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生產領域,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粉體分散強化添加器。
背景技術:
將粉體原料溶于水中分散或溶解這一工序普遍存在于現有的化工,造紙,食品生產等領域內。在投料過程中,一般通過人工投料或機械投料將粉體直接投入溶劑(一般為水介質)。但是,有些粘性大粉體原料投料直接加入水中時極易結團,如石油化工、造紙、污水處理等行業常用的聚丙稀銑胺,食品生產、印染行業常用的瓜爾豆膠等原料。這些原料一旦在水中結團,表面形成潤濕的致密稠狀物,但內部卻是干粉,水是很難透過外壁的致密稠狀物進入內部,再難分散溶解,種種現象俗稱“魚眼”。
現階段解決“魚眼”現象的方法無外乎是延長浸潤攪拌時間,加快攪拌速度。但是延長浸潤攪拌時間往往需要4至24小時,即便如此,有些情況下出現“魚眼”現象的粉體還是溶解不開,只能過濾后廢棄掉這些“魚眼”,這就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增加了生產成本。另外通過加快攪拌速度方法,往往由于剪切力的增加,導致如聚丙稀銑胺類高分子鏈被切斷,產品粘度下降等產品性能不穩定因素。這是一直長期被各行業困擾的難題。
在專利CN201520826206中公開了一種粉體分散添加器,其對于“魚眼”現象有部分緩解作用,但是其并不能完全解決該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由于現有技術存在著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其一種粉體分散添加器,其目的在于通過粉體分散添加器讓粉體物料在加入的同時就先與水進行均勻的多次混合,從而降低“魚眼”現象的產生,提高混合質量和效率。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問題:
一種粉體分散強化添加器,該粉體分散添加器設于一攪拌容器入料口包括:所述粉體分散添加器的上端設有一加料口;所述分散添加器的右側設有第一進水口;所述分散添加器的左側設有第二進水口和第三進水口,且所述第二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三進水口的上方;一第一滑板的底部與一第一出料板的底部相接,且所述第一滑板、第一出料板與所述第一進水口之間形成第一水腔室;一第二滑板、第二出料板與所述第二進水口之間形成第二水腔室;一第三出料板設于所述第三進水口的斜下方,一第四出料板與所述第三出料板之間形成出料口;所述第二滑板中間設有一進料孔,所述第一滑板連接所述進料孔,所述第二出料板上設有多個篩孔,所述第三出料板位于所述第二出料板下方;當進水時,水流在所述第一滑板、第三出料板上形成第一水幕、第三水幕;所述第一水幕流入所述第二水腔室,從所述第二出料板中流出形成第二水幕,所述第二水幕落至所述第三出料板上并隨所述第三水幕混合出料。
所述加料口下方設有兩塊加料板,所述兩塊加料板傾斜設置靠近所述第一滑板,并與所述第一滑板之間保持進料間隙。
所述第三出料板在所述第二出料板的下方,且所述第三出料板傾斜向下。
所述第三出料板的長度為第二出料板的至少2倍。
所述第一滑板上設有一進水擋板,其中所述進水擋板設于所述第一滑板內側的頂端并朝下傾斜。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的粉體分散強化添加器可以將投料粉體原料與本分散強化添加器內由于特殊構造而形成的流動水幕接觸,使投料粉體原料均勻的分散在水中,從而達到了避免結團現象或“魚眼”現象的產生。與傳統加料方式相比,其優點在于:1)大大縮短分散攪拌時間,提高工作效率;2)避免了原料的浪費。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工作效率上本實用新型的粉體分散添加器都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本實施例的粉體分散強化添加器是設于一攪拌容器入料口,用于粉末原料的添加。
如圖1所示,所述粉體分散添加器的上端設有一加料口1,所述分散添加器的右側設有第一進水口2,所述分散添加器的左側設有第二進水口3和第三進水口4,且所述第二進水口3位于所述第三進水口4的上方。一第一滑板5的底部與一第一出料板6的底部相接,且所述第一滑板5、第一出料板6與所述第一進水口2之間形成第一水腔室7。一第二滑板8、第二出料板9與所述第二進水口3之間形成第二水腔室10。一第三出料板11設于所述第三進水口4的斜下方,一第四出料板12與所述第三出料板11之間形成出料口13。
所述第二滑板8中間設有一進料孔81,所述第一滑板5連接所述進料孔81,將從第一滑板5上經過的物料隨水幕進入進料孔81中。所述第二出料板9上設有多個篩孔,物料隨著水經過所述篩孔再向下流,形成第二水幕。所述第三出料板11位于所述第二出料板9下方,第二水幕落到所述第三出料板9上與第三水幕混合。
當進水時,水流在所述第一滑板、第三出料板上形成第一水幕、第三水幕;所述第一水幕流入所述第二水腔室,從所述第二出料板中流出形成第二水幕,所述第二水幕落至所述第三出料板上并隨所述第三水幕混合出料。
所述加料口下方設有兩塊加料板14和15,所述兩塊加料板14和15傾斜設置靠近所述第一滑板5,并與所述第一滑板5之間保持進料間隙。
所述第三出料板11在所述第二出料板9的下方,且所述第三出料板11傾斜向下。所 述第三出料板的長度為第二出料板的至少2倍。確保第三出料板可以接住第二出料板流出的物料。
所述第一滑板5上設有一進水擋板51,其中所述進水擋板51設于所述第一滑板5內側的頂端并朝下傾斜。當第一水腔室7內注滿水時,水會越過進水擋板51沿著第一滑板5向下流淌,形成穩定的流動水幕。
整個加料流程為:首先進水,第一水腔室7內水滿后,水在第一滑板5上形成第一水幕;第二水腔室10內注水,水從第二出料板上向下流動形成第二水幕;第三出料板上形成第三水幕。于加料口加料,物料在與第一水幕進行第一次混合,并隨第一水幕到達第二水腔室,與第二水腔室內水混合并從篩孔中穿過經過第二次混合,物料達到第三水幕進行第三次混合后出料。
物料在經過篩孔時被再次混合,在很大程度上再次強化了物料分散的效果。
應理解,這些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