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水卷材生產線,特別涉及一種涂油裝置。
背景技術:
防水卷材主要是用于建筑墻體、屋面、以及隧道、公路、垃圾填埋場等處,起到抵御外界雨水、地下水滲漏的一種可卷曲成卷狀的柔性建材產品,作為工程基礎與建筑物之間無滲漏連接,是整個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對整個工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產品主要有瀝青防水卷材,瀝青防水卷材由后紙或纖維織物為胎基,經浸涂瀝青形成。
現有的可參考申請號為的中國專利,其公開了一種201220681407.1的中國專利,其公開了一種用于瀝青防水卷材生產系統的復合自粘一道涂油裝置。它包括涂油架、涂油池、涂油驅動器、涂油壓輥、瀝油機構,涂油架下部設有油槽,油槽上方設有涂油驅動器,涂油驅動器固定在涂油架上,涂油驅動器的升降桿上固定有能將胎布壓入油槽的涂油壓輥,在涂油驅動器的一側還設有位于涂油架上且位于油槽上方的瀝油機構,該涂油裝置設置簡單,成本較低。
但是需要涂油的胎基布在涂油池中進行浸油時,胎基布的下表面相比于上表面與瀝青油接觸的更加充分,導致胎基布的上下表面的瀝青油涂覆的不均勻,涂覆效果不一致,影響了防水卷材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較為有效的提高胎基布上下表面瀝青油涂抹均勻度的涂油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涂油裝置,包括支撐架、涂油池、涂油壓輥、涂油轉筒與第一驅動器,所述涂油轉筒受第一驅動器驅動并轉動連接在所述支撐架上,所述涂油轉筒部分浸入所述涂油池內,所述涂油轉筒的上方設置有涂油組件,所述涂油轉筒的兩端設置與所述涂油轉筒的弧度相適應的擋油板,位于涂油轉筒的下游設置有轉動連接在所述支撐架上的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所述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分別連接有第二驅動器,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之間形成有擠壓胎基布的間隙,胎基布依次繞過涂油壓輥的下部、涂油轉筒的上部從所述間隙中穿過,所述上瀝油輥、涂油轉筒、擋油板與胎基布之間形成蓄油區域,使得胎基布的上表面充分與瀝青油接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胎基布首先通過涂油壓輥壓入下方的涂油池中,涂油池中的瀝青油與胎基布的下表面充分接觸并且涂油充分,一部分瀝青油會流入到胎基布的上表面,導致胎基布上下表面涂油不均勻,上表面涂油量較小,通過在涂油轉筒的上方設置涂油管,瀝青油從涂油管中的下油槽流入到胎基布的上表面,在涂油轉筒不斷轉動過程中,瀝青油會逐漸向涂油轉筒軸線兩側運動,對胎基布進行二次的涂油;在涂油轉筒的兩側設置擋油板,這時,擋油板、上瀝油輥、涂油轉筒、胎基布之間形成一片蓄油區域,由于瀝青油自身的張力,蓄油區域可以進行一定時間的蓄油,在胎基布不斷被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擠壓的過程中,蓄油區域內的瀝青油對胎基布上表面進行充分的涂油,提高了胎基布上下表面的涂油均勻度,提高了胎基布的防水性能。
較佳的,所述間隙與所述涂油轉筒之間設置有水平的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所述支撐架上,所述擋油板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固定桿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擋油板固定連接在固定桿上,使得擋油板在涂油轉筒上固定穩定,可以對瀝青油進行阻擋,使得瀝青油能夠對胎基布的上表面進行充分接觸,進而使胎基布的上下表面涂覆均勻,提高了胎基布的防水性能。
較佳的,所述涂油組件包括進油管與下油管,下油管的下部沿長度方向開設有下油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胎基布在涂油轉筒上運動的過程中,涂油轉筒上方的下油管不斷向下方的胎基布上流油,通過在下油管的底部沿下油管長度方向開設下油槽,下油槽能夠使得瀝青油均勻的流到胎基布上,較長的下油槽使得瀝青油能夠更快的在胎基布上擴散,對胎基布進行充分的涂油。
較佳的,所述下油槽的邊沿固定連接有沿胎基布運動方向傾斜的導油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瀝青油經過下油槽下油,很容易出現瀝青油在下油槽中間部分出油,兩側出油較少的情況,使得瀝青油集中落入到胎基布上,縮短了瀝青油下落到胎基布上的范圍,增加了瀝青油向胎基布兩側的擴散時間;另外由于下油管距離胎基布有一定的高度,瀝青油下落會有一定的沖擊力,通過設置導油板,既可以使得瀝青油能夠從下油槽最大范圍的流入到胎基布上,又可以在瀝青油流量較大時,減緩瀝青油對下方胎基布的沖擊力,使得瀝青油對胎基布涂抹更加均勻。
