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浸潤槽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用浸潤槽。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幕墻結構外保溫材料多采用巖棉和玻璃棉等產品,巖棉、玻璃棉在幕墻外保溫系統應用中存在著防水透氣的問題。通常的做法是巖棉、玻璃棉的兩面粘貼鋁箔,用錨栓固定在墻上,這樣造成保溫層及墻體不透氣,容易在保溫層與墻體間結露,室內排出的濕氣又很容易通過板縫進入保溫層內,潮濕狀態下的巖棉、玻璃棉的導熱系數會大幅上升,強度也會大幅下降,并可能會分解崩潰。如果巖棉、玻璃棉不粘貼鋁箔保護,其透氣性較好,在空氣層氣流的長期作用下表面細小纖維會飄落,造成通風層的堵塞。因此,應用于幕墻外保溫系統的巖棉、玻璃棉的表面需有一層保護膜,這層膜必須防水透氣,并有一定的護拉強度。防水透氣膜是鋪在建筑圍護結構保溫層之外的一層薄膜,通過對圍護結構保溫層的包覆,加強建筑的氣密性、水密性,同時又令圍護結構及室內潮汽得以排出,從而達到節能,提高建筑耐久性,保證室內空氣質量的作用。
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2882121u的專利公開了一種高阻燃型建筑用防水透氣膜,包括阻燃型防水透濕層和阻燃型補強層,2-3層的防水透濕層和補強層相互緊密貼合形成一體膜狀結構,使用在建筑領域的防水透氣膜上時剝離強度低、在高溫和紫外輻射下的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均存在。在例如中國專利cn202658743u公開了一種建筑用復合透氣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從上至下依次復合而成的上層(1)、中層(2)、下層(3),所述上層(1)和下層(3)均為無紡布層,中層(2)為pe透氣膜層。所述上層(1)、中層(2)與下層(3)采用熱熔膠點式或網狀式粘合。該技術方案中雖然也是采用了三層結構,且通過熱熔膠點式或網狀式粘合,但是薄膜本身厚度較大,防滲能力好的同時,透氣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透氣防水效果不佳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用浸潤槽,所述浸潤槽由機箱、浸潤槽、添加劑箱、混合箱和浸潤劑箱;所述浸潤槽、添加劑箱和浸潤劑箱均設于機箱內,其特征在于:浸潤槽置于機箱底部,添加劑箱和浸潤劑箱設于機箱頂部,混合箱置于添加劑箱和浸潤劑箱下方,混合箱上設有兩個進料口分別為進料口a和進料口b,進料口a連接添加劑箱連接添加劑箱的出料口,進料口b連接浸潤劑箱的出料口,混合箱出料口歐連接浸潤槽,潤槽底部還設有回收裝置,回收裝置設有回路管道和排出管道,回路管道連接至混合箱,排出管道連接機箱外部。
進一步的,所述混合箱中設有混合均勻裝置,所述混合均勻裝置包括攪拌輪和電機a,攪拌輪采用螺旋攪拌輪,電機設于混合箱體外側,電機連接攪拌輪帶動攪拌輪動作。
進一步的,所述混合箱和浸潤槽之間設有泵,通過泵將混合浸潤劑輸入至浸潤槽中。
進一步的,所述浸潤槽由浸潤槽本體和電機b構成,電機b連接浸潤槽本體,浸潤槽本體形成呈圓柱體,浸潤槽在軸向方向上一端設為輸入口,另一端設為輸出口,輸入口連接泵,通過泵將混合浸潤劑從輸入口打入浸潤槽中再從輸出口中流出。
進一步的,所述浸潤槽本體中間安裝有輥輪,輥輪處于浸潤槽中心軸線上,電機b連接輥輪,通過電機b帶動輥輪轉動。
進一步的,所述浸潤槽本體側面上開有進布口和出布口,出布口和進布口相互平行設置,玻璃纖維布從進布口中進入浸潤槽本體,沿貼合于輥輪表面纏繞再從出布口輸出。
進一步的,出布口和進布口沿浸潤槽本體側面圓周上兩者相距距離不超過浸潤槽本體側面圓周的1/4。
