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器皿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次氯酸鈉燒杯。
背景技術:
次氯酸鈉時一種常見的化學試劑,是一種強堿,具有腐蝕性,見光分解,會放出氯氣,容易引起中毒,燒杯是化學實驗室常用的實驗儀器,用于配置溶液或做物質反應器,現如今實驗室中常見的燒杯多為玻璃制品,透明,且不密封,在對溶液進行加熱處理時,燒杯會很燙,不便轉移燒杯中的試劑,容易引發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次氯酸鈉燒杯,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次氯酸鈉燒杯,包括杯體,把手和蓋子,所述杯體一側安裝有把手,所述把手上拐角處為圓弧狀,所述把手主體部分設有弧形波紋,所述杯體外側設置有觀察口,所述觀察口下端與杯體底端平齊,所述觀察口一側設置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上均勻設置有刻度,所述刻度尺高度與觀察口一致,所述杯體上端設置有杯口,所述杯口與杯體連接處為圓弧結構,所述杯體內側上段部分設置有擋塊,所述擋塊上表面設置為平面且與蓋子下沿接觸,所述蓋子上設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上均勻設置有通孔,所述蓋子頂端設置有手柄,所選燒杯材質為聚四氟乙烯,整個燒杯不透明,防止次氯酸鈉見光分解。
優選的,所述擋塊上表面長度為0.3-0.6毫米。
優選的,所述蓋子主體為圓柱狀,其直徑與杯體內徑相等,與杯體連接后可旋轉。
優選的,所述出液口高度小于等于杯口的高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杯體外側設施把手,在轉移加熱后的試劑時很方便,不會出現燒杯從手中脫落的情況,通過將杯體設置為采用不透明材料,能更方便的保存次氯酸鈉,通過設置蓋子,以及在蓋子上設置出液口,可以將整個杯體進行密封,減少次氯酸鈉釋放出氯氣,保障使用者的安全,通過在杯體內部設置擋塊,使蓋子不會掉落到杯體內部,通過設置杯口,方便在傾倒試劑次氯酸鈉時不會有液體濺出,通過在杯體外側設置觀察口和刻度尺,可以在不打開蓋子的情況下也能清楚的了解杯體內部溶液的體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蓋子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中:1-把手;2-擋塊;3-蓋子;4-手柄;5-杯口;6-出液口;7-杯體;8-觀察口;9-刻度尺;10-通孔;11-隔熱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實施例一種次氯酸鈉燒杯,包括杯體7,把手1和蓋子3,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安裝在杯體7一側,所述把手1對應的杯體7側面設置有隔熱膜11,所述杯體7外側設置有觀察口8,所述觀察口8下端與杯體7平齊,所述觀察口8一側設置有刻度尺9,所述刻度尺9高度與觀察口8一致,所述杯體7上端設置有杯口5,所述杯口5與杯體7連接處為圓弧過度,所述杯體7與蓋子3連接處設置有擋塊2,所述擋塊2上表面設置為平面且與蓋子3下沿接觸,所述蓋子3上設置有出液口6,所述出液口6上均勻設置有通孔10,所述蓋子3頂端設置有手柄4,方便對于蓋子的旋轉。
所述擋塊2上表面長度為0.3-0.6毫米;所述蓋子3主體為圓柱狀,其直徑與杯體7內徑相等,起密封作用,與杯體7連接后可旋轉,所述出液口6高度小于等于杯口5的高度,防止傾倒液體時液體濺出。
工作原理:通過手柄4打開蓋子3,向杯體7中注入次氯酸鈉,通過觀察口8與刻度尺9觀察杯體7中次氯酸鈉的容量,當注入完畢后,將蓋子3蓋上,旋轉蓋子3,使出液口6與杯口5不對齊,當要向外倒出次氯酸鈉時,旋轉蓋子3,使出液口6和杯口5對齊,通過把手1提起杯體7,將次氯酸鈉倒出,完畢后再次旋轉蓋子3。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