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垃圾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垃圾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固體廢棄物是指人類在生產、消費、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通俗地說,就是“垃圾”。主要包括固體顆粒、垃圾、爐渣、污泥、廢棄的制品等。所謂廢棄物,多指固體廢棄物或含多量固體的廢棄物,被丟棄的廢棄物有可能成為生產的原材料、燃料或消費物品,這是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的基礎。固體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伴隨著人類社會還在延續,社會化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環節都會產生廢棄物,產品生命周期的規劃、設計、原材料的采購、制造、包裝、運輸、分配和消費等環節也會產生固體廢棄物,即使是利用固體廢棄物進行逆生產及相應的逆向物流過程也同樣會產生固體廢棄物。現有的固體廢棄垃圾在后期處理前一般都是采用粉粹處理,粉碎處理的效果較差,且效率較低,不能很好的滿足現有的固體廢棄物處理的需要。
中國專利CN205392656U揭示了一種工業垃圾粉碎箱,包括粉碎箱本體,所述粉碎箱本體上端設有進料板,下端設有排料板,所述粉碎箱本體中心位置設有粉碎軸,所述粉碎軸中心位置圓周方向上設有若干個粉碎刀片,所述每一個粉碎刀片上設有若干個粉碎齒,所述粉碎軸一側上設有第一螺旋葉片,另一側設有第二螺旋葉片,所述粉碎軸一端與減速器相連接,所述減速器與驅動電機相連接,其有益效果為:在粉碎時,將固廢垃圾從進料板加入粉碎箱內部,此時驅動電機經過減速器帶動粉碎軸旋轉,實現粉碎刀片、第一螺旋葉片與第二螺旋葉片高速旋轉,實現對固廢垃圾進行各個方向的充分粉碎,粉碎效果好。然而其僅能對固廢進行單重粉碎,無法對粉碎后的固廢進行研磨,使得粉碎后的固廢粒徑較大;當固廢上含有水分時,其無法有效的清除固廢中的水分,進而會影響其粉碎的效果,甚至會導致刀片生銹;同時無法有效的對研磨后的固廢進行收集,只能人工收集粉碎后的固廢,導致人工勞動強度大,粉碎效率低。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底板、回收裝置、第一框體裝置、第一電缸裝置、支撐板裝置、第二框體裝置、研磨裝置、第二電缸裝置及擠壓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第一連接桿、第二連接桿、第三連接桿、第一支架、收集箱、第一固定塊、第一定位桿及第一彈簧,回收裝置包括第一橫板、支撐柱、回收箱及第二固定塊,第一框體裝置包括墊塊、第一電缸、第一彈性桿,本發明能夠對固廢進行有效的粉碎,粉碎效率高且粉碎效果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回收裝置、位于所述回收裝置左側的第一框體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左側的第一電缸裝置、位于所述第一電缸裝置左側的支撐板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裝置上方的第二框體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右側的研磨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左側的第二電缸裝置及位于所述研磨裝置右側的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右側的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左側的第一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右側的第二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方的第三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上方的收集箱、位于所述收集箱右側的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收集箱左側的第一定位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左側的第一彈簧,所述回收裝置包括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若干支撐柱、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回收箱及位于所述回收箱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包括墊塊、位于所述墊塊上方的第一電缸、位于所述第一電缸上方的第一彈性桿、位于所述第一彈性桿上方的第一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上方的集中框,所述第一電缸裝置包括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第三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上方的第二電缸、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右側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電缸上方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方的第一彎曲桿,所述支撐板裝置包括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下方的收集框、設置于所述支撐板上的第一過濾網、位于所述收集框下方的第一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閥門、位于所述支撐板下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右側的第二固定桿,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包括第二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的粉碎輪、設置于所述粉碎輪上的若干粉碎齒、位于所述第二框體上方的蓋板、位于所述蓋板上方的第一握持環、位于所述蓋板下方左右兩側的定位塊、位于所述第二框體右側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右側的第二握持環,所述研磨裝置包括第一豎板、位于所述第一豎板右側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左側的第三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第一支撐塊、第一頂靠桿、設置于所述第一頂靠桿下端的研磨輪、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所述第二電缸裝置包括第三電缸、位于所述第三電缸右側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右側的推板、位于所述第三電缸左側的第六支架、位于所述第三電缸上方的第四電缸、位于所述第四電缸上方的第三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上方的移動板、位于所述第四電缸右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上方的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移動板左側的第三橫板及位于所述第三橫板上方的平衡塊,所述擠壓裝置包括第五電缸、位于所述第五電缸上方的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五電缸下方的第四推動桿、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下方的擠壓塊、位于所述第五電缸下方的定位架及位于所述第五電缸左側的第三橫桿。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呈水平狀,所述收集箱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收集箱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左表面與所述收集箱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端頂靠在所述收集箱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柱設有三個,所述支撐柱呈豎直狀,所述支撐柱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柱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固定連接,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回收箱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側面與所述回收箱的側面滑動連接。
所述墊塊呈長方體,所述墊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墊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性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性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連接,所述第一彈性桿的上端與所述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呈空心的半圓柱體狀,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的右端與所述墊塊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電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貫穿所述第一支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集中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上端軸轉連接。
