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設備防塵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械設備防塵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飛速發展,機械加工生產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某些機械設備在一些環境較為的惡劣的條件下,例如揚塵、揚沙的工作條件下進行加工,如果不進行必要的防塵處理,不但會影響機械加工效果,而且對于機械本身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加快機械損耗,影響機械的使用壽命,但是防塵與散熱向來是矛盾的,作好了防塵難免會影響到機械設備的散熱,作好了散熱難免會影響其防塵。
公開號cn104525546a提出的一種機械設備防塵系統,其只是在機械設備上加裝了一個簡單的防塵罩,雖然其不影響機械設備的散熱,但是其防塵效果極差。
因此,我們急需設計一種機械設備防塵系統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防塵系統的防塵與散熱不能兼得,且防塵效果差等缺點,而提出的機械設備防塵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機械設備防塵系統,包括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所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前面板上開有矩形孔,且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前面板上通過鉸鏈固定有箱門,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一端側壁上開有通孔,通孔內安裝有抽風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上遠離抽風扇的一端側壁和背板上均開有通孔,且通孔內分別焊接有第一進風管和第二進風管。
所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內腔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彎折呈7字形,第一隔板的一端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前面板的內側壁焊接連接,另一端與連接板的一端焊接連接,連接板遠離第一隔板的一端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背板的內側壁焊接連接,第一隔板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之間的空腔與第一進風管和第二進風管連通,第一隔板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之間的空腔內設置有第一灰塵過濾裝置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且第一隔板上開有出風孔,出風孔位于第一灰塵過濾裝置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之間,且第一隔板遠離第二灰塵過濾裝置的一側側壁上通過卡扣卡有溫度傳感器,第一隔板的側壁上通過螺釘固定有兩個灰塵吸附裝置,其中灰塵吸附裝置包括底板和雙面膠膠帶,其中雙面膠帶粘附在底板上,其中灰塵吸附裝置分別位于第一進風管的出風端的正下方和第二進風管的出風端的正下方。
所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上靠近抽風扇的一端的內腔設置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的兩端分別焊接在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前面板和背板的內側壁上,第二隔板上開有出風孔,且第二隔板上靠近第二灰塵過濾裝置一側側壁上焊接有吸熱板。
優選的,所述第二灰塵過濾裝置和第一灰塵過濾裝置的結構相同,兩者均通過螺釘固定在第一隔板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之間的空腔內。
優選的,所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外壁涂覆有防靜電納米涂層,且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均通過螺釘固定在支撐底座上,支撐底座的底部四角均設置有滾輪,且plc智能溫控儀通過支架固定在支撐底座上。
優選的,所述第一隔板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上焊接有第二進風管的一側側壁的距離為10-15cm。
優選的,所述第二隔板上靠近第二灰塵過濾裝置的一側側壁上焊接有吸熱板,相鄰吸熱板之間相距2-3cm,且開于第二隔板上的出風孔位于相鄰吸熱板之間。
優選的,所述連接板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背板互相垂直,連接板的長度等于第一隔板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上焊接有第二進風管的一側側壁的距離大小。
優選的,所述矩形框架上焊接有3-4根橫桿,且相鄰橫桿之間相距3-5cm。
優選的,所述第一隔板上開有2-4個出風孔,且開于第一隔板上的每一個出風孔均位于第一灰塵過濾裝置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之間,第一隔板遠離第二灰塵過濾裝置的一側側壁上通過卡扣卡有3-4個溫度傳感器,且溫度傳感器分別固定在第一隔板的側壁上不同位置上。
優選的,所述第一進風管和第二進風管的規格相同,且第一進風管和第二進風管的進風口處均設置有過濾網,且過濾網采用紗布。
本發明有益效果:
1:該機械設備防塵系統其上設置了第一隔板、第一灰塵過濾裝置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等部件構成的防塵機構,其能夠過濾掉空氣中的灰塵,防止灰塵污染機械設備,增長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
2:該機械設備防塵系統其上設置了由第一進風管、第二進風管、抽風扇和吸熱板等部件構成的散熱機構,其能夠保證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內部空氣流通,保證機械設備的散熱,增長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