進一步的,所述浸潤槽本體側面上且位于輸入口和輸出口之間噴嘴,噴嘴沿浸潤槽本體側面上均勻交錯布置,噴嘴朝向輥輪,噴嘴朝向輥輪。
進一步的,所述輥輪為中空設置,輥輪截面為環形面,輥輪的側面上設有交叉排布柱孔,輥輪內部軸線位置上設有負壓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負壓裝置和輥輪側面之間還設有導流槽,導流槽一側靠近輸入口位置處端部高度高于另一側靠近輸出口位置處端部;導流槽靠近輸出口位置處端部下方連接回收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中浸潤槽處于密閉機箱中不與外界接觸,保證浸潤液體清潔度,同時浸潤槽中采用負壓裝置減少了浸潤劑使用量,同時避免玻璃纖維布浸潤過程中氣孔產生。
(2)本發明分別添加劑箱和浸潤劑箱底部設置稱重箱稱,通過稱重箱設定單次添加劑和浸潤劑所需重量,浸潤槽的混合箱中設有混合均勻裝置,通過電機和攪拌輪保證混合箱中添加劑和浸潤劑兩者混合均勻制成混合浸潤劑;混合浸潤劑制作過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減少人工成本。
(3)為提高玻璃纖維布與樹脂之間的結合穩定性能,對玻璃纖維布面采用硅烷偶聯劑進行表面處理,其硅烷偶聯劑與玻璃纖維布表面以氫鍵形式結合的羥基在高溫下發生醚化反應,脫去水生成醚基,形成牢固的共價鍵結合,同時硅烷偶聯劑的有機基團與樹脂之間形成化學鍵,因此硅烷偶聯劑為媒介將玻璃纖維布與樹脂兩者之間穩定結合,提高玻璃纖維布涂料層之間結合力。
附圖說明
圖1是阻燃防水透氣膜示意圖;
圖2是浸潤裝置整體示意圖;
圖3是浸潤槽側面示意圖;
圖4是浸潤槽截面示意圖。
結合附圖并在其上標記:
1-機箱,2-添加劑箱,3-浸潤劑箱,4-稱重箱a,5-稱重箱b,6-基材層,7-防護層,71-涂料層,72-防水層,8-電機a,9-混合箱,10-攪拌輪,11-電機b,12-浸潤槽,13-回收裝置,121-噴嘴,122-玻璃纖維布,123-導流槽,124-負壓裝置,125-進布口,126-出布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實施方式披露了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該高阻燃防水透氣膜包括基材層6,基材層6可根據實際生產要求變更基材層6材料,本實施方式中基材選自pet薄膜;如圖1所示,基材層6外設有防護層7,所述防護層7由防水層72和涂料層71構成,基材層6外依次設置防水層72和涂料層71,所述防水層72和涂料層71之間均采用粘合樹脂連接;所述基層厚度為10-50um,防水層72厚度為1-2um,涂料層71厚度為5-6um,涂料層71厚度大于防水層72厚度,主要是保證涂料層71對于透氣膜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能,同時保護防水層72在使用中不易受到外界損壞失效。在本實施方式中涂料層71為復合涂層,其涂料層71采用紫外光固化涂層,主要是由于紫外光固化涂層具有固化速度快、節省能源、涂抹性能優良、對基材的使用范圍廣且不含有揮發性大的溶劑,消除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上產費用。所述涂料層71包括以下原料組分及重量份:30-50份環氧丙烯酸酯、10-20份聚氨酯六官能丙烯酸酯、10-15份三官能丙烯酸酯、3-5份光引發劑和20-30份納米材料構成,所述納米材料選自納米二氧化硅納米、納米二氧化鈦、納米銀或其組合。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涂料層71包括以下原料組分及重量份:40份環氧丙烯酸酯、15份聚氨酯六官能丙烯酸酯、10份三官能丙烯酸酯、4份光引發劑和25份納米材料構成。