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選煤廠生產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動力煤選煤廠煤泥聯合脫水系統。
背景技術:
煤泥的高效脫水是煤泥水處理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現有動力煤選煤廠煤泥一般不進行浮選,而是直接進行脫水回收,采用的是典型的一段濃縮一段回收煤泥水處理工藝,其存在著較多的缺點,主要是煤泥水回收作業中的設備無論是板框壓濾機、加壓過濾機、沉降過濾離心機、真空過濾機均存在優點或不足之處。板框壓濾機的主要優點是適應能力強,缺點是處理量小不能連續排料和連續作業。加壓過濾機、真空過濾機的主要優點是可以連續作業,但是加壓過濾機適應性差,對細粒煤泥處理效果差,濾液濃度高,而真空過濾機因壓力差小所以煤泥水分高,且同樣存在濾液濃度高的情況。沉降過濾離心機在煤泥脫水中也逐漸受到了廣泛關注,并被應用于兩段濃縮兩段回收的處理工藝中,兩段濃縮兩段回收的過程中沉降過濾離心機在處理<45μm含量較高的物料時,總會出現回收率低的問題,過多的細粒物料進入到第二段的濃縮脫水中,增大了第二段的處理負荷,導致煤泥脫水系統工作不穩定,效率較低,造成循環水不純凈,影響到了選煤廠整個生產系統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動力煤選煤廠煤泥脫水系統,進一步提高煤泥脫水效率,節約能耗,提高煤泥水處理系統的處理能力。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動力煤選煤廠煤泥脫水系統,包括弧形篩、濃縮機、第一渣漿泵、第一煤泥桶、沉降過濾離心機、第二煤泥桶、第二渣漿泵和板框式濾機,所述濃縮機包括兩個出口端,其中一個出口端為循環水出口端,另一個出口端與第一渣漿泵連接;所述弧形篩包括兩個出口端,其中一個出口端與濃縮機連接,另一個出口端與第一渣漿泵匯流到第一煤泥桶;所述第一煤泥桶與沉降過濾離心機連接,所述沉降過濾離心機包括三個出口端,其中第一個出口端與濃縮機連接,第二個出口端與第二煤泥桶連接;所述第二煤泥桶與第二渣漿泵連接,所述第二渣漿泵與板框壓濾機連接;所述板框壓濾機包括兩個出口端,其中一個出口端與濃縮機連接,另一個出口端與所述沉降過濾離心機的第三個出口端匯流。
進一步的,所述的弧形篩的入料端連接選煤廠生產系統的粗煤泥分選設備。
進一步的,所述濃縮機的入料端與煤泥水進料端連接。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沉降過濾離心機和板框壓濾機聯合脫水,弧形篩中的產品對沉降過濾離心機的入料進行摻粗,能夠有效提高沉降過濾離心機的脫水效率和回收率,沉降過濾離心機的濾液中主要是微細粒物料,采用板框壓濾機脫水處理具有很強的適用性。該系統充分發揮各脫水設備的優勢特點,提高了煤泥水系統的處理能力,有效降低了煤泥產品的水分,并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的優點。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1所示,一種動力煤選煤廠煤泥脫水系統,包括弧形篩1、濃縮機2、第一渣漿泵3、第一煤泥桶4、沉降過濾離心機5、第二煤泥桶6、第二渣漿泵7和板框式濾機8。所述的弧形篩1的入料端連接選煤廠生產系統的粗煤泥分選設備,所述弧形篩1用于粗煤泥的預脫水。所述濃縮機2的入料端與煤泥水進料端連接。所述濃縮機2包括兩個出口端,其中一個出口端為循環水出口端,另一個出口端與第一渣漿泵3連接;所述弧形篩1包括兩個出口端,其中一個出口端與濃縮機2連接,另一個出口端與第一渣漿泵3匯流到第一煤泥桶4;所述第一煤泥桶4與沉降過濾離心機5連接,所述沉降過濾離心機5包括三個出口端,其中第一個出口端與濃縮機2連接,第二個出口端與第二煤泥桶6連接;所述第二煤泥桶6與第二渣漿泵7連接,所述第二渣漿泵7與板框壓濾機8連接;所述板框壓濾機8包括兩個出口端,其中一個出口端與濃縮機2連接,另一個出口端與所述沉降過濾離心機5的第三個出口端匯流。
弧形篩1篩上產品收集端和濃縮機2底流合并連接至第一煤泥桶4,使一段脫水入料經過摻粗處理;采用沉降過濾離心機5完成一段脫水,其濾液自流至第二煤泥桶6,第二煤泥桶6經第二渣漿泵7連接至板框壓濾機8以完成二段脫水;弧形篩1篩下水、沉降過濾離心機5離心液和板框壓濾機8濾液返回至濃縮機。該系統充分發揮各脫水設備的優勢特點,提高了沉降過濾離心機的脫水效果和回收率,提高了脫水效率,并有效降低了煤泥產品的水分。
工作時,濃縮機2的入料端中通入煤泥水,煤泥水經過濃縮機2濃縮之后分流為循環水與濃縮后的煤泥水,其中,循環水經過循環水出口端排出,濃縮后的煤泥水與弧形篩1中篩分過的粗煤泥混合后依次進入第一煤泥桶4和沉降過濾離心機5,從沉降過濾離心機5中分流出來濾液、離心液和脫水產品,分別進入濃縮機2、第二煤泥桶6和板框壓濾機8,其中進入到第二煤泥桶6中離心液繼續依次通入第二渣漿泵7和板框壓濾機8,最后經過板框壓濾機8壓濾成的濾餅與沉降過濾離心機5中分流出的中出來的脫水產品合并成最終精煤產品。板框壓濾機8另一出口端出來的濾液匯流至濃縮機2。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