾斜;所述斜導管的一端連接在副箱體左側壁的后端,與接料盒相連通,另一端向下傾斜連接在主箱體的后側壁處且與粉碎凹槽相連通;所述副箱體的后側壁下端設置有副箱門。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研磨凹槽的內側壁與輪柱的側壁之間的距離從上至下逐漸變小。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篩網的右端向下傾斜。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篩網后側的箱壁處設置有主箱門。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傳送帶的帶面寬度等于副箱體左右內側壁之間的寬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進料口便于石墨材料進入主箱體內;粉碎凹槽用于接住進入的石墨材料,并且便于材料向中間匯集;螺旋粉碎片高速旋轉,不斷對粉碎凹槽中的石墨材料進行粉碎;研磨凹槽用于接住在粉碎凹槽中初步粉碎的石墨材料;輪柱轉動,對研磨凹槽內的碎塊石墨進行碾壓,使得石墨充分粉碎;研磨凹槽的內側壁與輪柱的側壁之間的距離從上至下逐漸變小,便于石墨碎塊逐漸滑入研磨凹槽與輪柱之間,進行粉碎;篩網用于篩選出大小合格的石墨顆粒,阻擋大于要求大小的石墨顆粒通過;篩網的右端向下傾斜,便于大于要求大小的石墨顆粒滑至右側;抽屜盒用于接住通過篩網的石墨顆粒,便于工人取走;主箱門便于工人打開主箱體,清理卡在篩網的網孔中的石墨顆粒;沿著篩網滑至副箱體內的石墨顆粒,落在傳送帶上,由傳送帶往上運輸;隔板使得落在傳送帶上的石墨顆粒固定在兩個相鄰隔板的區域中,便于傳送帶向上運送;傳送帶的帶面寬度等于副箱體左右內側壁之間的寬度,避免石墨顆粒從傳送帶與側壁之間的空隙中落下;接料盒用于接住由傳送帶傳送的石墨顆粒;接料盒的底面左端向下傾斜,便于材料向左滑動;斜導管用于將接料盒內的石墨導入粉碎凹槽內,使石墨再次進行粉碎;副箱門便于打開副箱體,清理落在副箱體底部的石墨顆粒;本發明的設計結構簡單,工作性能好,實用性強,充分展現了現代化工具的特點,發展前景十分良好。
附圖說明
圖1為電池石墨材料循環粉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電池石墨材料循環粉碎裝置中副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電池石墨材料循環粉碎裝置后視圖。
圖中:1-主箱體,2-進料口,3-電機板,4-第一電機,5-螺旋粉碎片,6-粉碎凹槽,7-輪柱,8-研磨凹槽,9-篩網,10-抽屜盒,11-副箱體,12-隔板,13-傳送帶,14-第三電機,15-接料盒,16-斜導管,17-第二電機,18-主箱門,19-副箱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電池石墨材料循環粉碎裝置,包括主箱體1和副箱體11;所述主箱體1設置有進料口2、粉碎凹槽6、電機板3、第一電機4、螺旋粉碎片5、研磨凹槽8、輪柱7、第二電機17、篩網9、抽屜盒10和主箱門18;所述進料口2設置在主箱體1上端面處,進料口2便于石墨材料進入主箱體1內;所述粉碎凹槽6設置在主箱體1內部的上端且粉碎凹槽6的底面中心為開口,粉碎凹槽6用于接住進入的石墨材料,并且便于材料向中間匯集;所述電機板3水平固接在進料口2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電機4固接在電機板3的上端面處;所述螺旋粉碎片5豎直設置在粉碎凹槽6內且螺旋粉碎片5的轉軸上端固接著第一電機4的主軸,螺旋粉碎片5高速旋轉,不斷對粉碎凹槽6中的石墨材料進行粉碎;所述研磨凹槽8固接在粉碎凹槽6的正下方且研磨凹槽8的底面中心為開口,研磨凹槽8用于接住在粉碎凹槽6中初步粉碎的石墨材料;所述輪柱7水平設置在研磨凹槽8內且輪柱7處于前后走向,輪柱7轉動,對研磨凹槽8內的碎塊石墨進行碾壓,使得石墨充分粉碎;所述研磨凹槽8的內側壁與輪柱7的側壁之間的距離從上至下逐漸變小,便于石墨碎塊逐漸滑入研磨凹槽8與輪柱7之間,進行粉碎;所述第二電機17固接在主箱體1后端面的中間位置且第二電機17的主軸連接著輪柱7的轉軸;所述篩網9設置在研磨凹槽8的正下方,篩網9用于篩選出大小合格的石墨顆粒,阻擋大于要求大小的石墨顆粒通過;所述篩網9的右端向下傾斜,便于大于要求大小的石墨顆粒滑至右側;所述抽屜盒10從主箱體1后端面的底部水平插入,抽屜盒10用于接住通過篩網9的石墨顆粒,便于工人取走;所述篩網9后側的箱壁處設置有主箱門18,主箱門18便于工人打開主箱體1,清理卡在篩網9的網孔中的石墨顆粒;所述副箱體11設置有傳送帶13、第三電機14、隔板12、接料盒15、斜導管16和副箱門19;所述副箱體11固接在主箱體1的右側,副箱體11與主箱體1相連通且連通口處于篩網9的右端處;所述傳送帶13的下端處于副箱體11內部底端的前側,上端處于副箱體11內部頂端的后側,沿著篩網9滑至副箱體11內的石墨顆粒,落在傳送帶13上,由傳送帶13往上運輸;所述第三電機14固接在副箱體11右端面的下側且第三電機14的主軸連接著傳送帶13的左側輪軸;所述隔板12有若干個,等距垂直設置在傳送帶13的帶面上,隔板12使得落在傳送帶13上的石墨顆粒固定在兩個相鄰隔板12的區域中,便于傳送帶13向上運送;所述傳送帶13的帶面寬度等于副箱體11左右內側壁之間的寬度,避免石墨顆粒從傳送帶13與側壁之間的空隙中落下;所述接料盒15設置在副箱體11內部上端的后側壁處,處于傳送帶13上端的下側,接料盒15用于接住由傳送帶13傳送的石墨顆粒;所述接料盒15的底面左端向下傾斜,便于材料向左滑動;所述斜導管16的一端連接在副箱體11左側壁的后端,與接料盒15相連通,另一端向下傾斜連接在主箱體1的后側壁處且與粉碎凹槽6相連通,斜導管16用于將接料盒15內的石墨導入粉碎凹槽6內,使石墨再次進行粉碎;所述副箱體11的后側壁下端設置有副箱門19,副箱門19便于打開副箱體11,清理落在副箱體11底部的石墨顆粒。
具體使用方式:使用時,將石墨材料從進料口2處投入,石墨材料落入粉碎凹槽6內,由轉動的螺旋粉碎片5進行粉碎,初步粉碎的石墨顆粒落入研磨凹槽8內,然后由轉動的輪柱7進行碾壓,充分碾壓粉碎的石墨顆粒落至下側的篩網9上,符合要求大小的石墨顆粒通過篩網9,落在抽屜盒10內,由工人取走,大于要求大小的石墨顆粒順著篩網9滑入副箱體11內,當石墨顆粒卡在篩網9上的網孔中時,打開主箱門18,進行處理,當未達標的石墨顆粒落在傳送帶13上的隔板12之間時,由傳送帶13向上傳動,然后石墨顆粒調入接料盒15內,再由斜導管16滑入粉碎凹槽6中,進行再次粉碎。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