所述支撐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內且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收集框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收集框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收集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收集框上設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管道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收集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收集箱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收集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的右端位于所述集中框的上方。
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粉碎輪呈圓柱體,所述粉碎輪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所述粉碎齒設有若干個,所述粉碎齒均勻分布在所述粉碎輪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蓋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蓋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握持環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一握持環的兩端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塊設有兩個第一握持環,所述定位塊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塊頂靠在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握持環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二握持環的兩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右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固定塊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五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下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研磨輪呈圓柱體,所述研磨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頂靠桿軸轉連接,所述研磨輪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內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的上方。
所述第二支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三電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電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推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所述第六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六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電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四電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電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電缸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板呈水平狀,所述移動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四電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平衡塊呈長方體,所述平衡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固定架呈凹字形,所述固定架的右端與所述第五電缸連接,所述固定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五電缸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擠壓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兩端與所述第五電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貫穿所述定位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擠壓塊位于所述回收箱的上方,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五電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提出的垃圾處理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固廢進行有效的粉碎,粉碎效率高且粉碎效果好,能夠很好的滿足現有固廢處理的需要。其首先可以對固廢進行大致的粉碎,并且將其中含有的水分進行收集,防止水分對粉碎固廢產生影響,然后可以對粉碎后的固廢自動的收集起來,然后集中進行研磨,待研磨一段時間后,可以自動的對研磨后的固廢進行收集起來,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效率,然后將收集起來的固廢進行擠壓,將其壓成塊,方便進行后續處理,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提出的垃圾處理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垃圾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本發明提出的垃圾處理裝置的控制模塊示意圖。
圖中:1-底板;11-第一支撐桿;12-第二支撐桿;13-第一連接桿;14-第二連接桿;15-第三連接桿;16-第一支架;17-收集箱;18-第一固定塊;19-第一定位桿;10-第一彈簧;2-回收裝置;21-第一橫板;22-支撐柱;23-第二固定塊;24-回收箱;3-第一框體裝置;31-墊塊;32-第一電缸;33-第一彈性桿;34-第一框體;35-集中框;4-第一電缸裝置;41-第二橫板;42-第三支撐桿;43-第二電缸;44-第一固定桿;45-第一推動桿;46-第一彎曲桿;5-支撐板裝置;51-支撐板;511-第一通孔;52-收集框;521-第二通孔;53-第一過濾網;54-第一管道;55-第一閥門;56-第二支架;57-第二固定桿;6-第二框體裝置;61-第二框體;62-粉碎輪;63-粉碎齒;64-蓋板;65-第一握持環;66-定位塊;67-第三支架;68-第二握持環;7-研磨裝置;71-第一豎板;72-第四支架;73-第一橫桿;731-第一凹槽;74-第三固定塊;75-第一支撐塊;751-第二凹槽;77-第五支架;78-第一頂靠桿;781-第三凹槽;79-研磨輪;8-第二電缸裝置;81-第三電缸;82-第二推動桿;83-推板;84-第六支架;85-第四電缸;86-第三推動桿;87-移動板;88-第二橫桿;89-第四彈簧;80-第三橫板;801-平衡塊;9-擠壓裝置;91-第五電缸;92-固定架;93-第四推動桿;94-定位架;95-擠壓塊;96-第三橫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出的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回收裝置2、位于所述回收裝置2左側的第一框體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3左側的第一電缸裝置4、位于所述第一電缸裝置4左側的支撐板裝置5、位于所述支撐板裝置5上方的第二框體裝置6、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6右側的研磨裝置7、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6左側的第二電缸裝置8及位于所述研磨裝置7右側的擠壓裝置9。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撐桿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右側的第二支撐桿12、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12左側的第一連接桿13、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12右側的第二連接桿14、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12上方的第三連接桿15、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15下方的第一支架16、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15上方的收集箱17、位于所述收集箱17右側的第一固定塊18、位于所述收集箱17左側的第一定位桿19及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19左側的第一彈簧10。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1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1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連接桿1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3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1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1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桿14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1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1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連接桿15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1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15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6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6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1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6的下端呈水平狀。