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內襯碳化硅耐磨防腐修復裝置技術領域,是一種自動抹料機。
背景技術:
目前工礦企業的設備和管道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磨損,這種磨損會大大降低作業系統的生產、運行效率,考慮成本控制原則,能將磨損的設備或管道修復使用,不僅利于工礦企業的正常生產,而且可以降低生產投入,減少成本。在設備和管道的內襯涂覆碳化硅對設備和管道進行耐磨防腐修復的技術現今已較為成熟,但是一般采用手工作業,對作業人員的熟練程度要求較高,所以較難保證修復質量;而且人工作業耗時較長,成本過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抹料機,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有設備和管道的內襯修復作業存在的費時費力、質量難以保證、成本過高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自動抹料機,包括機架、抹料管、縱向調節裝置、左托輥、右托輥、左水平調節裝置和右水平調節裝置,在機架中部上方設有抹料管,抹料管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前軸和后軸,前軸和后軸的中部外側分別套裝有第一軸承座,對應每個第一軸承座下方位置的機架上均固定有能調節抹料管高度的縱向調節裝置,每個縱向調節裝置的頂端與對應的第一軸承座底部固定在一起;對應前軸下方的機架上固定有能為前軸提供動力源的動力電機;在抹料管下方左右兩側的機架上對稱設有左托輥和右托輥,左托輥前后兩端外側均套裝有左第二軸承座,每個左第二軸承座的底部座于對應位置的機架頂部,每個左第二軸承座左側的機架上均設有能調節與其對應的左第二軸承座水平位置的左水平調節裝置,每個左水平調節裝置的右端和與其對應的左第二軸承座左側均固定在一起;右托輥前后兩端外側均套裝有右第二軸承座,每個右第二軸承座的底部座于對應位置的機架頂部,每個右第二軸承座右側的機架上均設有能調節與其對應的右第二軸承座水平位置的右水平調節裝置,每個右水平調節裝置的左端和與其對應的右第二軸承座右側均固定在一起。
下面是對上述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左水平調節裝置可為左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左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包括左調節電機、動力轉換機構、齒輪和齒條,左調節電機上設有第二動力輸出軸,第二動力輸出軸的右端與能將第二動力輸出軸的動力輸出方向旋轉180°的動力轉換機構連接在一起,動力轉換機構內設有輸出軸,輸出軸的前后兩端分別位于機架前部和后部的上方并分別固定安裝有齒輪,對應每個齒輪下方位置的機架上設有能與齒輪嚙合的齒條,齒條的右端與對應位置的左第二軸承座左側固定在一起;右水平調節裝置為右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右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包括右調節電機、動力轉換機構、齒輪和齒條,右調節電機上設有第二動力輸出軸,第二動力輸出軸的左端與能將第二動力輸出軸的動力輸出方向旋轉180°的動力轉換機構連接在一起,動力轉換機構內設有輸出軸,輸出軸的前后兩端分別位于機架前部和后部的上方并分別固定安裝有齒輪,對應每個齒輪下方位置的機架上設有能與齒輪嚙合的齒條,齒條的左端與對應位置的右第二軸承座右側固定在一起。
上述對應每個齒條前后兩側位置的機架頂部均可固定有至少一個導向擋塊28。
上述縱向調節裝置可為液壓桿,液壓桿包括缸體和活塞桿,對應前軸外側的第一軸承座和后軸外側的第一軸承座下方的機架上分別固定安裝有缸體,每個缸體內的活塞桿頂端和與其對應的第一軸承座底部固定在一起。
上述動力電機上可設有第一動力輸出軸,第一動力輸出軸前端外側固定安裝有第一齒輪,與第一齒輪對應位置的前軸外側固定安裝有第二齒輪,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通過傳動鏈條連接在一起。