采用環氧丙烯酸酯和納米材料為主要成分,在環氧丙烯酸酯中加入納米材料后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網格結構,提高穩定性;在涂料層71中加入聚氨酯六官能丙烯酸酯能使得固化后的涂料層71交聯密度增大,從而提高涂料層71硬度;但當聚氨酯六官能丙烯酸酯含量超過15份時,其涂料層71硬度和材料粘度隨之增大,而材料粘度增大會增加實際生產成本,因此在綜合涂料層71硬度、材料粘度和生產成本三者取聚氨酯六官能丙烯酸酯最佳含量為15份。三官能丙烯酸酯在涂料層71中為稀釋劑,三官能丙烯酸酯具有較長的柔性鏈段可增強單位面積上涂料層71的雙鍵濃度,使得涂料層71固化完全。
作為進一步優選的,本實施方式中其涂料層71需要同時具備耐磨和阻燃兩種性能,因此,所述涂料層71中還添加有復合阻燃劑,該復合阻燃劑主要是提高涂料層71的阻燃性能;復合阻燃劑在涂料層71中重量分數設定在8-10份,復合阻燃劑采用有機磷酸酯類與滑石粉按質量2:1混合復配,通過有機磷酸酯和滑石粉復合形成協同效應,提升涂料層71的阻燃特性同時降低融滴效應。
所述涂料層71由以下方法制備:步驟一,選取納米材料混合物,將納米二氧化硅、納米二氧化鈦、納米銀或其組合混合,本實施方式中將納米二氧化硅和納米二樣化鈦分別選用10份重量組份制成混合物a;步驟二,制備第一混料,將混合物a中加入光引發劑和環氧丙烯酸酯,用攪拌機以600-800轉/分鐘攪拌30-35分鐘制成第一混料;步驟三,在第一溶液中依次加入聚氨酯六官能丙烯酸酯、三官能丙烯酸酯和阻燃劑混合,用分散機以600-800轉/分鐘分散30-35分鐘并過濾制成第二混料;步驟四,在第二混料中加入去離子水、分散劑、助劑置于攪拌機中,通過攪拌形成穩定涂料層71。
本實施方式中阻燃防水透氣膜中基材層6上下均設有防水層72,防水層72采用玻璃纖維布122,所述玻璃纖維布122作用主要是增強拉力和靜水壓及保護基材層6。為提高玻璃纖維布122與樹脂之間的結合穩定性能,對玻璃纖維布122面采用硅烷偶聯劑進行表面處理,其硅烷偶聯劑與玻璃纖維布122表面以氫鍵形式結合的羥基在高溫下發生醚化反應,脫去水生成醚基,形成牢固的共價鍵結合,同時硅烷偶聯劑的有機基團與樹脂之間形成化學鍵,因此硅烷偶聯劑為媒介將玻璃纖維布122與樹脂兩者之間穩定結合,提高玻璃纖維布122涂料層71之間結合力。所述表面處理是通過浸潤裝置將玻璃纖維布122浸潤于樹脂中,在樹脂中添加硅烷偶聯劑,促進玻璃纖維布122與樹脂之間的結合力。所述玻璃纖維布122采用平紋織物結構或斜紋織物結構,本實施方式中優選采用平紋織物結構,主要是由于平紋織物結構相對于斜紋織物結構具有較高的斷裂強度,可有效避免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阻燃防水透氣膜出現易斷裂現象,提高阻燃防水透氣膜的使用壽命。
作為本實施方式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浸潤裝置主要控制浸潤液體在玻璃纖維布122上的涂布量,涂布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阻燃防水透氣膜的性能。該浸潤裝置由機箱1、浸潤槽12、添加劑箱2、混合箱9和浸潤劑箱3;如圖2所示,所述浸潤槽12、添加劑箱2和浸潤劑箱3均設于機箱1內,浸潤槽12置于機箱1底部,添加劑箱2和浸潤劑箱3設于機箱1頂部,混合箱9置于添加劑箱2和浸潤劑箱3下方,混合箱9上設有兩個進料口分別為進料口a和進料口b,進料口a連接添加劑箱2連接添加劑箱2的出料口,進料口b連接浸潤劑箱3的出料口,混合箱9出料口歐連接浸潤槽12,浸潤槽12底部還設有回收裝置13,主要是用于回收浸潤槽12中多余的浸潤液體,其回收裝置13中部分浸潤液體回至混合箱9,另一部分浸潤液體排出機箱1;添加劑箱2與混合箱9之間設有稱重箱a4,添加劑箱2通過閥門a連接稱重箱a4,浸潤劑箱3與混合箱9之間設有稱重箱b5,浸潤劑箱3通過閥門b連接稱重箱b5,所述稱重箱a4和稱重箱b5分別設定單次添加劑和浸潤劑所需重量,通過閥門a或閥門b分別控制添加劑箱2或浸潤劑箱3與稱重箱的連通。