所述收集箱17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收集箱17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連接桿15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收集箱17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固定塊18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18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連接桿1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18的左表面與所述收集箱17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19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定位桿19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連接桿1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19的上端頂靠在所述收集箱17的左表面上,從而對所述收集箱17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一彈簧10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10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0的右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19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回收裝置2包括第一橫板21、位于所述第一橫板21下方的若干支撐柱22、位于所述第一橫板21上方的回收箱24及位于所述回收箱24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塊23。所述第一橫板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柱22設有三個,所述支撐柱22呈豎直狀,所述支撐柱2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柱2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21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橫板2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回收箱24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回收箱24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回收箱24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2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23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塊2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2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23的側面與所述回收箱24的側面滑動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框體裝置3包括墊塊31、位于所述墊塊31上方的第一電缸32、位于所述第一電缸32上方的第一彈性桿33、位于所述第一彈性桿33上方的第一框體34、位于所述第一框體34上方的集中框35。所述墊塊31呈長方體,所述墊塊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缸32與電源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32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電缸32的下表面與所述墊塊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性桿33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性桿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2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32可以帶動所述第一彈性桿33上下移動,所述第一彈性桿3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3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性桿33的上端可以發生向左或者向右的彈性變形,所述第一彈性桿33不能被壓縮,從而可以對所述第一框體3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框體34呈空心的半圓柱體狀。所述集中框35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集中框35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集中框3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34的上表面面固定連接,所述集中框35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框體34的內部相通。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電缸裝置4包括第二橫板41、位于所述第二橫板41下方的第三支撐桿42、位于所述第二橫板41上方的第二電缸43、位于所述第二電缸43右側的第一固定桿44、位于所述第二電缸43上方的第一推動桿45、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45上方的第一彎曲桿46。所述第二橫板4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41的右端與所述墊塊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4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4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4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缸43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電缸4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14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電缸4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4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桿44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4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44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4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4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43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43可以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5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5貫穿所述第一支架16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45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一彎曲桿46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46的上端與所述集中框3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46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45的上端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彎曲桿46與所述第一推動桿45可以相對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裝置5包括支撐板51、位于所述支撐板51下方的收集框52、設置于所述支撐板51上的第一過濾網53、位于所述收集框52下方的第一管道54、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54上的第一閥門55、位于所述支撐板51下方的第二支架56、位于所述第二支架56右側的第二固定桿57。所述支撐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5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511,所述第一通孔511呈方形。