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反應釜均質雙向攪拌器。
背景技術:
反應釜是綜合反應容器,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橡膠、農藥、染料、醫藥、食品等生產型用戶和各種科研實驗項目的研究,攪拌器作為反應釜內的核心器件,在反應釜進行物料混合反應的過程中,通過攪拌器的攪拌作用使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物質在彼此之中互相分散,從而達到均勻混合,充分反應,同時加速傳熱和傳質。但是,現有技術中的攪拌器功能單一,在攪拌過程中,攪拌器的剪切力不夠,攪拌不均勻,使得攪拌效率低,直接影響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攪拌均勻,剪切力大,可均質可雙向攪拌的一種反應釜均質雙向攪拌器,提高生產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反應釜均質雙向攪拌器,包括反應釜,還包括用于反應釜內均質的均質裝置,還包括用于反應釜內雙向攪拌物料的攪拌裝置,還包括設置在反應釜上方的支架;
所述均質裝置包括設置在支架上、位于反應釜的正上方、豎直安裝的均質電機,還包括與均質電機輸出軸連動的轉動軸,還包括設置在轉動軸下端的均質刀片;
所述攪拌裝置包括設置在支架上、橫向安裝的攪拌電機,還包括與攪拌電機輸出軸連動的萬向軸,還包括設置在萬向軸端頭的小齒輪,還包括可轉動地套裝在轉動軸上、并為中空結構的內攪拌軸,還包括設置在內攪拌軸下端周身、均勻分布的多個內攪拌葉,還包括套裝在內攪拌軸上端、與內攪拌軸固定為一體的上齒輪,還包括可轉動地套裝在內攪拌軸外周的外攪拌框,還包括設置在外攪拌框下端、均勻分布的多個外攪拌葉,還包括套裝在外攪拌框上端、位于上齒輪的下方、與外攪拌框固定為一體的下齒輪;所述上齒輪、下齒輪之間隔有間隙,所述小齒輪設置在上齒輪、下齒輪之間,并且所述小齒輪與上齒輪、下齒輪相嚙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攪拌裝置的設置,小齒輪帶動上齒輪轉動,從而使得與上齒輪固定的內攪拌軸轉動,帶動內攪拌葉旋轉,同時,小齒輪帶動下齒輪轉動,使得與下齒輪固定的外攪拌框轉動,帶動外攪拌葉旋轉,此時,外攪拌葉、內攪拌葉的旋轉方向相反,從而達到雙向攪拌的作用,攪拌均勻,剪切力大,生產效率高;由于均質裝置的設置,均質刀片在均質電機的驅動下轉動,輔助攪拌裝置混勻,剪切力大,生產效率高。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內攪拌葉與外攪拌葉相對設置并相互錯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每個內攪拌葉設置為加強攪拌的傾斜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每個外攪拌葉設置為加強攪拌的傾斜結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A部放大圖。
其中,1均質電機,2上齒輪,3下齒輪,4轉動軸,5內攪拌軸,6內攪拌葉,7均質刀片,8外攪拌葉,9外攪拌框,10支架,11攪拌電機,12萬向軸,13小齒輪,14反應釜。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反應釜均質雙向攪拌器,包括反應釜14,還包括用于反應釜14內均質的均質裝置,還包括用于反應釜14內雙向攪拌物料的攪拌裝置,還包括設置在反應釜14上方的支架10;
均質裝置包括設置在支架10上、位于反應釜14的正上方、豎直安裝的均質電機1,還包括與均質電機1輸出軸連動的轉動軸4,還包括設置在轉動軸4下端的均質刀片7;
攪拌裝置包括設置在支架10上、橫向安裝的攪拌電機11,還包括與攪拌電機11輸出軸連動的萬向軸12,還包括設置在萬向軸12端頭的小齒輪13,還包括可轉動地套裝在轉動軸4上、并為中空結構的內攪拌軸5,還包括設置在內攪拌軸5下端周身、均勻分布的多個內攪拌葉6,還包括套裝在內攪拌軸5上端、與內攪拌軸5固定為一體的上齒輪2,還包括可轉動地套裝在內攪拌軸5外周的外攪拌框9,還包括設置在外攪拌框9下端、均勻分布的多個外攪拌葉8,還包括套裝在外攪拌框9上端、位于上齒輪2的下方、與外攪拌框9固定為一體的下齒輪3;上齒輪2、下齒輪3之間隔有間隙,小齒輪13設置在上齒輪2、下齒輪3之間,并且小齒輪13與上齒輪2、下齒輪3相嚙合。
上述內攪拌葉6與外攪拌葉8相對設置并相互錯開。
上述每個內攪拌葉6設置為加強攪拌的傾斜結構。
上述每個外攪拌葉8設置為加強攪拌的傾斜結構。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闡述如下,啟動均質電機1、攪拌電機11,此時,均質電機1驅動轉動軸4旋轉,從而帶動設置在轉動軸4下端的均質刀片7旋轉,剪切混勻物料;同時,攪拌電機11驅動萬向軸12轉動,從而使得小齒輪13轉動,小齒輪13轉動帶動與小齒輪13相嚙合的上齒輪2、下齒輪3轉動,并且,上齒輪2、下齒輪3的轉動方向相反;上齒輪2轉動帶動內攪拌軸5轉動,從而使得設置在內攪拌軸5上的多個內攪拌葉6旋轉;下齒輪3轉動帶動外攪拌框9轉動,從而使得設置在外攪拌框9上的多個外攪拌葉8旋轉;由于上齒輪2、下齒輪3的轉動方向相反,使得內攪拌葉6、外攪拌葉8雙向攪拌;由于內攪拌葉6、外攪拌葉8為傾斜結構設置,攪拌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的一些技術特征作出一些替換和變形,這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