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濱濕地水生植物-魚類-底棲生物水質凈化系統及其凈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水域生態保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湖濱濕地"水生植物--魚類一底棲 生物"水質凈化系統及凈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我國湖泊眾多,全國共有1 km2以上的湖泊2759個,總面積達91019km2,占國土面積 的0.95%。近年來,由于人口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大量營養元素 (N、P等)及有機物排入湖泊中,致使藻類等水生生物過量繁殖,溶解氧減少,透明度下降,湖 泊水質迅速惡化。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導致湖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退化,藍藻水華頻繁 暴發,水質性缺水日趨嚴重,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湖泊面 積日趨縮減,造成湖泊濕地功能日趨退化,濱湖濕地正受沼澤化的威脅。南水北調是緩解我 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工程。南四湖、東平 湖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蓄水庫,有著重要的調蓄作用,其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調水工 程的成敗。因此湖泊水域環境的治理與保障技術,成為當前湖泊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重中之 重。針對湖泊目前的現狀,進行濱湖濕地水質凈化技術的研究,發展生態漁業,從而實現漁 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漁業凈水、以漁養水的生態漁業發展,對于確保湖泊水質、加大 生態保護力度,落實污染治理措施,進一步改善湖泊水環境質量、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順 利實施,促進流域內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0003] 由于水體自凈過程復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研究湖泊水域的生態凈化技術是一 個非常復雜的課題,目前的研究大都是針對水體自凈規律的某一方面進行,運用單一的水 質處理手段。主要采用了包括水生植物的恢復,漁業生物的生物操縱、人工濕地建設等技 術措施,來改善濱湖濕地的水域生態環境,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真正實現湖泊生 境的構建,尚無較為完善的技術與模式。湖泊環境治理及生態系統的恢復與構建,需要經歷 重建干擾前的物理環境條件、調節水和土壤環境的化學條件、減輕生態系統的環境壓力(減 少營養鹽和污染物的負荷)、原位處理(采用生物修復或生物調控的措施,包括重新引進已 消失的土著動物、植物區系)以及盡可能的保護水生生態系統尚未退化的組成部分的研究 過程。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主要水生生物生態特性,科學、合理地構建具 有多層次生物鏈條的水生生態系統,即在濱湖濕地增加水生植物,鰱魚、鳙魚等凈水魚類, 河蚌、螺類等底棲生物,從而構建一套完整的濱湖濕地"水生植物一魚類一底棲生物"水質 凈化系統。通過系統內水生植物和底棲生物對水中營養鹽的吸收與利用,從而達到既充分 利用水體空間,增加水生生物資源多樣性,又可清除水體污染、改進水質、減輕水體富營養 化的目的。本發明通過構建"水生生物一魚類一底棲生物"水質凈化系統,輔助于經濟型水 生生物增殖放流,解決經濟發展和濱湖濕地生態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最終達到"以漁養 水、以水養魚"生態循環目的,實現湖區漁業循環經濟模式,同時為我國湖泊治理與保護提 供技術支持。
[0005]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6] 本發明的湖濱濕地"水生植物-魚類-底棲生物"水質凈化系統及其凈化方法,包括 如下步驟:
[0007] A、根據湖濱濕地生物群落特點,以及水生植物、魚類和底棲生物對水質的凈化能 力,選取若干種具有高強度凈化和生存能力的水生植物、魚類和底棲生物作為凈化生物;
