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 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 我國工業(有機)廢水的處理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具有建設投資省、處理效果 好的優點,但傳統活性污泥法將產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通常含有相當數量的有毒 有害物質以及未穩定化的有機物,如果不進行妥善的處理與處置,會對環境造成直接或潛 在的污染。在傳統活性污泥法中,每降解lkgB0D 5會產生大約15~100L的剩余污泥,用于 處理或處置剩余污泥的費用約占廢水處理總費用的25%~65%。工業廢水污泥的處理與 處置已經成為環境領域的一大難題。
[0003] 目前用于污泥減量化的技術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基于隱性生長的污泥減量技術, 即基于細胞溶解(或分解)一一隱性生長的污泥減量技術,如降低污泥負荷比例(提高污泥 濃度)、增加污泥齡、提高溫度改變工藝運行操作方式的方法,采用臭氧化學處理方法、超聲 波或機械破碎分解物理處理方法等;第二類是基于微型動物捕食的污泥減量技術,即增加 系統中細菌捕食者的數量的污泥減量化技術;第三類是基于解偶聯的污泥減量技術,即采 用化學或生物方法促進解偶聯代謝,造成能量泄漏,從而使生物生長效率下降。
[0004] 但上述三類方法都存在著多種問題:基于隱性生長的污泥減量技術一一如超聲波 法在國內尚處于研究階段,臭氧氧化法投資相對較大、能耗大;微型動物捕食法對廢水中總 氮和總磷的去除效率不佳,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較難控制;投加化學解偶劑法會降低系統 C0D以及營養物質的去除,影響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并且具有一定毒性。
[0005] 因此需要有一種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來克服或至少減輕上述 的缺陷。
【發明內容】
[0006]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來克服 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0007]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包 括:第二微濾格柵、綜合調節池、第二水解池、第二水解沉淀池、生物好氧池、二沉池和排放 池;中低濃度廢水通過所述第二微濾格柵進入所述綜合調節池,所述綜合調節池管道連接 所述第二水解池,中低濃度廢水在所述第二水解池進行水解酸化,所述第二水解池連接所 述第二水解沉淀池,所述中低濃度廢水在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進行沉淀,在所述第二水解 沉淀池沉降下來的污泥通過脈沖氣提排泥裝置自控回流至所述第二水解池,提高所述第二 水解池的污泥濃度,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連接所述生物好氧池,經過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 沉降的廢水混合液的上清液進入所述生物好氧池,所述生物好氧池連接所述二沉池,所述 二沉池分別連接所述生物好氧池和第二水解池,經所述二沉池沉淀的污泥分別回流至所述 生物好氧池和第二水解池,所述二沉池的排水口連接所述排放池。
[0008] 優選地,所述工業廢水處理系統還包括:格柵井、第一水解池、第一水解沉淀池和 厭氧塔,所述格柵井(微濾格柵)連接所述第一水解池,高濃度廢水通過所微濾格柵截留懸 浮物和漂浮物后進入所述第一水解池進行水解酸化,所述第一水解池連接所述第一水解沉 淀池,經水解酸化的高濃度廢水進入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進行沉淀,在所述第一水解沉淀 池沉降下來的污泥回流至所述第一水解池,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連接所述厭氧塔,經所述 第一水解沉淀池沉淀后的高濃度廢水的上清液進入所述厭氧塔進行厭氧處理,所述厭氧塔 管道連接所述綜合調節池;經過厭氧處理的廢水與中低濃度廢水在所述綜合調節池混合, 所述高濃度廢水和中低濃度廢水混合液在所述第二水解池進行水解酸化,所述高濃度廢水 和中低濃度廢水混合液在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進行沉淀,所述二沉池還連接所述第一水解 池,經所述二沉池沉淀的污泥還回流至所述第一水解池。
[0009] 優選地,所述工業廢水處理系統還包括:高濃廢水集水池和中間池,所述高濃廢 水集水池分別連接所述格柵井和所述第一水解池,經微濾格柵處理的高濃度廢水進入高濃 廢水集水池進行水量和水質調節;所述中間池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和所述厭氧 塔。
[0010] 優選地,所述好氧池采用專有碟式射流曝氣,所述好氧池的污泥濃度大于或等于 8g/L,而且所述好氧池中pH值范圍在6. 8 - 7. 5之間。
