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油氣資源勘探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
背景技術:
巖屑錄井是,在鉆井過程中,鉆頭在井底鉆碎的巖石碎屑稱為巖屑,它隨著鉆井液的循環,不斷地返至地面。巖屑是及時認識地層巖性和油氣層的直觀材料。按一定深度間隔取樣,并按巖屑遲到時間作深度校正。對每次取得的混雜樣品進行挑選,排除坍塌的巖塊后,進行肉眼或顯微鏡下地質觀察、描述、定名,分別求出各種巖屑樣品的質量或體積百分比,確定取樣深度的巖石類別,配合其他錄井資料,作出井下巖屑地層剖面圖。在油氣勘探中除巖屑錄井外,還有地化錄井、碳酸鹽巖錄井等錄井方法和手段。
地化錄井是在特殊裂解爐中對巖屑樣品進行程序升溫,使樣品中的烴類和干酪根在不同溫度下揮發和裂解,通過載氣(氫氣)的吹洗使其與樣品分離,并由載氣攜帶直接送入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將其含量大小轉化為相應電信號,經微機處理,記錄各組分含量和巖石中裂解烴峰頂溫度,評價生、儲油巖層。
在現場錄井過程中,準確地測定巖屑中的碳酸鹽巖含量,有其較大的實際意義。根據方解石和白云石具有的不同化學性質,在碳酸鹽巖分析儀的記錄曲線上,利用“拐點”方法,能更準確地讀出灰巖和白云巖在巖屑中的百分含量,為更好地應用該方面的資料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可靠的保證。
在地化錄井和碳酸鹽巖含量錄井中,都要用到粉末狀的巖屑樣品作為分析源。將顆粒狀的巖屑制作為巖屑粉末的方式就是將巖屑磨碎。磨制巖屑需要具體實用的專業磨具,而地質錄井現場還沒有一種高效適用的研磨工具,而只有普通的研缽。
用于地化錄井、碳酸鹽巖分析的巖屑需要從顆粒狀研磨至粉末。通常情況下,地質技術人員將挑選出的顆粒狀巖屑放入研缽中,然后用研搗擊、磙碾巖屑,直到巖屑呈現粉末狀為止,粉末狀的巖屑擴大了巖石的表面積,巖石中的烴類氣體可以充分揮發更便于試劑反應揮發,然后用于進一步的分析判斷。普通的研缽有兩部分組成,即研和缽,研是擊打破碎的用力工具,缽是承受被擊打破碎巖屑呈粉末的載體。操作人員將挑出的巖屑樣品放到中空缽體中,手握研體搗擊缽內的巖屑,如此反復,直到顆粒狀巖屑成為粉末狀。在常用的研缽中,巖屑在被搗擊的過程中產生擠壓滑移,即重而硬的巖屑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反復順著缽體壁向缽體的中間凹槽滑動,從而能夠得到反復搗擊,直到被搗擊為粉末狀。搗擊巖屑是垂向運動,同時,在大部分巖屑已經被搗擊成粉末的情況下,還需要手握研柄用力進行徑向運動,也就是進行研磨,軸向搗擊和徑向研磨相結合,才能使巖屑粉末更加均勻,而有助于下步各項分析。不同巖屑的礦物成分不同,有的硬、有的軟,軟的干巖屑容易敲碎,硬的巖屑則不容易敲碎,需要反復搗擊相當長的時間才能使硬巖屑破碎為粉末狀。在搗擊硬巖屑的過程中,巖屑經常會出現飛濺出廣口缽體,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再次收集新的巖屑進行補充,從而達到質和量的要求。概括起來,傳統的巖屑研磨方式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廣口缽體,巖屑在搗擊過程中運移面積大,搗碎效率低;
(2)廣口研缽在搗碎巖屑時飛濺的巖屑容易傷害操作人員的眼睛,不利于職業健康保護;
(3)研缽無封蓋,巖屑易飛濺丟失,造成重復挑樣,降低了工作效率;