所述第一過濾網5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53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511內且與所述支撐板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53可以過濾掉固廢中的水分。所述收集框52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收集框52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收集框52位于所述第一通孔511的下方,所述收集框52上設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521,所述第二通孔521呈圓形且與所述收集框5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54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54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521且與所述收集框5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54的內部與所述收集框5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54位于所述收集箱17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架56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56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56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5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57的右端與所述收集框5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57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架56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51的右端位于所述集中框35的上方。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框體裝置6包括第二框體6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61內的粉碎輪62、設置于所述粉碎輪62上的若干粉碎齒63、位于所述第二框體61上方的蓋板64、位于所述蓋板64上方的第一握持環65、位于所述蓋板64下方左右兩側的定位塊66、位于所述第二框體61右側的第三支架67、位于所述第三支架67右側的第二握持環68。所述第二框體61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5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框體6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粉碎輪62呈圓柱體,所述粉碎輪62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61內,所述粉碎輪62與所述第二框體6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粉碎輪62可以在所述第二框體61內旋轉,所述粉碎輪62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粉碎輪62旋轉。所述粉碎齒63設有若干個,所述粉碎齒63均勻分布在所述粉碎輪62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蓋板6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蓋板64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從而可以蓋住所述第二框體61的上開口。所述第一握持環65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一握持環65的兩端與所述蓋板6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塊66設有兩個,所述定位塊66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6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塊66頂靠在所述第二框體61的側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從而使得所述蓋板64可以穩定的蓋在所述第二框體61上。所述第三支架67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7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7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握持環68呈半圓環狀,所述第二握持環68的兩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研磨裝置7包括第一豎板73、位于所述第一豎板73右側的第四支架72、位于所述第四支架72下方的第一橫桿71、位于所述第一橫桿71左側的第三固定塊74、位于所述第一橫桿71下方的第一支撐塊75、第一頂靠桿78、設置于所述第一頂靠桿78下端的研磨輪79、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75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77。所述第一豎板7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73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73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731,所述第一凹槽7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四支架72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7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板7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72的右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第一橫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74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塊74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豎板7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71的左端與所述第三固定塊7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7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塊7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75的下表面設有第二凹槽751,所述第二凹槽75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五支架77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77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77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桿7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77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7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78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桿78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751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7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頂靠桿78的上端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751內上下移動,所述第一頂靠桿78的下端設有第三凹槽781,所述第三凹槽781呈長方體狀。所述研磨輪79呈圓柱體,所述研磨輪79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81內且與所述第一頂靠桿78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研磨輪79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781內旋轉,所述研磨輪79與電機連接,使得所述研磨輪79可以旋轉,所述研磨輪79收容于所述集中框35內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34的上方,所述研磨輪79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34內。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電缸裝置8包括第三電缸81、位于所述第三電缸81右側的第二推動桿82、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82右側的推板83、位于所述第三電缸81左側的第六支架84、位于所述第三電缸81上方的第四電缸85、位于所述第四電缸85上方的第三推動桿86、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86上方的移動板87、位于所述第四電缸85右側的第二橫桿88、位于所述第二橫桿88上方的第四彈簧89、位于所述移動板87左側的第三橫板80及位于所述第三橫板80上方的平衡塊801。