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手動式混合漿體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煤礦井下巷道煤巖壁注漿加固和鉆孔圍巖裂隙封堵等工作中用到的漿體,多為至少兩種固體粉料與水混合形成的混合漿體。目前,用于煤礦井下混合漿體攪拌的裝置主要有電動和風動兩種,這兩種攪拌裝置只能設置在井下有電源或壓風源的區域,但是,對于沒有電源或壓風源的區域只能依靠手動漿體攪拌裝置。而現有的手動漿體攪拌裝置大多費時費力,攪拌過程中固體粉料與水不能充分混合且攪拌效率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攪拌效率高且攪拌均勻的手動式混合漿體攪拌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手動式混合漿體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豎直放置且頂部敞口的罐體,在所述罐體內的中部豎直設置一攪拌軸;所述攪拌軸的一端與所述罐體底部轉動連接,所述攪拌軸的另一端與一第一錐齒輪緊固連接;在所述罐體的上部轉動連接一水平布置的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緊固連接一與所述第一錐齒輪相互嚙合的第二錐齒輪;所述轉軸的另一端緊固連接一第一直齒輪,在所述罐體的罐壁上轉動連接一與所述第一直齒輪相嚙合的第二直齒輪;在所述第二直齒輪上緊固連接一向所述罐體外部延伸的把手,在所述罐體的底部開設有出漿口。
在所述罐體的下部設置有支架。
在所述攪拌軸上水平設置有多個間隔布置的攪拌桿。
在每一所述攪拌桿上均設置有扇葉。
所述罐體的底部為半球形結構。
在所述出漿口上設置有閥門。
所述第一直齒輪與所述第二直齒輪的比速為1:5。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攪拌軸上水平設置有多個間隔布置的攪拌桿,在每一攪拌桿上設置有扇葉,因此在攪拌軸轉動時,可使混合漿形成液漿旋轉渦流,使固體粉料與水均勻混合在一起,使攪拌混合更加充分均勻。2、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攪拌軸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錐齒輪,在轉軸的一端設置有與第一錐齒輪嚙合的第二錐齒輪,在轉軸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直齒輪,在 罐體上轉動連接有與第一直齒輪捏和的第二直齒輪,在第二直齒輪上設置有把手,因此在工作時只需要手動轉動把手通過多級傳動即可實現攪拌軸的轉動,使操作更加省力、提高攪拌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一豎直放置且頂部敞口的罐體1,在罐體1內的中部豎直設置一攪拌軸2,攪拌軸2的一端與罐體1底部轉動連接,攪拌軸2的另一端通過聯軸器13緊固連接一第一錐齒輪3。在罐體1的上部轉動連接一水平布置的轉軸4,轉軸4的一端緊固連接一與第一錐齒輪3相互嚙合的第二錐齒輪5,用于驅動攪拌軸2轉動。轉軸4的另一端緊固連接一第一直齒輪6。在罐體1的罐壁上轉動連接一與第一直齒輪6相嚙合的第二直齒輪7,在第二直齒輪7上緊固連接一向罐體1外部延伸的把手8。在罐體1的底部開設有出漿口12。
上述實施例中,在罐體1的下部設置有支架9,支架9用于使罐體1與地面固定。
上述實施例中,在攪拌軸2上水平設置有多個間隔布置的攪拌桿10。
上述實施例中,在每一攪拌桿10上均設置有扇葉11,用于使混合漿攪拌更加均勻。
上述實施例中,罐體1的底部為半球形結構。
上述實施例中,在出漿口12上設置有閥門,用于控制出漿流量。
上述實施例中,第一直齒輪6與第二直齒輪7的比速為1:5。
本實用新型在工作時,首先將多種固體粉料和水按比例放入罐體1中,期裝載量應距罐底高300mm-500mm為宜。然后人工轉動把手8,把手8帶動第二直齒輪7驅動設置有第一直齒輪6的轉軸4轉動。轉軸4一端的第二錐齒輪5驅動攪拌軸2上的第一錐齒輪3帶動攪拌軸2轉動,進而實現攪拌軸2和攪拌桿10在罐體1內的旋轉,從而對罐體1內的混合漿進行均勻攪拌。當攪拌10分鐘后再反方向攪拌5分鐘,然后打開出漿口12,將攪拌好的混合漿取出并重新由罐體1頂部倒入進行二次混合,以保證混合均勻。當混合漿攪拌均勻后即可停止工作,將混合漿全部放出。
上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結構、連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凡是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同變換和改進,均不應排除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