為保證混合箱9中添加劑和浸潤劑兩者混合均勻制成混合浸潤劑,在混合箱9中設有混合均勻裝置,所述混合均勻裝置包括攪拌輪10和電機a8,攪拌輪10采用螺旋攪拌輪10,電機設于混合箱9體外側,電機連接攪拌輪10帶動攪拌輪10動作。混合箱9和浸潤槽12之間設有泵,通過泵將混合浸潤劑輸入至浸潤槽12中。所述浸潤槽12由浸潤槽本體和電機b11構成,電機b11連接浸潤槽本體,浸潤槽本體形成呈圓柱體,浸潤槽本體在軸向方向上一端設為輸入口,另一端設為輸出口,輸入口連接泵,通過泵將混合浸潤劑從輸入口打入浸潤槽12中再從輸出口中流出;浸潤槽本體中間安裝有輥輪,輥輪處于浸潤槽12中心軸線上,電機b11連接輥輪,通過電機b11帶動輥輪轉動。所述浸潤槽本體側面上開有進布口125和出布口126,如圖4所示,出布口126和進布口125相互平行設置,玻璃纖維布122從進布口125中進入浸潤槽本體,沿貼合于輥輪表面纏繞再從出布口126輸出,出布口126和進布口125沿浸潤槽本體側面圓周上兩者相距距離不超過浸潤槽本體側面圓周的1/4,主要是保證玻璃纖維布122在浸潤槽本體中有較長浸潤長度。如圖3所示,所述浸潤槽本體側面上且位于輸入口和輸出口之間設有噴嘴121,噴嘴121沿浸潤槽本體側面上均勻交錯布置,噴嘴121朝向輥輪,所述輥輪為中空設置,輥輪截面為環形面,輥輪的側面上設有交叉排布柱孔,輥輪內部軸線位置上設有負壓裝置124,該負壓裝置124在浸潤槽12工作過程中始終保持工作狀態;負壓裝置124和輥輪側面之間還設有導流槽123,導流槽123一側靠近輸入口位置處端部高度高于另一側靠近輸出口位置處端部;導流槽123靠近輸出口位置處端部下方連接回收裝置13。
工作原理:
先將添加劑箱2和浸潤劑箱3中加入浸潤過程中所需使用到的添加劑和浸潤劑,添加劑箱2和浸潤劑箱3分別通過閥門a和閥門b將添加劑和浸潤劑注入稱重箱a4和稱重箱b5中,達到預設重量后關閉閥門a和閥門b,此時將單次混合用的添加劑和浸潤劑注入混合箱9中,在混合箱9中設有混合均勻裝置,啟動電機,通過電機帶動螺旋攪拌輪10動作將混合箱9中添加劑和浸潤劑混合均勻制成混合浸潤劑。啟動泵將混合浸潤劑輸入至浸潤槽12中。混合浸潤劑從浸潤槽12的輸入口流入,浸潤槽本體中間安裝有輥輪,輥輪處于浸潤槽12中心軸線上,電機b11連接輥輪,通過電機b11帶動輥輪轉動。在混合浸潤劑進入浸潤槽12之前,玻璃纖維布122從進布口125中進入浸潤槽本體,沿貼合于輥輪表面纏繞再從出布口126輸出,由于出布口126和進布口125沿浸潤槽本體側面圓周上兩者相距距離不超過浸潤槽本體側面圓周的1/4,玻璃纖維布122在浸潤槽本體中有較長浸潤長度。混合浸潤劑從浸潤槽12的輸入口流入后沿浸潤槽本體側面上的噴嘴121向貼合于輥輪的玻璃纖維布122噴灑,此時輥輪內的負壓裝置124工作,保證噴灑出的混合浸潤劑均噴灑至玻璃纖維布122上,同時由于負壓存在避免了玻璃纖維布122中氣孔的存在;在噴灑過程中混合浸潤劑大部分被玻璃纖維布122吸收,但還存在多余混合浸潤劑,多余混合浸潤劑從輥輪側面上的交叉排布孔落入導流槽123內,由于導流槽123一側靠近輸入口位置處端部高度高于另一側靠近輸出口位置處端部,導流槽123靠近輸出口位置處端部下方連接回收裝置13,因此多余混合浸潤劑從導流槽123中落入回收裝置13,回收裝置13中部分浸潤液體回至混合箱9,另一部分浸潤液體排出機箱1。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發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發明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