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料油加工生產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攪拌生產設備。
背景技術:
燃料油主要由石油的裂化殘渣油和直餾殘渣油制成的,其特點是粘度大,含非烴化合物、膠質、瀝青質多。燃料油廣泛用于電廠發電、船舶鍋爐燃料、加熱爐燃料、冶金爐和其它工業爐燃料。近年來,面臨原油資源的重質化和劣質化趨勢,原油深度加工成為煉油業的發展主方向。
目前,燃料油(重油)在催化裂解工藝中,在將石腦油、蠟油、渣油、焦化蠟油、脫瀝青油和常壓渣油等原料加入提升管反應器前,通常需要對原料進行配比和攪拌。然而,由于燃料油原料之間的密度和粘稠度有著較大的差別,沉降在攪拌釜底部的原料難以攪拌完全,且排油時粘附在釜底的原料長期積聚,不僅難以清理,影響攪拌釜的正常工作,而且還影響了原料計重的精度。現有技術中的燃料油原料的計重大多采用液位計式和懸掛式計重兩種,其中前者在原料成分和配比改變后,需要重新根據原料的比例來計算重量,無法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稱重;而后者在計重時,由于攪拌機構中的攪拌軸與釜體轉動連接,計重必須考慮到攪拌機構以及驅動電機的重量,這使得驅動電機的固定機構以及支撐裝置的結構比較復雜,因此,此類攪拌生產設備的體積通常較為龐大,操作繁瑣,實際工作效率較低。
為此,我們提出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四角處均豎直設有頂升機構,所述頂升機構的頂部設有頂板,所述頂板的頂面上設有若干個電磁閥,所述電磁閥的進油端連接有軟管,所述電磁閥的出油端連接有進油管,所述頂板的底面中部安裝有驅動電機,所述頂板的底面上豎直設有至少兩根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圍繞驅動電機的呈對稱設置,且連接桿的下端連接有密封蓋,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貫穿密封蓋中部的開孔并連接有攪拌機構,所述進油管的出油端貫穿頂板并與密封蓋上的注油孔連通;所述基座上表面的中部設有電子稱,所述電子稱的上端通過多個支撐柱連接有攪拌釜,所述攪拌釜的底部中心設有與其內部連通的出油嘴。
優選的,所述攪拌機構包括攪拌軸、均布在攪拌軸周向的多組攪拌葉片以及連接在攪拌軸底部的刮油機構。
優選的,所述刮油機構包括圓柱狀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為鏤空結構,且固定座的底面上設有若干個圍繞其中心排布的棱形開孔,所述棱形開孔中插設有與其形狀匹配的棱柱,所述棱柱的上端連接有限位塊,所述棱柱的下端穿過彈簧并連接有刮油板。
優選的,所述攪拌釜的底部呈向下凹陷的球面形,所述刮油板為與攪拌釜底面匹配的弧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將攪拌設備的釜體與攪拌機構和驅動電機分開設置,獨立稱重的方式不僅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計重操作,而且避免了攪拌機構和驅動電機等配套設備對稱重的影響,既提高了燃料油原料稱重的簡便性,同時提高了稱重的精度,此外還降低了設備的復雜程度,有效的提高了原油加工的效率;通過在攪拌機構的底部設置刮油機構,攪拌的過程中,刮油機構不僅能攪拌到沉降在釜體底層密度較大的油料,而且排油時,能最大限度的刮走粘附在釜體底部的油料,保證后續攪拌工作的正常進行,同時進一步提高了燃料油計重的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攪拌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攪拌前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中固定座的仰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中攪拌機構的仰視圖。
圖中:1基座、2頂升機構、3頂板、4驅動電機、5連接桿、6密封蓋、7攪拌機構、8電子稱、9支撐柱、10攪拌釜、11出油嘴、12電磁閥、13軟管、14進油管、15攪拌軸、16攪拌葉片、17刮油機構、18固定座、19棱形開孔、20限位塊、21彈簧、22刮油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照圖1-5,一種適用于多種燃料油原料的生產設備,包括基座1,基座1的四角處均豎直設有頂升機構2,頂升機構2可根據承載物體的重量大小選擇氣缸或者油缸,頂升機構2的頂部設有頂板3,頂板3的頂面上設有若干個電磁閥12,電磁閥12的進油端連接有軟管13,電磁閥12的出油端連接有進油管14,電磁閥12由控制設備控制開閉。
頂板3的底面中部安裝有驅動電機4,頂板3的底面上豎直設有至少兩根連接桿5,連接桿5圍繞驅動電機4的呈對稱設置,且連接桿5的下端連接有密封蓋6,進油管14的出油端貫穿頂板3并與密封蓋6上的注油孔連通,燃料油原料依次由軟管13、電磁閥12和進油管14流至密封蓋6的下方。
驅動電機4的輸出軸貫穿密封蓋6中部的開孔并連接有攪拌機構7,攪拌機構7包括攪拌軸15、均布在攪拌軸15周向的多組攪拌葉片16以及連接在攪拌軸15底部的刮油機構17,刮油機構17包括圓柱狀的固定座18,固定座18為鏤空結構,具體為在中空的固定座18側面上設置有若干個開孔,固定座18的底面上設有若干個圍繞其中心排布的棱形開孔19,棱形開孔19中插設有與其形狀匹配的棱柱,棱柱的上端連接有限位塊20,棱柱的下端穿過彈簧21并連接有刮油板22,棱柱配合棱形開孔19使得刮油板22可在固定座18上進行上下移動,同時可避免刮油板22相對于固定座18旋轉。
基座1上表面的中部設有電子稱8,電子稱8的上端通過多個支撐柱9連接有攪拌釜10,攪拌釜10的底部呈向下凹陷的球面形,排油時可減少油料的殘留,刮油板22為與攪拌釜10底面匹配的弧形,通過控制頂升機構2的升降,使得刮油板22與攪拌釜10的底面充分接觸,不僅可以保證攪拌過程中,刮油板22能充分攪拌到沉降到攪拌釜10下層密度較大的原料,而且在清理攪拌釜10時,可以刮走粘附在攪拌釜10底部的原料,避免蠟油、脫瀝青油等低熔點原料在釜底硬化,影響后續的配比和攪拌。
燃料油在進入提升管反應器前,先由軟管13和進油管14流入攪拌釜10中,待攪拌釜10原料加注到預定重量后,由控制設備控制電磁閥12關閉,然后控制頂升機構2將密封蓋6降下,繼而啟動驅動電機4開始對原料進行攪拌作業。攪拌釜10的底部中心設有與其內部連通的出油嘴11,出油嘴11連接油料提升機,攪拌后的混合油料由出油嘴11輸出,并由油料提升機輸送至提升管反應器中,進而加工成特定型號燃料油。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