[0008] B、針對步驟A選取的水生植物、魚類和底棲生物的不同,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和放 養密度,構建具有多層次生物鏈條的水生生態系統;
[0009] C、根據步驟B所確定水生植物、魚類和底棲生物的種植密度和搭配密度,在湖濱濕 地對水生植物進行規模化的栽培,對魚類和底棲生物進行規模化的放養,實現對水質的凈 化控制,保護湖濱濕地的生態環境。
[0010]優選的,本發明的湖濱濕地"水生植物-魚類-底棲生物"水質凈化系統及其凈化方 法,所選取的水生植物為蒲草和/或蘆葦,所選取的魚類為鰱魚和鳙魚,所選取的底棲生物 為螺獅和/或河蟲豐。
[0011]優選的,本發明的湖濱濕地"水生植物-魚類-底棲生物"水質凈化系統及其凈化方 法,所述水生植物的栽培包括蒲草的栽培和蘆葦的栽培;
[0012] 蒲草的栽培方法為:
[0013] 蒲草的種植時間以立夏到小滿栽植最好,因為這時幼苗已長得比較高,同時溫度 適宜,容易成活,并且生長快,栽植時,選生長健壯、假莖較粗、葉片較寬,并呈蔥綠色的分株 苗,要求當天挖苗,當天栽植,可以適當密植,株行距50~60厘米見方,如果土壤較軟,水深 在60厘米以下,可用手栽,栽植深度為17厘米左右,如果土壤較硬,要用鍬挖穴,扶苗入穴, 用土壅根。栽后,必須有部分葉片露出水面,以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果葉片過長,應 剪去上端部分,以利于扎根成活。
[0014] 當湖濱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控制后,在保留步驟B所確定的蒲草搭配密度的基 礎上,由于蒲草的草芽生長快,分孽力強,需要及時移除部分蒲草植株,其目的在于為其它 物種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
[0015] 蘆葦的栽培方法為:
[0016] 蘆葦和其他植物不同,一次種植多年見效,蘆葦以根狀莖繁殖為主,種植后當年返 青較慢。常用的移植方法有三種:一是分根移栽法,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鐵鍬在靠近葦 苗處挖出長寬各15厘米,高20厘米左右的土佗,每個土佗上約有2-4株葦苗,按株行距均為 1米移栽;二是壓青葦子法,在雨季把健壯的植株用鐮刀自地面割下,削去33-40厘米左右的 嫩尖,平放在預先澆好的泥土上,在每隔2-3個節處壓上6-8厘來厚的泥土,一般15天左右發 芽;三是帶根青葦移栽法,當蘆葦生長到〇. 5-0.6米時,選取帶有2-3個分蘗的植株,用鐵鍬 挖20厘米左右深,連根掘起,按株行距均為1米栽種;蘆葦的栽培面積占水面面積的8%-13%〇
[0017]進一步,本發明的湖濱濕地水質凈化方法,所述鰱魚和鳙魚的放養方法為:
[0018]在湖濱濕地放養定量的鰱魚和鳙魚,可抑制藍綠藻的生長,讓水中的N、P通過營養 級的轉化,最終以魚產量的形式固定,并通過捕撈的方式移出水體。
[0019] 具體放養規格:從確保成活率和對水中浮游生物的利用率來看,應投放二齡魚種, 這樣可以對藻類的轉化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0020] 放養數量估算:鰱鳙魚的放養量是通過水體中鰱鳙魚的生產潛力來估算的。
[0021] 而鰱魚和鳙魚生產潛力則采用浮游生物現存量來估算,具體按照以下公式計算:
[0022] 按照以下公式計算:F
[0023]其中F為鰱鳙魚產潛力(kg/hm2),m為浮游生物的平均生物量(kg/hm2),a為餌料利 用率,E為餌料系數;
[0024] 浮游植物魚產潛力估算:公式中P/B系數以110計算,餌料系數取40,餌料利用率取 20% ;
[0025] 浮游動物魚產潛力估算:公式中P/B系數以30計算,餌料系數取10,餌料利用率取 50% ;
[0026] 外源浮游物的魚產量估算:如果考慮到有機碎肩和細菌的餌料作用,腐肩等外源 性浮游物提供的魚產量為浮游生物提供的魚產量的一半;
[0027]總的魚產潛力為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外源浮游物魚產潛力之和;
[0028]鰱魚和鳙魚魚種合理放養量估算:可假定鰱魚和鳙魚的最高回捕率每年定為 25%,鰱魚和鳙魚放養比例約為1:4。
[0029] 鰱魚合理放樣量=(鰱魚生產潛力/鰱魚起水平均重量)X(1/鰱魚回捕率);
[0030]鳙魚合理放樣量=(鳙魚生產潛力/鳙魚起水平均重量)X(1/鳙魚回捕率)。
[0031 ]進一步,本發明的湖濱濕地水質凈化方法,所述螺獅的放養方法為:螺獅又稱銅銹 環棱螺,以下簡稱螺獅,除了可以直接吸收水體中的溶解養分和有機碎肩外,還可以以浮游 植物為食;間接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采用野外采集的方式獲得螺獅,放養密度為200-300g/m 3,且螺獅的放養的規格應盡量一致;
[0032] 河蚌的放養方法為:通過野外采集的方