3:該機械設備防塵系統其上設置了防塵機構和散熱機構,兩者結構設計巧妙,結構簡單,實現防塵的同時,保證了機械設備的散熱,且其上還設置了由溫度傳感器和plc智能控制儀構成的溫控機構,其能夠防止機箱內部溫度過低影響機械設備正常運作,該機械設備散熱系統其集散熱和防塵于一體,有效的增長了的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機械設備防塵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機械設備防塵系統的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提出的機械設備防塵系統的第二隔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提出的機械設備防塵系統的第二灰塵過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提出的機械設備防塵系統的第二灰塵過濾裝置的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機械設備防塵系統的原理框圖。
圖中:1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2第二灰塵過濾裝置、3溫度傳感器、4第二進風管、5抽風扇、6第二隔板、7plc智能溫控儀、8吸熱板、9連接板、10第一進風管、11第一灰塵過濾裝置、12第一隔板、13支撐底座、14防靜電納米涂層、15箱門、21脫脂海綿塊、22固定裝置、221矩形框架、222橫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圖2和圖6,一種機械設備防塵系統,包括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前面板上開有矩形孔,且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前面板上通過鉸鏈固定有箱門15,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一端側壁上開有通孔,通孔內安裝有抽風扇5,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上遠離抽風扇5的一端側壁和背板上均開有通孔,且通孔內分別焊接有第一進風管10和第二進風管4;
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內腔設置有第一隔板12,第一隔板12彎折呈7字形,第一隔板12的一端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前面板的內側壁焊接連接,另一端與連接板9的一端焊接連接,連接板9遠離第一隔板12的一端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背板的內側壁焊接連接,第一隔板12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之間的空腔與第一進風管10和第二進風管4連通,第一隔板12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之間的空腔內設置有第一灰塵過濾裝置11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且第一隔板12上開有出風孔,出風孔位于第一灰塵過濾裝置11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之間,第一隔板12的側壁上通過螺釘固定有兩個灰塵吸附裝置16,其中灰塵吸附裝置16包括底板162和雙面膠膠帶161,其中雙面膠帶161粘附在底板162上,其中灰塵吸附裝置16分別位于第一進風管10的出風端的正下方和第二進風管4的出風端的正下方,且第一隔板12遠離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的一側側壁上通過卡扣卡有溫度傳感器3,溫度傳感器3的信息輸出端與plc智能溫控儀7的信息輸入端連接,plc智能溫控儀7的信息輸出端與抽風扇5上的驅動電機電性連接;
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上靠近抽風扇5的一端的內腔設置有第二隔板6,第二隔板6的兩端分別焊接在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前面板和背板的內側壁上,第二隔板6上開有出風孔,且第二隔板6上靠近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的一側側壁上焊接有吸熱板8;
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外壁涂覆有防靜電納米涂層14,且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均通過螺釘固定在支撐底座13上,支撐底座13的底部四角均設置有滾輪,且plc智能溫控儀7通過支架固定在支撐底座13上。第一隔板12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上焊接有第二進風管4的一側側壁的距離為10-15cm;
連接板9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的背板互相垂直,連接板9的長度等于第一隔板12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上焊接有第二進風管4的一側側壁的距離大小。矩形框架221上焊接有3-4根橫桿222,且相鄰橫桿222之間相距3-5cm。第一隔板12上開有2-4個出風孔,且開于第一隔板12上的每一個出風孔均位于第一灰塵過濾裝置11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之間。第一隔板12遠離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的一側側壁上通過卡扣卡有3-4個溫度傳感器3,且溫度傳感器3分別固定在第一隔板12的側壁上不同位置上。第一進風管10和第二進風管4的規格相同,且第一進風管10和第二進風管4的進風口處均設置有過濾網,且過濾網采用紗布;
參照圖4-5,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包括固定裝置22和脫脂海綿塊21,其中脫脂海綿塊21放置在固定裝置22內,固定裝置22包括矩形框架221和橫桿222,其中橫桿222焊接在矩形框架221上。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和第一灰塵過濾裝置11的結構相同,兩者均通過螺釘固定在第一隔板12與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之間的空腔內;
參照圖3,第二隔板6上靠近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的一側側壁上焊接有吸熱板8,相鄰吸熱板8之間相距2-3cm,且開于第二隔板6上的出風孔位于相鄰吸熱板8之間。
工作原理:使用時,將機械設備安裝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內,然后蓋好箱門15,然后啟動機械設備,在plc智能控制儀7上設定好需要的溫度,再啟動抽風扇5,在抽風扇5的作用下,箱外的空氣會順著第一進風管10和第二進風管4流入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與第一隔板12之間的空腔內,空氣中的灰塵被第一灰塵過濾裝置11和第二灰塵過濾裝置2過濾,被過濾后的空氣從開于第一隔板12上出風孔流入到機械設備安裝箱箱體1內,并吹向機械設備上,幫助機械設備散熱,熱空氣中的熱會被吸熱板8吸收,并在抽風扇5的作用下散去。
以上,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