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烘干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旋轉烘干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汽車零部件表面處理過程中,會涉及需要對零部件表面涂抹材質后進行烘干操作。如在車輛減震件生產中,骨架需要涂刷粘合劑后,進行烘干操作處理,該操作處理主要是通過烘干裝置完成的。目前的烘干裝置,主要包括設置在烘干室內由驅動機構驅動的輸送線,設置在輸送線上的托盤;將骨架涂底后,放置在托盤上,由輸送線輸送,并在輸送過程中進行烘干處理;當制件被輸送至下一工位后,對制件進行面涂,然后再將面涂后的制件放置在托盤上,由輸送帶輸送至輸送線的尾部,以卸件。卸件后,將托盤運送至輸送線的前段,以對下一制件進行涂覆烘干操作。如上的烘干裝置結構,整體體積較大,加工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旨在提出一種旋轉式烘干裝置,以簡化整體結構的同時,縮小整體體積,提高加工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旋轉烘干裝置,用于對車輛的制件的烘干,其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的內部形成有容置腔;
旋轉支撐部,所述旋轉支撐部包括旋轉支撐臺,所述旋轉支撐臺的頂部形成有第一支撐面;所述旋轉支撐臺因驅動機構的驅使而以一旋轉軸為旋轉中心,旋轉的設置在所述容置腔內;所述容置腔因所述旋轉支撐臺的分隔,而在所述第一支撐面的上方形成烘干腔;
烘干裝置,與所述殼體配合設置,以保持所述烘干腔的烘干溫度;
操作窗口,通透的設置于所述殼體上,且被設置成沿所述殼體的周向的至少一個,所述操作窗口具有沿豎直方向覆蓋所述旋轉支撐部的豎直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操作窗口為沿所述殼體的徑向相對設置的兩個。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以及連接于所述電機和所述旋轉支撐部之間的減速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支撐部包括固連于所述旋轉支撐臺上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支撐面的豎直上方的第二支撐面。
進一步的,所述烘干裝置被構造成向所述烘干腔內輸送熱風的送風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送風裝置包括固連于所述殼體上的風機,以及設置于所述風機出氣端的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構成對所述風機輸送氣體的加熱,并將加熱的氣體輸送至烘干腔內。
進一步的,于所述旋轉支撐臺上通透的設有豎直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豎直通孔為均布于所述旋轉支撐臺上的多個。
進一步的,于所述豎直通孔和所述送風裝置的進氣端之間連通有回風通道。
進一步的,所述回風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旋轉支撐臺下方的、與所述豎直通孔連通的回風腔,以及連通于所述回風腔和所述送風裝置的進氣端的回風管。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優勢:
本發明所述的旋轉烘干裝置,通過旋轉支撐部的設置,可以使制件在被旋轉輸送過程中被烘干,其有效的減小了整個裝置的體積以及占用空間,便于對制件的烘干操作,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主視圖;
圖4為圖3中回風通道處的縱向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殼體,101-容置腔,1011-烘干腔,2-旋轉支撐部,201-旋轉支撐臺,2011-第一支撐面,2012-豎直通孔,202-支撐架,2021-第二支撐面,3-送風裝置,301-風機,302-加熱裝置,303-進氣管,4-操作窗口,501-電機,502-減速裝置,503-旋轉軸,504-連接桿,601-回風腔,602-回風管,7-托盤,8-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本發明涉及的一種旋轉烘干裝置,用于對如諸如車輛減震器的骨架的車輛的制件的烘干,其整體結構中,主要包括殼體,旋轉支撐部,烘干裝置以及操作窗口。通過操作窗口將涂覆材質的制件放置在旋轉支撐部上,使制件在旋轉過程中被烘干的同時,將制件輸送至旋轉支撐部旋轉路徑的另一個工位處,以對制件翻轉涂覆后,再次通過旋轉支撐部進行旋轉烘干輸送,有效的減小了整個裝置的體積,同時提高了加工效率。