(4)廣口研缽的外形結構存在缺陷,在搗擊時無法有效把握研缽本體平衡;
(5)巖屑在廣口研缽中搗碎后需要用勺子取出巖屑粉末,操作繁瑣;
(6)廣口研缽的質地限制了操作人員的用力程度,硬巖屑在廣口研缽中不易搗碎,直接影響到了后續分析質量;
(7)結構上的缺陷,工作現場無法達到操作工具標準化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實現的,該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其結構包括搗錘和缽體,
缽體設置為上開口中空缽腔的圓桶狀結構,缽腔四周設置為缽壁;
缽腔底部采用弧面形缽底,缽底下方的缽體設置為缽座;
缽壁外圍中部腰線處沿腰線設置有圍繞缽體均勻分布的握環;
缽壁上緣上口處設置有卡扣,卡扣卡接鎖緊蓋,鎖緊蓋通過卡扣蓋合在缽壁上口,鎖緊蓋中心開設有錘孔,搗錘穿過錘孔伸入到缽腔內;
鎖緊蓋直徑方向上的兩端處分別開設有出料口,出料口一側的缽壁上口外側固定設置有鉸接轉軸,鉸接轉軸鉸接有旋轉掩蓋,旋轉掩蓋繞鉸接轉軸水平轉動,旋轉掩蓋通過鉸接轉軸的旋轉覆蓋出料口并對出料口開合關閉;旋轉掩蓋的下表面和鎖緊蓋的上表面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缽腔底部采用球面凹形缽座。
出料口的直徑小于鎖緊蓋的半徑。
鎖緊蓋的錘孔的內孔緣上設置有直線軸承,搗錘通過直線軸承與鎖緊蓋滑動連接;直線軸承內口直徑大于搗錘直徑,搗錘相對直線軸承上下運動且搗錘相對錘孔具有左右傾斜的自由度。
缽體高180mm,直徑120mm,缽壁厚5mm,缽腔直徑110mm,缽腔高度130mm。
握環設置有六個,六個握環圍繞缽體中部腰線均勻分布,握環的走向沿缽體母線方向設置。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該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在現場應用中徹底解決了這一關鍵性的問題,是油氣勘探地質錄井專業的工作質量保證。它實現了巖屑顆粒到粉末的有效研磨,確保了地質錄井巖屑的科學試驗分析。可廣泛應用于石油天然氣勘探施工中地質錄井現場對顆粒狀巖屑到巖屑粉末的研制,同時,也適用于實驗室巖屑粉末的制作,是地質錄井野外及實驗室工作的重要工具。
在現場應用中能夠充分消除各種不利因素,確保了巖屑磨制人員更加科學高效的操作,提升了油氣勘探施施工中巖屑磨制的質量和標準,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油氣勘探施工作業中巖屑磨制時效,使巖屑磨制更加精細和高效。這種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不但能夠在油氣勘探現場得到高效應用,而且可用于需要手動研制巖石巖屑的實驗室中,是磨制工作的必要器具。
該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具備以下功能和優點:
(1)封閉缽腔設計降低了巖屑在搗擊過程中的運移面積,提高了搗碎效率;
(2)頂部封蓋在搗碎巖屑時遮擋了巖屑粉末飛濺,保護了操作人員的眼睛,有利于職業健康保護;
(3)在封蓋的遮擋下,搗擊時巖屑不會飛濺丟失,避免了重復挑樣,保障了工作效率;
(4)優化了外形機構,在搗擊時可有效把握研缽本體平衡;
(5)搗碎的巖屑可通過打開掩蓋直接倒出,不需要用勺子取出巖屑粉末,簡化了操作;
(6)良好質地不限制操作人員的用力程度,硬巖屑在缽腔中可用力搗擊直至徹底粉碎,確保了后續分析工作質量;