[0011] 優選地,所述二沉池沉降的污泥40% - 70%回流至所述第一水解池和所述第二 水解池;所述第一水解池、厭氧塔以及第二水解池都維持在高污泥濃度負荷運行,在這種污 泥濃度較高及缺氧、厭氧環境下,污泥產率降低,同時污泥進行反消化,污泥量減少。
[0012] 優選地,所述二沉池沉降的污泥30% - 60%回流至所述生物好氧池,所述生物好 氧池維持在高污泥濃度負荷下,增加處理效率,實現了污泥的內源消耗,從而限制了污泥的 增殖,減少污泥量,所述生物好氧池維持高濃度污泥負荷運行,污泥濃度大于或等于8g/L。
[0013] 優選地,所述二沉池沉降的污泥30%回流至所述生物好氧池,60%回流至所述所 述第二水解池,10%回流至所述第一水解池。
[0014]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所述廢水處理系 統將高濃度和中低濃度工業廢水進行分質收集、處理:高濃度工業廢水經過厭氧處理后,與 中低濃度廢水混合,再一起進行水解、生物好氧處理,經生物處理產生的污泥全回流至缺氧 池及生物好氧池,實現工業廢水處理過程污泥減量化的目的,所述廢水處理系統具有處理 效率高,污泥產量低的優勢,而且投資費用低,運行平穩,出水水質穩定達標,能滿足生產回 用水水質要求。
【附圖說明】
[0015] 圖1是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6] 附圖標記:
[0017]
[0018]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自始 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實 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 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實用新 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 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0020]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 "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 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 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
[0021] 在本實用新型一寬泛實施例中,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包括:格 柵井、第一水解池、第一水解沉淀池、厭氧塔、綜合調節池、第二水解池、第二水解沉淀池、生 物好氧池、二沉池和排放池;所述格柵井連接所述第一水解池,高濃度廢水通過所述格柵井 (微濾格柵)截留懸浮物和漂浮物后進入所述第一水解池進行水解酸化,所述第一水解池 連接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經水解酸化的高濃度廢水進入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進行沉淀, 在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沉降下來的污泥回流至所述第一水解池,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連接 所述厭氧塔,經所述第一水解沉淀池沉淀后的高濃度廢水的上清液進入所述厭氧塔進行厭 氧處理,所述厭氧塔管道連接所述綜合調節池,中低濃度廢水通過所述綜合調節池入口進 入所述綜合調節池與經過厭氧處理的廢水混合,所述綜合調節池管道連接所述第二水解 池,高濃度廢水和中低濃度廢水混合液在所述第二水解池進行水解酸化,所述第二水解池 連接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所述高濃度廢水和中低濃度廢水混合液在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 進行沉淀,在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沉降下來的污泥回流至所述第二水解池,所述第二水解 沉淀池連接所述生物好氧池,經過所述第二水解沉淀池沉降的廢水混合液的上清液進入所 述生物好氧池,所述生物好氧池連接所述二沉池,所述二沉池分別連接所述生物好氧池、第 一水解池和第二水解池,經所述二沉池沉淀的污泥分別回流至所述生物好氧池、第一水解 池和第二水解池,所述二沉池的排水口連接所述排放池。
[0022] 在一未圖示實施例中,基于污泥內源消耗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包括:第二格柵井、 綜合調節池、第二水解池、第二水解沉淀池、生物好氧池、二沉池和排放池;中低濃度廢水通 過所述第二格柵井進入所述綜合調節池,所述綜合調節池管道連接所述第二水解池,中低 濃度廢水在所述第二水解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