上述抹料管前端中部可固定有呈條狀的第一連接部,前軸后端固定有第二連接部,對應第一連接部位置的第二連接部后側設有安裝槽,第一連接部位于安裝槽內并通過銷軸與第二連接部固定安裝在一起;抹料管后端中部固定有呈條狀的第一連接部,后軸前端固定有第二連接部,對應第一連接部位置的第二連接部前側設有安裝槽,第一連接部位于安裝槽內并通過銷軸與第二連接部固定安裝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使用方便,在抹料管、左托輥和右托輥的配合作用下,其可以將耐磨材料均勻地壓實在磨損的待加工件的內襯上,完成修復作業的同時,使待加工件更耐磨、防腐,延長其使用壽命,降低工礦企業的生產成本、節約開支;設置縱向調節裝置、左水平調節裝置和右水平調節裝置分別對抹料管、左托輥和右托輥的位置進行調節,可以使本實用新型適應多種不同規格的設備、管道的內襯修復,具有省力、高效、實用性強、節約成本的特點。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使用狀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機架,2為抹料管,3為左托輥,4為右托輥,5為前軸,6為后軸,7為第一軸承座,8為左第二軸承座,9為右第二軸承座,10為待加工件,11為動力電機,12為左調節電機,13為動力轉換機構,14為齒輪,15為齒條,16為第二動力輸出軸,17為輸出軸,18為右調節電機,19為缸體,20為活塞桿,21為第一動力輸出軸,22為第一齒輪,23為第二齒輪,24為傳動鏈條,25為第一連接部,26為第二連接部,27為銷軸,28為導向擋塊。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描述均是根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系是依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2所示,該自動抹料機包括機架1、抹料管2、縱向調節裝置、左托輥3、右托輥4、左水平調節裝置和右水平調節裝置,在機架1中部上方設有抹料管2,抹料管2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前軸5和后軸6,前軸5和后軸6的中部外側分別套裝有第一軸承座7,對應每個第一軸承座7下方位置的機架1上均固定有能調節抹料管2高度的縱向調節裝置,每個縱向調節裝置的頂端與對應的第一軸承座7底部固定在一起;對應前軸5下方的機架1上固定有能為前軸5提供動力源的動力電機11;在抹料管2下方左右兩側的機架1上對稱設有左托輥3和右托輥4,左托輥3前后兩端外側均套裝有左第二軸承座8,每個左第二軸承座8的底部座于對應位置的機架1頂部,每個左第二軸承座8左側的機架1上均設有能調節與其對應的左第二軸承座8水平位置的左水平調節裝置,每個左水平調節裝置的右端和與其對應的左第二軸承座8左側均固定在一起;右托輥4前后兩端外側均套裝有右第二軸承座9,每個右第二軸承座9的底部座于對應位置的機架1頂部,每個右第二軸承座9右側的機架1上均設有能調節與其對應的右第二軸承座9水平位置的右水平調節裝置,每個右水平調節裝置的左端和與其對應的右第二軸承座9右側均固定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使用過程為:先不在前軸5和后軸6之間裝入抹料管2,將待加工件10由上至下穿過前軸5和后軸6中間位置并置于左托輥3和右托輥4上,接著利用左水平調節裝置和右水平調節裝置分別將左托輥3和右托輥4調節至合適的水平位置,使左托輥3和右托輥4能穩固地承托住待加工件10 ;然后在前軸5和后軸6之間裝入抹料管2,并利用縱向調節裝置將抹料管2的高度調節至抹料管2的底側壓緊在待加工件10內襯的底部上,啟動動力電機11帶動抹料管2旋轉,接著在待加工件10內填滿耐磨材料,抹料管2在動力電機11和前軸5的帶動下,滾動并擠壓待加工件10內襯,待加工件10在抹料管2的滾壓下,在左托輥3、抹料管2和右托輥4之間繞自身軸線轉動,使抹料管2將耐磨材料均勻地壓實在整個待加工件10的內襯上,最后抹光、收光完成修復作業。在抹料管2、左托輥3和右托輥4的配合作用下,本實用新型可以將耐磨材料均勻地壓實在磨損的待加工件10的內襯上,完成修復作業的同時,使待加工件10更耐磨、防腐,延長其使用壽命,降低工礦企業的生產成本、節約開支;設置縱向調節裝置、左水平調節裝置和右水平調節裝置分別對抹料管2、左托輥3和右托輥4的位置進行調節,可以使本實用新型適應多種不同規格的設備、管道的內襯修復,增強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性。