(7)消除了工具上的缺陷,實現了現場操作標準化。
該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易于維護,具有很好的推廣使用價值。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分別表示:
1、搗錘,2、缽體,3、缽壁,4、缽底,5、缽座,6、握環,
7、卡扣,8、鎖緊蓋,9、錘孔,
10、出料口,11、鉸接轉軸,12、旋轉掩蓋,
13、直線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作以下詳細說明。
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其結構包括搗錘1和缽體2,
缽體2設置為上開口中空缽腔的圓桶狀結構,缽腔四周設置為缽壁3;
缽腔底部采用弧面形缽底4,缽底4下方的缽體設置為缽座5;
缽壁3外圍中部腰線處沿腰線設置有圍繞缽體均勻分布的握環6;
缽壁3上緣上口處設置有卡扣7,卡扣7卡接鎖緊蓋8,鎖緊蓋8通過卡扣7蓋合在缽壁上口,鎖緊蓋8中心開設有錘孔9,搗錘1穿過錘孔9伸入到缽腔內;
鎖緊蓋8直徑方向上的兩端處分別開設有出料口10,出料口10一側的缽壁上口外側固定設置有鉸接轉軸11,鉸接轉軸11鉸接有旋轉掩蓋12,旋轉掩蓋12繞鉸接轉軸11水平轉動,旋轉掩蓋12通過鉸接轉軸的旋轉覆蓋出料口10并對出料口10開合關閉;旋轉掩蓋12的下表面和鎖緊蓋8的上表面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缽腔底部采用球面凹形缽座。
出料口10的直徑小于鎖緊蓋8的半徑。
鎖緊蓋8的錘孔9的內孔緣上設置有直線軸承13,搗錘通過直線軸承與鎖緊蓋滑動連接;直線軸承內口直徑大于搗錘直徑,搗錘相對直線軸承上下運動且搗錘相對錘孔具有左右傾斜的自由度。
缽體高180mm,直徑120mm,缽壁厚5mm,缽腔直徑110mm,缽腔高度130mm。
握環6設置有六個,六個握環圍繞缽體中部腰線均勻分布,握環的走向沿缽體母線方向設置。
其中:搗錘,柱狀,底部為球體,研桿桿為柱形,整體硬材質,耐擊打、耐磨損,不變形。(1)研桿長300mm,直徑30mm,研桿頂部握持部位蝕刻防滑紋。(2)研錘為球形,直徑40mm。 研桿和研錘為一體材質車制而成。
缽體整體為硬材質,柱桶狀,缽體為巖屑提供搗擊和儲存空間,高180mm,直徑120mm,缽壁厚5mm,內有缽腔。(1)缽腔。缽腔直徑110mm,是搗擊巖屑的空間,缽腔5mm壁厚長130mm,缽腔底部是實體弧形缽座。在缽腔中間圓周設6個握環,搗擊巖屑時作為手把持。(2)缽座。缽要在自身重量的情況下保持放置穩定,缽座為實體,缽座自缽腔5mm壁厚長130mm處成弧形,弧底厚50mm。在缽的上緣周均勻設3個卡索,用來鎖緊鎖緊蓋。
鎖緊蓋通過卡鎖和缽體相連,可開合,直徑120mm,厚5mm,用于封擋飛起的巖屑。鎖緊蓋上有2個出料口、2個出料口掩蓋和1個搗孔。(1)出料口,圓形,出料口直徑20mm,兩個出料口對角設置,和缽內壁直通。出料口用可轉動密封的掩蓋封堵和開合。(2)掩蓋。掩蓋通過設置在鎖緊蓋上的轉軸實現開合和密封出料口。掩蓋為圓形,直徑30mm,壁厚5mm,可完全封堵出料口。當轉開掩蓋時,可將巖屑從出料口中傾倒出。鎖緊蓋的中間開設搗孔。(3)搗孔。搗孔為研的搗擊動作提供運動空間,搗孔直徑31mm,即為研桿的運行提供周邊1mm的空間。
地質錄井巖屑研磨缽體的通體設計符合巖石巖屑研磨的技術要求,設計科學合理,操作方便高效,是巖屑磨制的最佳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