基于如上整體設計思想,本實施例的旋轉烘干裝置,其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圖1中,為了清楚的對旋轉烘干裝置的內部構造進行清楚描述,內部形成有容置腔101的殼體1,采用虛線表示,殼體1整體呈圓柱形,其內部的容置腔101同樣為圓柱形,旋轉支撐部2則被收容在容置腔101內。
旋轉支撐部2主要是用于承載待烘干的制件,并通過自身的旋轉,轉動的輸送制件。圖2示出了圖1中去掉殼體1后的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圖2的平面結構示意圖。由圖1、結合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旋轉支撐部包括旋轉支撐臺201,旋轉支撐臺201與容置腔101適應設置,其為一個圓盤狀,于旋轉支撐臺201的頂部形成有第一支撐面2011,該第一支撐面2011與殼體1豎直方向的中心線垂直設置,制件則可以放置在第一支撐面2011上。
為了進一步充分的利用整個裝置的空間,本實施例中,旋轉支撐部2還包括固連在旋轉支撐臺201上的支撐架202,支撐架202具有位于第一支撐面2011的豎直上方的第二支撐面2021。通過支撐架202架構的第二支撐面2021,可以將制件放置在第一支撐面2011或第二支撐面2021上,以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本實施例中的旋轉支撐臺201由于設置在容置腔101的中下部,以將容置腔101分隔成上下兩部分,而位于旋轉支撐臺201上方的容置腔,則為烘干腔1011。烘干腔101中具有一定的溫度,以實現對置于第一支撐面2011或第二支撐面2021上的制件進行烘干。為了保持烘干腔1011內具有適當的烘干溫度,在殼體1的頂部固連有烘干裝置,本實施例的烘干裝置,采用能夠向烘干腔1011內輸送熱風的送風裝置3,該送風裝置3包括風機301,以及設置于風機301出氣端的加熱裝置302,加熱裝置302構成對風機301輸送氣體的加熱,并將加熱的氣體通過與烘干腔1011連通的進氣管303輸送至烘干腔1011內。為了進一步提高烘干腔1011內的溫度保持效果,本實施例的送風裝置3為兩個。
為了能夠將制件放置在旋轉支撐部2的第一支撐面2011或第二支撐面2021上,由圖1所示,在殼體1上,通透的設有操作窗口4,該操作窗口4由于設置在殼體1上,和殼體1同樣采用虛線表示,操作窗口4具有覆蓋第一支撐面2011和第二支撐面2021的豎直高度,以確保能夠將制件放置在第一支撐面或第二支撐面上。本實施例的操作窗口4,為沿殼體1周向設置的兩個,且兩個操作窗口4,于殼體1的徑向相對設置,以在兩個操作窗口4處,均形成一個工位,以對制件進行取放操作。
為了實現對旋轉支撐部的旋轉驅動,本裝置包括一個驅動機構,通過該驅動機構的驅使,旋轉支撐臺能夠以一個旋轉軸為中心,于容置腔101內旋轉。本實施例的驅動機構,包括電機501,以及連接于電機501和旋轉支撐部2之間的減速裝置502,減速裝置502可以采用減速器,由圖3結合圖4所示,在減速裝置502的動力輸出端,連接有旋轉軸503,該旋轉軸503的軸線,與旋轉支撐臺的中心線重合,以驅動旋轉支撐部2能夠以旋轉軸503的軸線為旋轉中心進行轉動。
為了確保烘干腔1011對制件的更好的烘干效果,以更加穩定的保持在烘干溫度,于旋轉支撐臺201上,通透的、均勻的設有多個豎直通孔2012,同樣,在第二支撐面上,也設有豎直通孔2012,這樣,可以是熱空氣通過豎直通孔,充斥在烘干腔內,以實現對制件的烘干效果。
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送風裝置的熱風輸送效果,確保送風裝置對氣流加熱的快速性,本實施例中,于豎直通孔2012和送風裝置3的風機301的進氣端之間,連通有回風通道,通過回風通道,可以將經由豎直通孔2012的氣流回送至風機的進氣端,以能夠確保加熱裝置302能夠對空氣進行快速加熱。由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回風通道,包括形成于旋轉支撐臺下方的、與豎直通孔2012連通的回風腔601,以及連通于回風腔601和送風裝置的風機301進氣端的回風管602。其中,在容置腔內轉動的設有底板8,底板8和旋轉支撐臺間距設置,并通過連接于旋轉支撐臺底部的連接桿504,實現底板和旋轉支撐臺的固連,以確保二者的同步轉動。二者間的間距則形成回風腔601;回風管602設置在殼體1的中軸線上,其由殼體1的頂部插入到容置腔內,并順次穿過第二支撐面和第一支撐面后,深入到回風腔601內,以和回風腔601連通設置,為了確保旋轉支撐臺的轉動,旋轉支撐臺和回風管602之間間隙設置。為了基于回風管602的設置,能夠使減速機驅動旋轉支撐臺轉動,旋轉軸503與底板8固連。
在使用時,送風裝置輸送熱風至烘干腔,驅動機構驅動旋轉支撐部轉動,此時,將做為制件的減震件的骨架涂底后,放置在托盤7上,由其中一個操作窗口4放置在第一支撐面2011或第二支撐面2021上,由于旋轉支撐部的轉動,將制件輸送至另一個操作窗口4處,于該工位的操作窗口4處,將制件取出,對制件進行面涂,然后再將面涂后的制件放置在托盤上,放置在第一支撐面2011或第二支撐面2021上,制件被旋轉輸送至第一個操作窗口處,此時,制件處理完畢,由此窗口處取出即可。其可以在減小整個裝置體積及所占空間的前提下,完成對制件的烘干處理操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