較佳的,所述導油板為弧形板,導油板的兩側一體成型有側擋板,導油板較低的一端一體成型有溢出擋板,所述溢出擋板的高度低于與其相鄰的側擋板高度,所述導油板、側擋板與溢出擋板在所述導油板的較低一端形成溢出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瀝青油從導油板上下落時,側擋板可以對瀝青油起到阻擋作用,瀝青油經過弧形的導油板流下,當到達溢出槽時被溢出擋板阻擋,這時瀝青油在溢出槽內積聚,當瀝青油超過溢出擋板的高度時,從溢出擋板邊沿流出,對胎基布進行涂油,通過采用溢出槽的設計既減小了瀝青油對胎基布的沖擊力,又可以使得瀝青油對胎基布涂抹的更加均勻,有利于提高胎基布的防水性能,提高防水卷材的質量。
較佳的,所述支撐架上固定連接有調輥機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在支撐架上設置的調輥機構,可以調整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之間的間隙以適應不同規格的胎基布的厚度要求,這樣的設計不需要準備多臺涂抹裝置,既減少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較佳的,所述調輥機構包括一對豎直設置的液壓缸,液壓缸分別固定連接在所述支撐架的兩端,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向下連接所述上瀝油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液壓缸從上方連接上瀝油輥,在需要調大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之間的間隙時,液壓缸的活塞桿向上運動,抬高上瀝油輥從而使得間隙變大;當需要調小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之間的間隙時,液壓缸的活塞桿向下運動,推動上瀝油輥接近下瀝油輥從而減小間隙,這樣的設計結構較為簡單,能夠適應不同規格的胎基布的厚度要求,減少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胎基布的涂油質量。
較佳的,所述第一驅動器與第二驅動器為減速電機。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支撐架上空間有限,采用減速電機可以節省空間,同時傳動較為精確,使得上瀝油輥與下瀝油輥之間的間隙調整精確,有利于提高胎基布的涂油、擠壓質量,提高了防水卷材的質量。
較佳的,所述支撐架上分別設置一對氣缸,氣缸的伸縮桿分別與涂油壓輥的兩端轉動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涂油裝置中的部分器件損壞或者需要對涂油裝置進行清理時,可以通過氣缸將涂油壓輥整體壓入涂油池的液面之下,使得胎基布采用對比文件中的涂油方式進行涂油,這時可對涂油組件等相關部件進行處理,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維修安全系數,使得整個產生線不需要停機,提高了生產效率。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設置在涂油轉筒兩側的擋油板以及配合上瀝油輥、涂油轉筒胎基布形成一塊蓄油區域,蓄油區域積聚的瀝青油可以對胎基布的上表面進行充分涂油,使得胎基布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涂油均勻,提高了胎基布的防水性能;
2、通過在涂油組件中的下油管的底部開設與下油管長度適應的下油槽,可以加快瀝青油在胎基布上的擴散速度,加快涂油時間;
3、通過在下油槽的邊沿設置導油板,導油板的下端形成有溢出槽,這樣使得瀝青油可以更加均勻的流入到胎基布上,使得胎基布涂抹更加均勻,提高了胎基布的防水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涂油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的放大示意圖;
圖3是圖1中B的放大示意圖;
圖4是涂油組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涂油池;11、支撐架;2、涂油壓輥;21、氣缸;3、涂油轉筒;31、減速電機;4、涂油組件;41、進油管;42、下油管;421、下油槽;43、導油板;431、側擋板;432、溢出擋板;433、溢出槽;5、上瀝油輥;51、下瀝油輥;6、滑道;61、支撐座62、滑塊;7、調輥機構;71、液壓缸;8、固定桿;81、擋油板;9、蓄油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一種涂油裝置,參考圖1,包括矩形的涂油池1,涂油池1的長邊兩側安裝有支撐架11,涂油池1的入口處設置有涂油壓輥2,支撐架11的兩側固定連接有豎直的氣缸21。