所述第三電缸81與電源連接,使得所述第三電缸81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支架56的左端與所述第三電缸8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8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82的左端與所述第三電缸81連接,使得所述第三電缸81可以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2左右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2的右端與所述推板8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板8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板83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5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推板83可以在所述支撐板51上左右移動。所述所述第六支架84呈凹字形,所述第六支架84的下端與所述第三電缸8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84的上端與所述第四電缸8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電缸8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電缸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電缸85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三推動桿8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86的下端與所述第四電缸85連接,使得所述第四電缸85可以帶動所述第三推動桿86上下移動,所述第三推動桿86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8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板87呈水平狀,所述移動板87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8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88的左端與所述第四電缸85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89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89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88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89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8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移動板87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三橫板80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板80的右端與所述移動板87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平衡塊801呈長方體,所述平衡塊80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橫板80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平衡塊801的設置可以使得所述移動板87向上移動時保持平衡,防止所述移動板87因為第二框體61使其向右側傾斜。
如圖1所示,所述擠壓裝置9包括第五電缸91、位于所述第五電缸91上方的固定架92、位于所述第五電缸91下方的第四推動桿93、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93下方的擠壓塊95、位于所述第五電缸91下方的定位架94及位于所述第五電缸91左側的第三橫桿96。所述第五電缸91與電源連接,使得所述第五電缸91可以正常運行。所述固定架92呈凹字形,所述固定架92的右端與所述第五電缸91連接,所述固定架9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橫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9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93的上端與所述第五電缸91連接,使得所述第五電缸91帶動所述第四推動桿93上下移動,所述第四推動桿93的下端與所述擠壓塊9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94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94的兩端與所述第五電缸9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93貫穿所述定位架94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擠壓塊95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擠壓塊95位于所述回收箱24的上方,所述擠壓塊95可以收容于所述回收箱24內。所述第三橫桿9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96的右端與所述第五電缸9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96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架7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五電缸91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提出的垃圾處理裝置使用時,首先握住第一握持環65向上移動,使得所述蓋板64及定位塊66向上移動,從而可以將蓋板64取走,然后將需要處理的垃圾放入到所述第二框體61內,然后將蓋板64重新蓋在所述第二框體61上。然后啟動與粉碎輪62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粉碎輪62旋轉,進而帶動所述粉碎齒63隨之旋轉,從而在與所述第二框體61內表面配合的情況下對固廢進行有效的粉碎,并且使得固廢中的水分擠出,然后水分經過第一過濾網53進入到所述收集框52內,待收集框52內的水分達到一定量時,打開第一閥門55,使得所述收集框52內的水經過第一管道54進入到所述收集箱17內。然后粉碎輪62繼續旋轉,所述粉碎齒63對固廢繼續進行粉碎。待粉碎完畢后,啟動第四電缸85,使得所述第三推動桿86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移動板87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框體61、粉碎輪62向上移動,由于平衡塊801的設置,使得移動板87保持平衡,使得第二框體61順利的上升,使得粉碎后的固廢集中到所述第一過濾網53上,當第二框體61及粉碎輪62上還留有粉碎后的固廢時,由于所述第四電缸85可以使得所述第三推動桿86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移動板87不斷的上下移動,使得所述第二框體61及粉碎輪62上的固廢不斷的被抖動掉,使用者亦可以通過蓋板64不斷的敲擊第二框體61,使得第二框體61振動,將第二框體61及粉碎輪62上的固廢被振動掉。然后同時手動啟動所述第一電缸32及第二電缸43,使得所述第一彈性桿33及第一推動桿45同時向上移動,使得所述第一框體34及集中框35可以在豎直方向上向上移動,直至所述研磨輪79收容于所述集中框35內且其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34內。然后手動啟動第三電缸81,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82向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推板83向右移動,所述推板83在向右移動的過程中,所述推板83可以將所述第一過濾網53上方的固廢向右推動,直至穿過第一凹槽731,使得粉碎后的固廢進入到所述集中框35內,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34內,此時固廢與研磨輪79接觸。此時啟動與研磨輪79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研磨輪79在所述第一框體34內旋轉,進而可以對所述第一框體34內的粉碎后的固廢進行研磨,使其粒徑變得更小,以便滿足后續的使用需求,并且固廢在重力作用下不斷的向所述第一框體34內集中,以便對固廢進行不斷的徹底的研磨。待研磨一段時間后,同時啟動第一電缸32及第二電缸43,使得所述第一彈性桿33、第一框體34及集中框35豎直向下移動,直至向下移動到至初始位置,然后啟動第二電缸43,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45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一彎曲桿46向上移動,使得所述集中框35的上端向右側彎曲,所述第一彈性桿33發生彈性變形,以便使得所述集中框35向右側彎曲,直至所述第一框體34及集中框35內研磨后的固廢滑落到所述回收箱24內。待研磨后的固廢全部進入到所述回收箱24內,啟動第五電缸91,使得所述第四推動桿93向下移動,直至所述擠壓塊95收容于所述回收箱24內且頂靠在所述回收箱24內的研磨后的固廢上,從而可以將研磨后的固廢擠壓成塊,方便進行后續操作,所述支撐柱22對所述第一橫板21起到支撐作用。如圖2所示,為了提高本發明的自動化程度,本發明還可以包括一個控制模塊,所述控制模塊包括處理器及與所述處理器連接的電源,所述電源為所述處理器提供電能,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處理器與所述第一電缸32、第二電缸43、第三電缸81、第四電缸85及第五電缸91連接,所述處理器可以控制所述第一電缸32、第二電缸43、第三電缸81、第四電缸85及第五電缸91的開啟與關閉,并且所述處理器可以按照上述操作流程啟動第一電缸32、第二電缸43、第三電缸81、第四電缸85及第五電缸91,以便提高本發明的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所述處理器亦與所述粉碎輪62上的電機及研磨輪79上的電機連接,進而可以控制所述粉碎輪62及研磨輪79的旋轉,以便按照上述操作流程進行粉碎作業。至此,本發明提出的垃圾處理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