可根據實際需要,對上述自動抹料機作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如附圖1、2所示,左水平調節裝置為左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左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包括左調節電機12、動力轉換機構13、齒輪14和齒條15,左調節電機12上設有第二動力輸出軸16,第二動力輸出軸16的右端與能將第二動力輸出軸16的動力輸出方向旋轉180°的動力轉換機構13連接在一起,動力轉換機構13內設有輸出軸17,輸出軸17的前后兩端分別位于機架1前部和后部的上方并分別固定安裝有齒輪14,對應每個齒輪14下方位置的機架1上設有能與齒輪14嚙合的齒條15,齒條15的右端與對應位置的左第二軸承座8左側固定在一起;右水平調節裝置為右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右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包括右調節電機18、動力轉換機構13、齒輪14和齒條15,右調節電機18上設有第二動力輸出軸16,第二動力輸出軸16的左端與能將第二動力輸出軸16的動力輸出方向旋轉180°的動力轉換機構13連接在一起,動力轉換機構13內設有輸出軸17,輸出軸17的前后兩端分別位于機架1前部和后部的上方并分別固定安裝有齒輪14,對應每個齒輪14下方位置的機架1上設有能與齒輪14嚙合的齒條15,齒條15的左端與對應位置的右第二軸承座9右側固定在一起。采用齒輪14齒條15配合使用的左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和右齒輪齒條平移機構分別作為左托輥3和右托輥4水平位置的調節機構,具有傳動速度快、傳動精度高和噪聲低的優點。動力轉換機構13可采用渦輪蝸桿等現有傳動機構。
如附圖1、2所示,對應每個齒條15前后兩側位置的機架1頂部均固定有至少一個導向擋塊28。前后兩側的導向擋塊28可以對內部的齒條15的前后兩側進行有效限位,防止其在調節過程中發生錯位或偏移。
如附圖1、2所示,縱向調節裝置為液壓桿,液壓桿包括缸體19和活塞桿20,對應前軸5外側的第一軸承座7和后軸6外側的第一軸承座7下方的機架1上分別固定安裝有缸體19,每個缸體19內的活塞桿20頂端和與其對應的第一軸承座7底部固定在一起。采用公知的液壓桿作為調節抹料管2高度的縱向調節裝置,具有體積小、便于安裝、承受壓強大和調節速度快的優點。
如附圖1、2所示,動力電機11上設有第一動力輸出軸21,第一動力輸出軸21前端外側固定安裝有第一齒輪22,與第一齒輪22對應位置的前軸5外側固定安裝有第二齒輪23,第一齒輪22和第二齒輪23通過傳動鏈條24連接在一起。設置第一齒輪22、第二齒輪23和傳動鏈條24將第一動力輸出軸21與前軸5之間采用公知的鏈條傳動進行連接,可以在第一動力輸出軸21和前軸5的中心距較遠的情況下進行運動和力量的傳遞,能夠保證準確的傳動比,傳遞功率較大,并且傳動鏈條24作用在第一動力輸出軸21和前軸5上的力較小、傳動效率高,使本實用新型適于在低速,重載和高溫及塵土大的情況下作業。
如附圖1、2所示,抹料管2前端中部固定有呈條狀的第一連接部25,前軸5后端固定有第二連接部26,對應第一連接部25位置的第二連接部26后側設有安裝槽,第一連接部25位于安裝槽內并通過銷軸27與第二連接部26固定安裝在一起;抹料管2后端中部固定有呈條狀的第一連接部25,后軸6前端固定有第二連接部26,對應第一連接部25位置的第二連接部26前側設有安裝槽,第一連接部25位于安裝槽內并通過銷軸27與第二連接部26固定安裝在一起。通過第一連接部25、第二連接部26和銷軸27將抹料管2于與前軸5、后軸6分別進行固定安裝,便于作業人員在抹料前后取放待加工件10,操作方便。
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