涂油壓輥2的下游設置有橫向放置的涂油轉筒3,支撐架11的一側固定安裝有第一驅動器,第一驅動器為減速電機31,減速電機31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在涂油轉筒3的轉動軸上,涂油轉筒3的下部一部分浸入到涂油池1下方的瀝青油中。
參考圖4,涂油轉筒3的上方設置有涂油組件4,涂油組件4包括進油管41與橫放的下油管42,下油管42的兩端安裝有法蘭盤,下油管42的下端開設有與下油管42長度相同的下油槽421,下油槽421的邊沿固定連接有沿胎基布運動方向傾斜的導油板43。
參考圖3,導油板43呈弧形,導油板43的兩側一體成型有側擋板431,導油板43較低的一端的邊沿一體成型有溢出擋板432,溢出擋板432的高度低于與其相鄰的側擋板431的高度,導油板43、側擋板431以及溢出擋板432三者相接形成有溢出槽433。
參考圖1和圖2,涂油轉筒3的下游設置有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之間形成有間隙,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在與第一驅動器的同一側的支撐架11上分別設置有第二驅動器,第二驅動器為減速電機31,兩個減速電機31的輸出軸穿過軸承固定連接在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的轉軸上;支撐架11的另一側對稱設置有軸承,軸承上均設置有矩形的支撐座61,支撐座61與軸承過盈配合。
支撐架11的兩側分別開設有豎直的滑道6,支撐座61的兩側均設置有滑塊62,上瀝油輥5通過支撐座61滑動連接在支撐架11上,下瀝油輥5固定連接在支撐架11上。
減速電機31的上方的支撐架11上固定連接有調輥機構7,調輥機構7包括一對分別設置在支撐架11兩側的豎直液壓缸71,液壓缸71的活塞桿72鉸接在上瀝油輥5的支撐座61上。
胎基布從涂油池1入口處依次繞過涂油壓輥2的底部、涂油轉筒3的上部進入到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形成的間隙中。
參考圖1和圖2,涂油轉筒3與間隙之間設置有水平的固定桿8,固定桿8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支撐架11上,涂油轉筒3上部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與涂油轉筒3弧度相適配的彎曲的擋油板81,擋油板81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固定桿8上。
參考圖1和圖2,在涂油轉筒3、上瀝油輥5、胎基布以及擋油板81之間形成有一片蓄油區域9,瀝青油在蓄油區域9內對胎基布的上表面進行充分浸潤,使得胎基布的上表面涂油更加均勻、充分。
運動過程:胎基布經過一次涂油后進入到本實用新型的涂油池1中,首先胎基布繞在涂油壓輥2的下部,當需要對胎基布的下表面進行涂油時,氣缸21驅動涂油壓輥2向下運動,涂油壓輥2將胎基布的下表面壓入涂油池1中的液面下,同時涂油壓輥2壓在胎基布上方使得胎基布表面延展,充分與瀝青油接觸。
胎基布繼續繞過涂油轉筒3的上方,減速電機31驅動涂油轉筒3進行轉動,涂油轉筒3上方下油管42內流出高溫瀝青油,瀝青油通過導油板43在溢出槽433內積聚,當瀝青油高度超過溢出擋板432時,瀝青油均勻的流入到下方的胎基布上,對胎基布的上表面進行涂油。
胎基布順著涂油轉筒3進入到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之間的間隙中,這時涂油轉筒3、胎基布、擋油板81以及上瀝油輥5之間圍繞形成有一片蓄油區域9,由于瀝青油的張力,瀝青油可以在該蓄油區域9內進行短暫的積聚,蓄油區域9內的瀝青油可以對胎基布的上表面進行充分的浸潤,這樣胎基布的兩面涂油均勻。
胎基布經過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之間的間隙時,被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進行擠壓,將多余的瀝青油從胎基布中擠壓出去,使得胎基布能夠定型,上、下表面的瀝青油層更加均勻。
通過上瀝油輥5上方的液壓缸71可以驅動上瀝油輥5在支撐架11上滑動從而調節上瀝油輥5與下瀝油輥51之間的相對距離,從而能夠適應不同規格的胎基布的厚度需求,這樣的設計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效提高了胎基布的質量。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